沿途,他看見巨崖上刻著“反攻大陸”“滅共複國”之類的大字標語,如同仙島上的瘡疤,如同美女臉上的黑痣,令人不爽。
他看到巨石上刻著“綠洲山莊”,右邊的巨崖中有一天然拱門,看上去很像桂林的象鼻岩。他以為是島上的別墅區,哪曉得這“山莊”乃“感訓監獄”的別稱。
在“綠洲山莊”不遠處,還有“自強山莊”“進德山莊”。
過了“山莊”的標誌之後,轎車駛入綠島東北角,那裏有高高的圍牆,圍牆之上安裝了鐵絲網、電網。薑伯倫下了轎車,在獄警陪同下,走過大鐵門,進入圍牆之內。迎麵是一排排紅頂白牆的房子,那就是監獄。當年日本人所建的“浮浪者收容所”,經過國民黨當局擴建,高峰時“政治犯”“惡性頑劣分子”及重刑犯,加上管理人員,總數有近三千人。
薑伯倫看見監獄大樓正中的牆上,是一個巨大的白底紅字“誠”,兩側則寫著“守法”“守紀”。
薑伯倫走進監獄大樓。進門之後,是一座大禮堂,叫做“日新堂”。那是犯人們聽報告、接受“思想教育”的地方。禮堂的左邊是一幢兩層樓高的房子,那就是監獄“八卦樓”。監獄呈十字型放射狀,十字的交叉處,便是監獄的中央監控管理處,獄警坐在那裏,那十字形的四條長廊盡收眼底,清清楚楚。
綠島監獄的普通牢房,每間10平方米,關押10至12個犯人。牆角有一個便池,大小便以及洗臉、漱口、擦身(無法洗澡)都在那裏。晚上,一個緊挨一個睡在地上。也有大一點的牢房,雙層鋪,中間一條窄窄的過道,幾十個人擠在一屋。那裏的犯人,統一穿白色中式衣褲,男的全部理光頭,女的則隻留齊耳短發。
薑伯倫被帶到二樓,走過長長的甬道,來到走廊盡頭。那裏是“禮遇”牢房,30平方米一間,有席夢思床、沙發、書桌,還有專用的衛生間。薑伯倫來到這裏,幾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這哪裏是牢房,簡直是旅館的客房。
就這樣,薑伯倫在綠島的“禮遇”牢房裏住了下來。他依然保留他的朝後掠的黑發,不必剃光頭。隻是他被捕時以為當天就能回家,沒有帶換洗衣服,也就隻好穿監獄發給他的白色中式衣服。
在薑伯倫看來,最大的“禮遇”不是在生活上的寬待,而是允許他從監獄圖書館裏借書。他受父親影響,自幼酷愛讀書。在這風光旖旎、空氣清新、環境幽靜、無人幹擾的小島上讀書,無疑是人生的一大享受。隻有他看見窗外的高牆上那一圈圈蜷曲的鐵絲網,這才猛然醒悟自己身在何處。他感到最大的痛苦,乃是失去自由。
沒有提審,無人過問。薑伯倫不知自己犯了何罪。監獄提供的“感化”教材之中,羅列了“政治犯”們的種種罪名,有“思想不正”“思想受匪影響”“參加叛亂之組織”“傳播不實之消息以動搖人心”“違反檢肅匪諜條例”“顛覆政府而著手實行”“教唆藏匿叛徒”“供給叛徒金錢”“為叛徒製造彈藥”“明知通緝叛徒而不檢舉”“以文字而有利於叛徒之宣傳”……甚至還有“借閱具有煽動性之詩集”!不言而喻,這裏的“匪”指的是中共,而“叛徒”則是指台灣同情、支持中共者。薑伯倫思前想後,沒有一條跟自己沾邊。
好在薑伯倫是一個心理承受力極強的人。他安心看書,靜觀窗前春去夏至,花開花落,日出日沒,月虧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