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居無竹(2 / 3)

星期天上午,連天公也作美,碧空似洗,湛藍如夢,白雲舒卷,輕風拂麵。按照呂竹提供的地址,薑鍾書忐忑不安地騎著腳踏車去了。腳踏車前的鐵絲籃裏,放著一個紙包,裏麵鼓鼓囊囊放著什麼東西。

呂竹家的日式別墅外,也是一圈圍牆,隻是沒有薑府那麼高。摁了門鈴之後,跳跳蹦蹦前來開門的是呂竹。她的嘴裏哼著那位從師大英語係畢業的詩人陳黎的詩:

藍天沒有罰雲朵掃地,

深秋也不曾叫楓樹直站,

要飛的,他們飛,

要轉的,他們轉,

要停的,他們停。

……

進門之後,薑鍾書的第一印象便是翠竹夾道,果然如同呂竹所言,父親愛竹,所以滿院是竹。走過竹林小道,迎麵就是一幢外牆木板深褐的日式別墅,看得出是跟薑府別墅同時代的建築,都是日本統治台灣時所建木結構別墅,隻是呂家別墅明顯小於薑府別墅——呂家別墅三房一廳,隻有前院,沒有後院,在當年屬於係主任級別的專家住房,而薑府別墅要大得多,在當年屬於校長級別的官員住房,有前院、後院。呂家別墅是一排四間平房,右起第二間為客廳,左麵兩間是主臥、次臥,右麵第一間為客臥。跟薑府一樣,呂家別墅也是騰空半米,防水防潮。

此刻,呂教授夫婦正站在客廳前的台階上,笑容可掬地歡迎薑鍾書的到來。

“伯父好,伯母好。”薑鍾書彬彬有禮地向呂教授夫婦問候。

“歡迎小薑。”呂教授夫婦回答道。

呂教授對薑鍾書的第一印象是儒雅,長相俊俏,隻是近視深了些,眼鏡片厚了些。

步入客廳,薑鍾書見到掛著一副對聯:“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上麵的橫匾是“愛竹居”。

薑鍾書一看,微微一笑。在橡膠木的靠背椅子上坐定之後,他便把帶來的紙包放在茶幾上,說道:“伯父,伯母,我的爺爺得知你們愛竹,托我帶來一件他收藏多年的竹藝品相贈,敬請笑納。”

呂教授顯得很高興:“你爺爺送的?”

這表明,薑老將軍知道這門親事。

薑鍾書說:“我爺爺早就知道呂竹小姐。”

呂教授夫婦和呂竹一聽,臉上都浮現出笑容。

這時,薑鍾書用雙手把紙包捧獻呂教授。那紙包沉甸甸的。

呂教授徐徐打開紙包之際,呂太太和呂竹的目光都聚焦於那個紙包。

紙包打開了,裏麵是一個紅褐色的很大的竹筆筒,底座是黑色大理石。呂教授到底是竹子專家,他細細看了竹筆筒之後,說道:“這竹筆筒的顏色這麼深,足有二三百年的曆史,堪稱竹藝珍品、書房之寶呀!”

呂教授審視著竹筆筒上豎刻著的一行行字:

瀟灑城東樓,繞樓多修竹。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宋·蘇軾《於潛僧綠筠軒》

竹筆筒刻的蘇東坡詩作,竟然跟呂教授家客廳的對聯如此吻合,令呂教授暗暗稱奇。

在竹筆筒另一側,則豎刻著署名潘西鳳的兩行字:

虛其心,堅其節,

供我文房,與共朝夕。

呂教授對薑鍾書說道:“潘西鳳乃清代康乾年間的揚州竹雕大師。這樣的三百多年的古董竹筆筒,乃稀世之寶。這竹子,看得出,是我家鄉湖南的湘竹。”

薑鍾書連忙說:“伯父到底是行家裏手,識貨。爺爺雖是軍人,但酷愛文史。他是上海人,當年在上海古董商場看到這個竹筆筒,非常喜歡,尤愛筆筒上所刻的蘇軾《於潛僧綠筠軒》,以為可作座右銘。他買下之後,置於書桌之右。他南征北戰,一直帶著這竹筆筒,直至帶到台北。他聽說我要到伯父家,便從書房裏取出這一竹筆筒,作為見麵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