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冉作為相國,也是很專權的,發兵這麼大的事,他一個人說了算--秦昭王算是他的外甥。
魏冉當即親自掛帥,生怕再晚一步韓國投降魏趙,帶領秦軍,與其麾下的大良造“武安君”白起(白起早年是魏冉推薦提拔的),和客卿胡傷,直趨華陽解救危局。
秦軍打了戰國曆史上第一次奔襲戰(第二次是趙奢打的)。用突然掩至的攻擊打亂敵人,不給他謀慮的時間,乘其恐懼而進攻,往往得勝。戰爭是體力的較量,更是心理的較量,猝然來臨的突襲往往戰力效果倍增。當然,如果對方做了充分準備,奔襲者又會像從邯鄲急急兼程趕回來的龐涓一樣因士卒掉隊很多,人馬疲勞而大敗。
從鹹陽到鄭國是一千裏路。秦軍遠程奔襲,一路疾進,八日之內消滅四百五十公裏路程趕至戰場(正常行軍四十公裏就算極至了,秦軍日行六十公裏)。秦軍生力軍抵達華陽,不作休息,一舉斬殺魏軍十三萬人。魏軍傷亡慘重,魏帥“芒卯”敗逃,三名魏將被俘。
趙軍獨木難支,處境危急。趙將賈偃乃向黃河退走,打算渡河返國(黃河以北的山西)。秦軍追上,兩軍再戰。趙軍一麵抵抗,一麵渡河,被擊死達兩萬,所謂“沉其卒兩萬於河上”--都是擠著坐船沒擠上去的。
整個“華陽戰役”,奔襲猝然發動攻擊,令魏、趙軍驚惶無備的秦軍,前後共殲滅魏、趙軍十五萬之眾。白起擔任了此戰役的主要指揮。至此白起三次耀名於諸侯:伊闕大戰(斬殺韓魏二十四萬),攻鄢滅郢(斬首數目未詳),華陽之役(斬首魏趙十五萬),這個數目累計已經趕上兩千多年後“淮海戰役”殲敵四十四萬了。然而在先秦時代,整個中國人口,才不過三四千萬。白起可謂能也,創造了並且創造著中國曆史上一個空前絕後的神話。
華陽戰役以後,白起乘勝逼近大梁(河南開封),迫使魏人獻地求和。韓、魏至此都雌伏於秦。秦國在齊國被五國合縱摧敗後,確實突飛猛進,可以開始“遠交近攻”了。戰國時代的遠交近攻,也隻有自此再開始。而此前,乃至春秋時代,幾乎全是近交遠攻。這也是正常的,必須近交遠攻摧敗遠處的強敵,該國才會不得不答應同你“遠交”,從而由著你近攻附近諸侯,開疆拓土。隻不過,這八九年中,秦主要選擇了魏作為“近攻”對象,還是不太合適,隨即他就選擇了“韓”。而提出這一設想的,就是隨即秦國的新相國--範雎。他把這八九年來秦實際上已經在進行的“近攻”給用理論明確下來,並把近攻點轉設為韓。
“注釋1”所謂賓客,就是門客,在戰國後期習慣也叫賓客。
“注釋2”語出《水經沔水注》。
“注釋3”曹植等人有雲:“白起為人,頭小而銳,瞳子白黑分明,故可與持久,難與爭鋒。”--《相論》。
§§第五章 布衣卿相(公元前273年-前26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