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升級銅廠(1 / 2)

之後的幾個月裏,就是錢多多負責往返北落師門運貨,並且在銅城的電解銅廠倉庫區設定了傳送裝置,把深藍港的電解銅的一部分傳送到電解銅廠。

李老負責生產,他負責常規的生產之外。還把錢多多運到電解銅廠倉庫的電解銅打上電解銅廠的商標。在電解銅廠的相關手續完成之後,李老已經新注冊了一個電解銅商標‘紅光1號’作為這個電解銅廠的商品標識。這樣哪怕是用銅企業去調查,也能夠在這些電解銅廠找到這些電解銅的生產根源。

接著電解銅廠每周的出廠檢驗報告都在數量上做大幅度的上浮調整,這隻需要李老的一個命令而已,甚至於他隻有找到相關資料大筆一揮就可以修改。私人企業的密閉式管理,裏麵自然是漏洞重重,生產批號也刻意的做的混亂。而且財會人員完全是自己人擔當,想要隱瞞些什麼太簡單了。

在之後從電解銅庫房中拿出一些電解銅到正規國家檢驗機關進行化驗,形成一份國家檢驗機關的正規檢驗報告。檢驗機關不會管這些銅的數量究竟是多少,他隻關心質量,在保證了質量又有油水可撈的情況下,沒有誰會去調查這個電解銅廠究竟是不是在滿負荷運作。

最後,將這些出廠單和質檢報告教導負責銷售的陳建生手裏,陳建生就將倉庫裏的電解銅運到市場上或者運到自己的用銅客戶的廠子裏賣出收款,就能夠完成一次怎麼看都合法的交易了。

這樣天衣無縫的周轉過程,效率是極其驚人的,錢多多每個月能夠從北落師門運回1萬多噸電解銅,這些電解銅1半通過這種手段銷售出去,剩餘的一半則放到倉庫裏當庫存。這也是不得已,哪怕有了電解廠作為掩護,每個月賣出1萬噸電解銅也會惹人懷疑的。

由於有了工廠作為掩護,陳建生也不再價錢上過低開價,每噸的開價是5萬3到5萬4,這個價格還是低於市場價的,而且產品質量又極佳,所以賣的飛快。

這樣3個月下來,居然還形成了一批人對‘紅光1號’的認可,他們願意和重金屬公司達成長期購買合約,這讓以後的電解銅交易更輕鬆了。

3個月的時間裏,陳建生足足賣出了1.5萬噸電解銅,總的數額高達8億華夏幣。當這些錢一一轉入重金屬集團的賬戶之後,重金屬集團自然就成了一個資產近10億的較大型金屬公司了。

有了這些錢,錢多多終於可以進行下一步的計劃了,改進電解銅廠。將電解銅廠升級成為年產5萬噸,甚至年產10萬噸的規模的大型電解銅廠,有了這樣的外殼,就可以將從北落師門運回的電解銅完全賣出去。

初步的打算是將這個電解銅廠升級成年產5萬噸電解銅的大廠,然後在逐步將這個電解銅廠升級成10萬噸級的超大型電解銅廠。

電解銅廠的升級自然也不是你想改造就能改造的,這是需要市裏的有關部門進行審批的。在華夏有關部門的數量就多了點,先是主管工業的工礦部,然後還有稅務工商,然後還有環保國土等等,一係列跑下來,再去各種部門領導那裏串串門,終於搞定了。

實際上,這種工廠擴大規模,增加生產能力的事情,市裏的相關領導都會支持的。一方麵是改委會的政策文件上扶持工業擴大規模改進技術;另一方麵,生產能力上去了,以後產生的稅收自然就高,也直接的增加了政績。

所以,相關手續很快到位,電解銅廠的改造計劃就開始了。

這3個月,錢多多帶領下的研究基地成績斐然,已經完成了許多的技術改進計劃,除了幾個專門的需要保密的技術(如電解液配方,變電方案等)沒有交代之外,常規的改造都已經完成,錢多多命令一下達,長安研究基地的2個科研小組就進駐電解銅廠,開始了技術上的改造和指導。

電解銅廠的改造交給李老進行,錢多多則和陳建生回到長安,對《新型電解銅生產技術》做國家專利申請和國際專利申請。(國際專利並不存在,現在所說的國際專利申請指的是在同時向多國家提出專利申請而已。)

先如今華夏的企業,再不是早些年全然不知專利權為何物的鄉巴佬了,知道現在這一張紙就能夠賺錢,並且有的時候比實際工廠賺的還多。這都是這些年被那些洋鬼子專利剝削之後形成的了解,這些年國際上的一個個高科技專利,通過專利費把華夏的這些加工廠都快剝削成打工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