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應變製勝市場——與環渤海建材市場總裁李慶雲對話環渤海經營之道(3 / 3)

1994年至1995年本人主持承辦的“全國建材展銷會”在天津成功舉辦兩年,會期湧現的大量信息流和客戶源如何留在天津形成產業實體一直在我心中盤算。我接手河西供應公司,就是看到企業虧損,老的經營模式已無回天之力,把一個良好的資源與改造一個虧損企業的出路相結合,隻有建“市場”是唯一出路,但要改變模式建大市場,必須把自己觀念上的創新思路變成職工共同的奮鬥目標。要把自己想的和老企業現有的經營結合起來,要考慮到多年形成的企業文化及職工思維慣性,當時,大家沒看到市場是不是真能幹起來,於是,我就從盤活存量資產入手,在第一次職代會上提出“三業並舉”,把單一建材經營,變為與倉儲業、市場業共同發展,獲得一致通過。這個迂回很快,僅兩個月,公司門前的一塊僅660平米空地建的市場營業廳,采取雙層簡易活動板房,投資13萬元,搶在10月15日建材會召開之即,招商一次成功,收入43萬元;投資25萬元建成了石材城,收入80萬元;同時又投資20萬元改建了門臉,樹起了“環渤海”招牌。經營勢頭讓職工耳目一新,為之一震,一下子,建市場、作倉儲成了公司職工的共同呼聲。我就抓住時機,再次召開職代會,明確提出並製定了以市場為龍頭,促進倉儲業發展,以新的業態促進老的經營模式向代理配送製轉化的三業並舉,低成本擴張,快速滾動發展的二次創業的發展思路。僅97年就召開了6次職代表會,通過換位思維,把領導者想幹的事業,轉變為職工想幹的事。有了上下的合力,很快,環渤海市場就發展起來了,可以說一年一個樣,甚至一個月一個樣。環渤海市場成立7年,從有2千萬的資產,發展到目前的7個億的資產量,企業也由當時的虧損,變為年創利潤3000萬元。如果當時一意孤行,孤家寡人非失敗不可。所以,企業領導要想快速發展,在思維上要有雙向性,不怕幹不到,就怕想不到。

二、否定性思維能力是創新發展舉措的啟動點和切入點

環渤海建材中心批發市場的興旺發達,在於引領建材新潮,高品位、優服務,利於客戶,惠及百姓。實質是品牌效應的體現,也就是核心競爭力強的體現。但核心競爭力不是靜止不變的,它來自於企業不斷的創新能力,而創新能力首先是思維能力,是觀念創新。前提是敢於否定自己,不斷學習先進,俗話講,“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使自己企業總是處在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境界和狀態,始終保持著現代企業的勃勃生機和活力,並形成了環渤海的企業文化,即:不斷地否定自我,不斷地完善和超越自我,不斷地尋找差距,不斷地確定新目標。每否定自身一個弱點,汲取一點新要素,環渤海就在新起點上進行一次新的循環攀升,這就是否定性思維的創新動能作用。

第一、敢於否定自己的思維定式,尋找創新新起點。說白了,就是總找自己的毛病,跟自己過不去。通過對比,找到差距,迅速糾正,不因過去是自己定的,就不願意改,要承認自己的認識是有局限的,也是當時形勢下的結果。比如,環渤海剛建立時,建的經營廳投資回報相當快,當年投入當年回報。由於競爭,兩年後投資上中央空調係統,投資額與建大廳投資等同,但是沒有回報;四年後投巨資建國際經貿大廈,投資回報在10年,還得看市場機會;六年後投資全麵改進消防安全係統和賣場布局,重新再造的全麵市場功能創新,也回報不多。競爭和需求決定著市場的組織形式,時局和形勢不斷地發生變化,如果光想著初期的當年投入當年回報,就沒有當今的“環渤海”了。多年的市場運營實踐,我不斷地否定和修正自己初建市場時的設想,目的隻有一個“立於不敗之地,爭當領頭羊”。

