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包樹終於開出黃花,結出碩果。
第一次品嚐又香又甜的麵包果的那天,成為我們家盛大的節目。爺爺親自下廚,烘烤麵包果,還拿出一瓶紅葡萄酒,全家分享這奇樹異果。
後來,不論是宴請誰,烘烤麵包果成了我們家的一道保留節目。
獨木不成林。爺爺用那棵麵包樹的枝條,在後院繁殖了十來棵麵包樹,組成麵包樹林。
台灣師範大學英語係係主任梁實秋教授的太太程季淑女士聽說我們家有這麼一棵稀奇的寶貝樹,就從我奶奶那裏要走一根麵包樹枝條,種在雲和路11號梁公館的後院,也長得又高又大。後來梁實秋教授搬離了雲和路11號,他曾經在文章中寫及那棵麵包樹:“我們臨去時對那棵大麵包樹頻頻回顧,不勝依依。後來路經附近一帶,我們也常特為繞道來此看看這棵樹的雄姿是否無恙。”
……
薑鍾書如數家珍一般向呂竹講述著他家麵包樹的來曆。
一路上,呂竹隻是細心傾聽,充滿好奇。
在薑鍾書講完了麵包樹的故事後,她告訴薑鍾書,她家在青田街的另一條小巷裏,上學時常常騎車從薑鍾書家後門走過,卻從來沒有注意這幢日式別墅,因為她家也是住這樣的房子。幾顆被台風掃落的麵包果,使她結識了薑鍾書。
經呂竹這麼一說,薑鍾書明白,原來彼此住得很近,隻是往日“無緣對麵不相逢”罷了。
“我的名字是爺爺取的,希望我鍾愛讀書。呂竹,你的名字為什麼叫竹?”彼此熟悉了之後,薑鍾書問道。
“我的名字是父親取的,因為我出生在台灣新竹。”呂竹回答說,“再說,父親喜歡竹子。我家院子裏種滿竹子。”
一路騎車,一路聊,從小巷拐入車水馬龍的信義路。巷口是一家茶館,掛著長圓形的淡黃色燈籠,上麵豎寫兩個黑色的大字“赤楓”。這家赤楓料理所在的也是有年頭的日式建築,當年的老板是日本人,從日本引種了幾棵紅楓,亦即日本紅葉雞爪槭,種在臨街臨巷處。到了秋日,屋簷下紅楓似火,非常耀眼,引來眾多茶客,一邊賞楓,一邊品茗。
過了赤楓料理之後,轉眼間便到了台灣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穿藍色校服的學生多了起來。這時,呂竹特意放慢了車速,跟薑鍾書拉開距離。
進入台灣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校門時,照例要下車推行。迎麵的牆上寫著十字校訓:“人道、健康、民主、科學、愛國。”薑鍾書走向高三班,而呂竹則走向高一班。
翌日下午,薑鍾書放學回家。他推車出校門之後,便開始騎車。從信義路拐入小巷時,途經赤楓料理,耳際忽然飄來細柔的女聲:“薑哥哥!薑哥哥!”
薑鍾書一看,竟然是呂竹。呂竹推著腳踏車,正站在赤楓料理火紅的楓樹之下在等他。
呂竹從書包裏取出那塊已經洗淨、用藍色絲線繡著一個“J”字的白手帕,還給他。薑鍾書明白,呂竹在赤楓料理等他,就是為了送還這塊手絹。
於是,他倆同路騎車回家。又是一路騎,一路聊。這一回,呂竹成了主角。她告訴薑鍾書,昨天她把兩個麵包果帶回家,父親既高興又喜歡。父親是台灣師範大學生物係的植物學教授,這兩個麵包果成為他研究的對象。父親說,麵包樹不僅可以用枝條繁殖,也可以用種子繁殖,所以他細心地從麵包果裏取出籽之後,才把麵包果送進烤爐,讓全家品嚐麵包果的清香滋味。父親說,把麵包果的種子放進土裏,大約半個月就可以發芽,六七年之後就會開花結果。
薑鍾書一聽,臉上出現了笑容,說道:“這麼說,過些年你們家也可以吃到自己種植的麵包果了。”
呂竹也笑了,說道:“《詩經》裏有句話,‘投之以桃,報之以李。’他托我把‘李’送給你。”
呂竹說著,停車,下車。薑鍾書也隨之下車。呂竹從腳踏車前的鐵絲籃裏,取出一個紙袋,遞給薑鍾書。袋子裏是什麼寶貝?薑鍾書打開之後,見到裏麵是兩顆竹筍。
“這是父親從我們家院子的竹園裏挖出的新鮮秋筍。”呂竹說,“在竹園裏,冬筍最大,春筍最嫩。秋筍不如冬筍、春筍那麼多,就越發顯得寶貴。父親在竹園找了許久,才找到這兩顆秋筍。”
薑鍾書連連道謝之後,把紙袋小心翼翼放入自己腳踏車前的鐵絲籃裏。
回到家中,薑鍾書把紙袋裏的兩顆竹筍交給爺爺,並向爺爺講述了呂竹和她爸爸的故事。
爺爺說,這兩顆竹筍不能吃,埋到後院土裏,讓竹筍長成一片竹林,作為“投桃報李”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