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大戰結束後的次年,公元前256年,邯鄲城裏子異和邯鄲姬生的兒子--趙政,已經三歲了。
這一年,有兩個重要人物的生死震動了中國的曆史舞台。一是當了五十九年“窗邊族”的天子,“羞愧之王”周赧王,留下了“債台高築”的成語,變賣掉傳說中的傳國九鼎,拿著滿是紅字的財產損益表,去地下找先祖們報賬去了--駕崩了。
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薑子牙等一代英傑開創的,有著790年曆史的赫赫大周朝,就此壽終正寢了。周文王、周武王等人地下有知,當會看到周赧王的損益表上,大周王朝隻有區區七個縣的轄區了(湊不足一個郡大)。
這七個縣旋即被席卷而來的秦軍淹沒。到了七年後(公元前249年),洛陽也正式失陷。秦軍出動,占領了老周經營了九百年的洛陽,以及這七個縣。周徹底滅亡。
公元前256年,邯鄲大戰後的第二年,隨著周赧王駕崩,姬姓家族徹底終結,另一個劉姓的英豪,卻呱呱地在楚國泗水郡豐邑的平民劉執嘉家中降生了。由於上邊已經有了三個哥哥,劉老爹就給他起名劉季,也就是劉老四的意思。
這個劉老四比小趙政小三歲,長著龍的鼻子(龍準)。若幹年後,他和長著馬蜂鼻子(蜂準)的秦始皇(趙政)還在鹹陽城裏曾一度邂逅。當時,秦始皇正在萬眾矚目的七彩雲端接受群眾們的山呼和舞拜,而劉老四則像建築工地的民工那樣,揚著頭在人縫中傻傻地觀望--根據史書記載,他當時正按法律規定在鹹陽城裏服徭役,秦始皇很炫很炫的排場深深振動了他。他用鼻音很重的龍鼻子喟然太息說:“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這位地位低賤的劉老四,不久即換上三尺劍,提劍以取天下,革了秦始皇的命,這是後話不提。協助他完成這一曆史任務的,還有其他一些混世魔王。這些人多是在公元前256年邯鄲大戰以後,呱呱墜地,紛紛來到這波瀾壯闊卻人煙益發稀少的中國舞台的。
到了邯鄲大戰兩年後,公元前255年,範雎死去這年,楚國的令尹--王叔春申君,趁著秦趙兩弊,秦軍無暇東顧,就揮軍北上攻打魯國。魯國是個禮儀之邦,隻會作揖磕頭,能人都留不下。於是楚軍如入無人之境,隻遇輕微抵抗,魯國就在這年亡國了。從周小公建國以來,為國八百來年的魯國,至此像一台吱吱嘎嘎的老打印機一樣,再也噴不出墨來了,留下許多磕頭作揖的文化遺產和一群規規矩矩以崇君為己任的儒者們。這些儒者等待著的是未來在漢朝複出,一躍成為皇帝寶座上的嘉賓,統治起整個中國的意識形態。
春申君滅魯功大,於是在楚國說一不二,更加專權了。春申君的封邑是淮北十二個縣,向北靠著魯國,他去滅魯國,大約主要是為了自己私家封地的外圍安全。但是春申君滅魯,並不意味著楚國的兵力恢複強盛起來。他的滅魯戰役極大地激怒了魯國北邊的齊國。齊楚兩國邊境相當緊張。春申君害怕自己的淮北十二縣封地靠近齊國,不安全,於是後來就請求歸還這十二個縣給國家,而改封自己到吳國去(人都是免不了顧私不顧國啊)。於是春申君向東南逃遁,把封邑遷到了吳國去苟且,從此陷入保守。春申君偏安於吳,成了這一地區的無冕之王,大修官室,轄區包括如今的上海。上海之簡稱“申”,就是和春申君首次開發了這裏有關。春申君貪圖土地上的一時擴大而滅魯,但得之卻不敢守之,實際上並未給楚國帶來多少好處,反而與齊結怨,使楚國陷於孤立被動,在戰略上比較失算。後來楚國遭受秦國六十萬大軍攻擊的時候,齊人居然不發一兵一卒援救,蓋有原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