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濟學角度研究物流令杜木恒印象深刻,他先後在“環渤海”對物流、勞動生產力等方麵做過專題研究,為此專門撰寫過一篇《現代物流的經濟學分析》的論文發表在2002年第五期的《現代財經》上,這篇論文完全以“環渤海”的物流視角去觀照這一領域。
2005年,李慶雲將一組數字交給杜木恒,那是一組關於企業的勞動生產率、納稅、增長額、產值、利潤等詳細數據,對教學研究大有裨益。杜木恒反複研究資料後,寫成題為《“環渤海”的創業之路》的文章發表在2005年第六期的《環渤海經濟瞭望》雜誌上,直到今天,這篇論文仍是天津財經大學MBA管理經濟學課程的重點案例。深交之後,杜木恒對李慶雲的治企、治學精神以及他的為人品格更加敬重,他說:“我們之間是在相互促進,相互提升,所以我願意跟他們交往。”
杜木恒始終念念不忘李慶雲的周到與大度。那時,他還是一位普通的大學講師,當時係裏正為研究生的實習去向發愁,有人提醒,杜老師和李慶雲是好朋友,能不能請“環渤海”幫這個忙?杜木恒沒想到,當他向李慶雲轉達了這層意思後,李慶雲一口應承下來,他讓副總經理金潔具體落實學生們的參觀、調研、座談事項。實習結束後,他盛情款待幾十位大學生,那頓團圓飯至今仍被師生們經常提起。
在杜木恒眼裏,李慶雲是一位接受新生事物快,理念超前,善於總結和舉一反三,有魄力又很虛心的企業家,他認真學習,善於學以致用,總能將課堂理論與企業實際及時而巧妙地結合起來;除此之外,他還有一個突出特點就是能夠和各個層麵的人從容對話,不管是市長、局長還是大學教授,甚至新加盟的大學生,他都能自如地和這些不同階層的人相談甚歡而且妙語連珠。杜木恒認定了這是個教學相長的好機會,2004年,他邀請李慶雲為MBA研究生做一場講座,一走進教室,首先映入李慶雲眼簾的是投影儀上他的大幅標準像,他嗬嗬一笑說:“好家夥,搞得這麼隆重”,一句話激活了現場氣氛。李慶雲將切身體會與相應理論結合在一起,詳細闡述了企業家的造富能力和社會責任,深入淺出,妙語連珠,讓學生們大開眼界,刻板的書本知識一下子變得立體而生動。講座結束後,學生們意猶未盡,杜木恒歉意地對他說:“李總,雖然您的講座這麼精彩,我可給不了您講課費啊。”李慶雲哈哈一笑:“能走上這個講台是我的榮幸,學生們的掌聲就是我最滿意的講課費。”
另一位與“環渤海”結緣的教授是天津商業大學的楊雁征。
從1997年開始,天津市每年召開一次大市場彙報會,邀請市內知名市場老總和部分經濟專家參加。在一次發言時,李慶雲談到市場的組織形式,作為被邀專家的天津商業大學教授楊雁征幹脆地回答:“重要的不是市場形式,而是要看是否符合需求,凡是符合需求的就是正確的形式!”
楊雁征的觀點說到了李慶雲心裏。會後,兩人傾心相談,特別是對於當時攤位製市場形式的探討竟是英雄所見略同,不停地碰出更深刻、更豐富、更絢麗的思想火花。從此,李慶雲的智囊團名單上又多了一位“楊雁征”。
楊雁征概括“環渤海”的三大理論突破是機製突破、分配突破和人才突破。他認為“環渤海”在天津率先實行了企業的經營權與所有權分離,率先實行了分配與激勵機製,率先實行了崗位聘任製。環渤海金岸集團經曆的四次體製變革:從國企——有限公司——股份公司——組建了由經營者和優秀的創業商戶參股的集團公司,每次的突破性變革都進一步穩固了環渤海建材市場研究的理論基石。
每當“環渤海”招進一批新員工,兩位教授都會被邀來為新員工講授入門第一課。“環渤海”一年一度的員工考核,兩位教授更是從不缺席的“考官”。金潔、盧思齊等高層管理人員被安排坐在第一排述職,然後由教授們提問,問題涉及管理、經營等諸多層麵。有一次,杜木恒問金潔:“你知道科斯定理嗎?”因為他了解金潔經常閱讀經濟管理方麵書籍,這個問題就是想檢驗他的知識麵。
2003年的全國建材展銷會期間,李慶雲宴請全國各地的建材市場老總,杜木恒和楊雁征兩位教授赫然在座。席間,李慶雲一一介紹來賓,介紹到兩位教授時,老總們一片驚訝:“環渤海還有大學教授?”李慶雲哈哈一笑:“這是環渤海的‘段子’,你們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