第二、承認和否定自身的弱點,學來競爭對手的強點目的是通過錯位互補,學人之長、克己之短,打造自己的獨有優勢。環渤海發展了,吸引了登發、家居、紅星美凱龍等合圍上來建場。麵對這種形勢,我們不排斥,不壁壘,而是主動出擊,讓員工到家居、登發、紅星美凱龍去感受服務,學習新東西,然後每人寫一篇改善自我工作和服務的報告。結果是既學來了價格標識係統,統一收銀係統;無因退貨係統;購貨定量配貨係統等經驗,用到了自己市場上來,又進一步完善優化和充分發揮了環渤海的倉儲、加工、配送一站式服務優勢,形成新的更加強有力的獨有競爭優勢。環渤海名聲大了,全國各地許多省市領導帶隊來考察學習,我們不把自己的經驗當商業秘密。來訪者可隨意拍照,提問都一一回答,受到全國同行讚揚,都說到環渤海學到了真東西。依我看:這可以產生三方麵效應:一是人家提問題。問出了短處,成為否定自己的切入點,找到老師;二是通過解答,把實踐的提升到理論,來訪者到環渤海來有真東西可學,使人感覺天津隻有環渤海好,同業讚揚產生品牌效應;三是學走了又有新招,互動創新效應,互動互補互學,是企業文化走的正道,這個過程也是否定到完善創新的過程。

在2002年全球網絡化論壇會上,麵對瑞典、德國、市場界研究專家、新聞界,有人提問:外國商家如果來了,對“環渤海”的競爭壓力時,我答:“沒感覺有壓力,而是有幾許興奮。因為到外國考察很短暫,很多東西靠自己悟出來。內在的東西學不到,外國同業來到家門口給我們帶來了直麵的學習機會,我們可以一點一滴地學習國外企業”以人為本“的經營理念,和倉儲直銷的開放式的經營方式。但國外企業來到中國也有許多水土不服,它在貨源和對接市場需求上也有本土化的問題。”在論壇會上有人問到:外國超市與傳統批發市場誰輸誰贏問題,我的回答是:輸贏要看自己的學習態度和創新能力,因為檢驗企業隻有一個標準——是否最大化滿足市場需求,企業有否效益。外國的也好,中國的也好,都有適應需求的問題,需求決定存在,需求決定著市場的組織形式。環渤海正是因為有這種思維定式,所以,在本市以至在全國品牌效應越來越響。人流與日俱增,客商爭搶展位,互動互促越滾越大。目前,環渤海市場,營業麵積達10萬平方米,常駐客商包括了廣東、福建、山東等省、市、區千家企業,市場年銷售額達26億元。

三、組合思維能力是不斷打開發展新局麵的關鍵

企業是社會的企業,企業的發展需要全社會的支持,包括政府的、社會團體的、群眾的、顧客的方方麵麵。順水推舟、順風使舵船才快,借力使力力無窮。這種支持和力量,有有形的,也有無形的,有有意識的,也有無意識的。就看企業領導有沒有組合思維的創新能力,是不是具有把社會政治、經濟生活中的事件、動向及問題,運用到企業運作中來的能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要想把企業做大做強,最忌的就是用生產抓生產、就經營抓經營的僵化思想、僵化模式幹企業,沒有組合思維能力,企業永遠是跟在別人後麵走,發展快不了,甚至掉進陷阱,這種組合思維能力,就是駕馭市場經濟能力的特有體現。其關鍵作用在於,把全社會的行政要素、經濟形勢的新要素、市場需求要素、消費心理要素和新聞要素等各點遊離的要素,通融組合到企業運行決策上來,借力發力,不斷打開新局麵,推動企業快速發展。

一是組合思考經濟形勢的走向,不斷調整和找準企業戰略定位。

1、1998年正值天津市危改建設、商品房市場活躍,以及針對家裝行業無序競爭、家裝行為不規範的現狀,環渤海市場在全市率先建立起配有3000平米樣板間的百姓家裝市場,以有形市場規範無序現象,推出了市場承諾製度。這樣,不但迎合了百姓呼聲,以市場功能替代了政府職能,我們又占了一個市場的空白,形成了集批發、零售、選材、施工、設計於一體的特色市場。

2、2002年我市實施海河兩岸綜合開發戰略,環渤海立即製定和啟動“石材興市”戰略,麵對海河開發,建立環渤海國際石材加工基地,把石材營銷轉為石材加工、批發、配送的物流概念,抓住高檔建築多,石材品種規格要求高的需求,發揮環渤海與產地和名牌廠家聯係緊密的優勢,以量大、質優、品種多,亟海河開發所需。

