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小寶這麼一喊,燕國滿大街的都知道了。燕惠王呸呸地連吐唾沫,朝著想象中樂毅的臉。於是,燕惠王派“騎劫”為將,直赴前敵,臨陣替代樂毅。
樂毅畏誅,不敢回國,隻身跑到趙國。趙惠文王封他望諸君。這大約算是功臣的善終了,沒掉腦袋就萬幸了。
田單在即墨搞了一係列詭詐計謀來忽悠自己的人和自己的敵人:
1.以心理戰恐嚇、迷惑燕軍。田單下令城中百姓吃飯前必須在庭院中用食物祭祀祖先,從而引來鋪天蓋地的飛鳥,上下飛舞於即墨城上。城外燕國人看了,以為上帝垂下了自己的“鐵布衫”罩著即墨,驚詫萬狀。田單又找了一個“海公公”,讓他扮演神主,對之極其恭敬,每對即墨人下令,都矯用神主旨意,以安人心。
2.利用間諜傳話,假敵之手激勵士氣。田單巧妙地利用間諜把假信息傳給燕軍,說齊人最怕燕軍割我們的鼻子,又怕燕軍挖我們的祖墳,促使燕軍在城外大施暴行,把齊人的墳墓掘開,焚燒墓中的死人,又把燕軍俘虜和將卒的鼻子都割去,高興得城外的螞蟻們紛紛舉著鼻子遊行。城中軍民見此情形,無不切齒扼腕,涕泣求戰,怒自十倍。
終於,在一個漆黑不見手指的夜晚,即墨突然城門大開,城牆底部事先鑿開的一列數十個洞穴,也一並爆炸,從中衝出一千餘頭“火牛”:牛角上都綁著利刃,牛尾巴綁著浸蘸了燈油的柴葦,牛身披著五彩龍紋的紅絹(齊國盛產絲絹),千餘頭火牛狂奔而出,仿佛火龍一樣(這牛屁股著火了,自己能不牛急嗎?),猛頂猛撞燕國士卒。五千壯士跟隨火牛其後,殺聲震地。城中老弱也敲擊銅器,鼓噪呐喊,聲動天地。燕軍睡眼蒙嚨,拎著兵器光膀子作戰,眼見無數蛟龍重來,寒光閃閃,直掘人腹。燕軍胸洞腹穿,驚駭莫名,猝不及防,張惶大亂,自相踐踏,一敗塗地,主將騎劫死於亂軍之中。
田單“火牛陣”一役痛毆燕軍主力,燕軍大奔,主力盡傷。由於主將已死,無人調度,燕軍攻下的七十餘城也全沒了保證。田單追亡逐北,勢如破竹,盡複齊國攻下的七十餘城。
士人“田單”,挽狂瀾於既倒,複齊國之社稷,逞布衣之英能,被齊湣王的兒子齊襄王,封為安平君,長期執齊國之政。不亦榮偉哉。孫子所謂:“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田單之謂也。
瀟水曰:差一點就滅掉了齊國的樂毅,被反間,臨陣被騎劫替換後,不敢回國,就逃去了趙國。樂毅到趙國後,就未再有何建樹,直到死在那裏。
世傳樂毅的戰功多異,《戰國策》上確實講他攻下齊國七十餘城,但後來司馬光說他“呼吸之間下齊國七十餘城”,就屬於誇張了。其實,這七十多城是在五年之間陸續攻下的,而且也不算多,一年平均十五個。而公元前291年在伊闕大戰後,秦將司馬錯一年就攻取得魏國列城六十一,戰力可仿佛樂毅,甚至更高。
《戰國策》說:“下七十餘城,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漢朝人寫的《新序》上則說“樂毅下七十餘城,不下者僅莒、即墨兩城。”這後半句也是被誇大的不實之詞,其實齊國當不止七十餘城。據魏人須賈說:“魏國有百縣。”另外縣以外還有郡,所以魏國至少百城以上。而齊國當不止於這個數。事實上,鄒忌在齊威王時代就曾說:“齊國地方千裏,百二十城。”經過齊宣王、湣王的開拓,城邑當更加多了,絕對不止七十多個。司馬錯下魏國六十一城,也未說魏國就要亡了。樂毅下齊七十餘城,當也不足以幾亡齊國。其實,所謂《戰國策》上說的“三城未下”,應該特指;類似“五都”這樣的大城(即莒、即墨)有三個未下。此外齊國當還有未下的大小城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