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唐朝時有個叫李源的名士,與洛陽慧林寺的當家和尚圓澤十分要好,二人是知心朋友。一天,圓澤要到四川峨眉山去朝聖,李源表示願意與他同往。圓澤預備出河南向西入潼關,經長安,然後穿越八百裏秦川,過漢中入川。李源堅決反對走長安一路。原來他雖有滿腹文才,卻屢試不第,曾發誓今生今世再不踏入京城一步。他主張南下江南,沿長江上溯,經江西、湖北入川。圓澤拗不過他,長歎一聲,隻好依從。

他們從洛陽出發,南下江浙,乘船溯長江而上。船到三峽,兩人上岸去遊天開圖畫寺。正在這時,一個三十開外的孕婦,外著舊衣,內穿紅裙,背著個瓦罐到江邊汲水。圓澤一見,心有所悟。兩人來到天開圖畫寺,圓澤對李源說:“我圓澤今生有幸,與君成為知交,情深誼厚。我因不忍離你而去,所以提出走長安,從漢中入川。如今大限到來,隻得與君分別。你剛才看見的那個孕婦家,是我托生的地方。三天以後,請你前去一訪,看到君當以一笑為驗,那小兒當晚即死。十二年後,到杭州西山下天竺寺再與君相見。”圓澤說完,用香湯沐浴,端坐蒲團,合掌閉目,口誦佛經。不到兩個時辰,聲音越來越小,漸漸地悄然無聲,跏趺而化,寺內眾僧高誦佛經相送。李源見圓澤坐化,連連歎息。

三天後,李源按照圓澤所言,離寺前去尋訪附近人家。打聽到離寺院半裏路的地方有一戶姓張的人家,果然在三天前生下一個嬰兒。李源來到張家,恰好是三朝,張家正在給小兒沐浴。說來真怪,那呱呱啼哭的嬰兒,見了李源頓時破涕為笑。當天晚上,小兒果然夭亡了。

光陰如箭,轉眼過了十二年,發生了安史之亂,陝西、河南一帶兵荒馬亂,李源便離開洛陽來到江南。踏上杭州故土,他不由得想起圓澤講過“十二年後下天竺相會”的話,就急匆匆趕到下天竺寺。入寺後他燒香點燭,參拜了觀世音菩薩,心中默默念道:“願菩薩保佑我李源,此行能與故友相見。”參拜後,信步來到寺後,隻見迎麵飛來峰層巒疊嶂,林木幽深。在遠處山腳下,有一塊大石頭臨溪而立,潺潺溪水從石畔流過,好一派山川美景。李源看得不覺入了迷,滿懷喜悅地來到那塊大石頭上坐下休息。這時,從溪流對麵傳來牧童的歌聲,李源聞聲隔溪望去,隻見一個十一二歲的牧童騎在牛背上唱歌: “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常存。”一曲歌完,又唱一曲:“身前身後事茫茫,欲話當年恐斷腸。吳越山川遊已遍,卻尋煙棹上瞿塘。”

牧童唱完歌,遠遠地看著李源,拍手大笑。李源感到驚奇萬分,想過溪去問個究竟,但又被那溪水所隔,隻能遙望牧童,見他穿過柳樹林,隱沒在飛來峰的山穀中。李源心中十分納悶,就在那塊石頭上坐了好久好久。

回到下天竺寺後,詢問寺中僧人,他才知道剛才坐過的那塊大石頭叫“葛稚川石”,是著名道士葛洪煉丹時用過的爐台。李源回想剛才牧童唱的歌,屈指一算,自從在天開圖畫寺與故友圓澤話別,到今天相會,正好是三生。他離開寺院,到下天竺附近農家四處打聽牧童的住處。問了許多人家,都說不知道。看看日落西山,暮色蒼茫,隻得依依不舍地離開了下天竺,踏上了歸途。

後人為紀念李源,把他所坐過的那塊葛稚川石改名叫“三生石”,並把李源與圓澤和尚三生相會的故事寫成文字刻在石上。

丁福昌 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