3、2003年麵對歐倍德、百安居,宜家等跨國連鎖建材超市的進入,使行業一度陷入業態之爭,環渤海市場根據“本土”消費的特點,發揮傳統大市場批零結合,價格、服務手段靈活的優勢,打錯位經營,與第三方物流企業合作成立了環渤海建材物流配送基地,發展定製加工、物流配送產業,將建材運輸、倉儲、裝卸、加工、配送、信息服務等進行一體化經營,以庫為基點、以用戶為基礎,向終端市場及終端消費者輻射。以全麵打造獨有功能,形成持久創新能力為目標,以最大化滿足需求為標準,形成的既不同於一般攤位製市場,也不同於洋超市的“第三類市場”全新組織形式。

4、我們還抓住我國加入WTO新形勢,建成了環渤海經貿大廈,招納國內外商家入駐,形成新產品展示和傳播中心。建成集物流經濟、會展經濟、總部經濟為一體的“新三業並舉”的信息交融、商品薈萃的中心市場。

二是組合思考政府的方針、政策,不斷提升環渤海的中心地位。政府資源是最大最有力的資源。

1、1996年建築裝修熱方興未艾,環渤海市場一建立就定位在天津市政府建立“環渤海中心城市”的定位上,建區域型環渤海建材中心市場,形成天津市載體功能,打開了一個廣闊發展空間,才有了7年來的不斷擴充的大容量。

第三節、每年秋季的全國建材展銷會定位在市政府大型商貿活動,為營造城市造勢;自2000年以來的春季建設工程選材會定位在市政府當年基本建設開局的選材活動。

第四節、通過營銷組合,創造新聞。環渤海還通過每年主辦全國建材商品展銷會,並在環渤海設分會場,借會炒作環渤海市場品牌的新聞效應。最多時,辦一屆會,出200條新聞,報紙,電台、電視、覆蓋了全國,包括香港報紙都有刊登。給環渤海打開了無限量的立體空間,促進環渤海品牌效應進一步強化。

三是組合思考社會公眾的消費選擇心理需求,樹立為民解憂、親民服務形象,凝聚環渤海客流人氣。

1、從企業發展出發,實施公益的事業,達到的是企業的效應。我們積極參加社會助困救濟活動、舉辦免費的大型人才招聘大會等社會公益活動,進一步提升了駐場客商的社會公益道德意識,又培養和豐富了環渤海企業文化,還與百姓建立起一條感情線,樹立起環渤海良好的道德口碑。有這樣好的企業,誰不願與之共事,買了環渤海的商品更是一百個放心。所以,隻有把企業效益建立在提高社會效益的基礎上,企業才能越幹越大越做越強。

第二章 抓住建築裝飾材料消費群體,最擔心的是買了冒牌貨的普遍心理,環渤海借全國“百城萬店無假貨”活動和3.15維權日活動,在全國建材市場業率先開展了大規模的係統的專項治理打假活動,向社會推出《環渤海誠信守則》的6項承諾,比如,“無理由退貨”、“先行賠付”、“購假賠償”“家裝全程質檢”等承諾,全力包保顧客利益,淨化了市場環境,1999年在全國獲得唯一一家“百城萬店無假貨”示範市場稱號,在全國業界聲望驟增,地位迅速提升,取得了良好社會信譽,吸引了客流的持續增長。

第三章 善於找新聞點,借助社會情景動向,創造新聞,引領到企業行為上來。增強企業吸引力。例如:看到報紙登載市裏重點抓再就業工作,我們就對全場下崗再就業人員進行調查,環渤海吸納下崗再就業人員達6500人,我們立即通過報紙進行宣傳,增進社會公眾對環渤海的新認識。

領導幹部的創新思維能力,來源於進取精神,來源於企業家的職守。當好企業領導幹部,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培養和錘煆自己的創新思維能力,做一個學習型、創造型的領導幹部,帶領廣大幹部職工,全力以赴推動企業不斷打開跨越發展的新局麵。

摘自:天津日報第17版經濟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