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觸龍為小孩子長安君約車百乘,把能想到的一切吃穿用度好東西都給他帶上了(生怕到齊國吃虧)。長安君辭別母親趙太後,千裏東行,到齊國當人質,為國家“立功”去了。

這就是觸龍說趙太後的故事。觸龍款款而談,娓娓動聽,把老年人的愛子之情,表達得深刻淋漓。並且從說人情說起,真是善於轉移人啊。父母不可溺愛子女,溺愛等於禍害啊。毛主席也講過這個故事:“不要吃老本,要立新功。”他在一個中央會議上也是用這個故事教育那些革命老幹部的。

其實,觸龍先生的話還有更深的寓意,所謂“計功受封”。看得出觸龍是個有法家思想的人物:反對貴族黨無端受福,壟斷高位,而主張因功任人,量能授官。沒有功勞,就保不住自己的財產和權力。這是法家思想。

齊國收到人質,立刻發兵人趙,襄救趙國。秦兵一看時機不利,遠交近攻的策略,被暫時挫敗了(齊國不買它的賬,不與之“交”),也就引兵撤退了。繼續回到攻韓的老路。

齊國這次救了趙國,感覺自己從五國聯軍揍它的陰影中慢慢爬出來了。正在齊國雄心勃勃,有複出江湖之想的時候,接齊湣王班,為政十九年的齊襄王卻在同年英年而逝了。他的逝世對中國未來走向影響巨大,接班的王子建是個懦弱之主,全聽老媽和收了秦國贓錢的相國後勝的主意,開始采取遠離戰爭的鴕鳥策略,四十餘年置身戰爭之外,客觀上為秦國的“遠交近攻”做了呼應。終於在四十年後,齊王建苟延殘喘也到了頭,國破家亡,餓死於鬆柏之間。亦可歎也。

趙太後女士二三事:

趙太後也是有法家思想的。這其實和觸龍一樣。

作為趙惠文王的媳婦,她在老公死後主持國事,拉扯不肖的趙孝成王,頗使趙國有一線勃勃生氣。是個女強人。

趙太後還有民本思想。齊襄王曾派使者來問候趙太後,趙太後不能打開書信,就先說:“貴國年歲無恙吧,民人也無恙吧,大王也無恙吧?”

齊國使者不高興了:“我是奉命來問候您的,可是您不先說大王,而說年歲和民眾,這不是先說賤的,而後說貴的,把貴賤次序弄亂了嗎?”

趙太後說:“不然。沒有好年歲,怎麼有民人,沒有民人,如何有君?有那舍本而先問末的嗎?”

嗬!值得鼓掌。

隨後,趙太後又問:“齊國有個處士叫鍾離子(處士就是不當官的百姓,相當於大員外),這個人無恙嗎?這個人啊,對老百姓有糧食的,他也送糧,沒糧食的,他也送糧,有衣服穿的,他也送衣,沒衣服光著的,他也是送。這是幫著國君照養百姓,可是為什麼至今沒給他個官做呢?葉陽子也無恙吧。這人照顧鰥寡,振恤孤獨,救濟窮困,是幫著國君安息百姓可能的不滿,為什麼至今也沒給他個官做呢?北宮家的閨女‘嬰兒子’也無恙吧?她不戴耳環,不佩玉墜,到老了都不出嫁,就為了奉養父母,這是帶領民眾產生孝情啊,為什麼還不表彰呢?”

趙太後懂得教化百姓的辦法就是樹立典型,把典型榮貴起來,從而令人羨慕學習,於是扭轉民風。

趙太後接著說:“倆人沒有當官,孝女沒有表彰,大王如何王有齊國、子育萬民呢?至於,於陵(山東長山縣)子仲(陳老二)還活著呢嗎?(這人是個大隱士,本是貴家子弟,但隱居山中,餓得三天沒吃上飯,爬著吃了蟲子嗑過的李子才活過來,不是自己勞動換來的糧食就不吃,於是斷炊了。)這人向上不臣於王,向下不治其家業,中間不搭理諸侯,這是率領、教帶老百姓都去當了無用之人,為什麼到現在還沒殺了他呢?”

好厲害啊!趙太後說殺就殺,大刀闊斧。而且齊國從齊王建開始,也確實走向了輕虛無為路子,隱士“陳仲子”是其代表精神,齊國走向苟且偷安的路子。趙太後的話,一針見血。並且趙太後的話有明顯的反道家而雜糅儒法的傾向,用於治國,當不無裨益。可惜的是,東風不與,事與願違,趙太後在用事的第二年,就真的山陵崩塌了。從此,由於趙孝成王尚年輕,需要輔導,他的叔叔平原君接替為相,掌握朝綱,趙國長期走向了貴族專政、重用宗族的腐壞局麵(跟宣太後、魏冉時候的秦國,一樣了),直至趙國滅亡。

倘使上天再假趙太後四五年壽命,趙國接下來於趙孝成王六年發生的“長平之戰”空前大慘敗和趙國國運就此衰竭,庶幾其可免乎!

“注釋1”賓客,就是門客的意思,在戰國不同階段,稱謂有所不同。

§§第六章 紙七談兵(公元前264年-前26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