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大學教授——“環渤海”的“段子”(2 / 3)

李慶雲與兩位大學教授的相遇更是成就了一段校企融合的佳話。

1998年冬,李慶雲和“環渤海”精英團隊成為天津市建材係統第一期學員,進入天津財經學院國際經濟貿易係攻讀MBA。

“企業家的收入是企業正常利潤的組成部分”,這是講授《西方經濟學》的杜木恒教授在課堂上講的一句極其普通的話,卻一下子引起了李慶雲的深思。此後不久,他在董事會上提出了環渤海市場實行基薪加效益提成的分配方案獲得批準,從此形成了“環渤海”的全新分配機製。課間,李慶雲與杜木恒沿著這個有關分配的話題繼續探討,水到渠成地引到了雙因素理論。當時尚且年輕的“環渤海”麵臨著機製、分配、人才等一係列改製和改革管理問題,結合“環渤海”幾年的運營實踐,這些一直困擾李慶雲的敏感問題隨著探討的不斷深入立刻變得柳暗花明。

“李慶雲和他的精英團隊成員金潔、盧思齊等是全班學習最認真的學員。”多年以後,杜木恒仍對當年的授課情景記憶猶新。當有些參訓人員將培訓當作走過場時,李慶雲一班人卻拿出比小學生還要認真和刻苦的姿態,經常提出與企業發展緊密關聯的問題與教授探討,每逢課間,總是李慶雲團隊圍攏著教授問個不停。

話題常換,探討常新。李慶雲團隊與教授們的交流範圍一擴再擴,從雙因素理論到市場組織形式,從馬斯洛需求層次到科斯定理,從產權明晰化到股份製改革……杜木恒記憶最深的是李慶雲向他提出的一個突出困惑:當企業有了一定積累以後,未來該如何發展?

李慶雲深知,現代社會的現代企業在重大決策上已不允許盲人騎瞎馬式的失誤,他堅持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道路,以避免失誤給企業帶來重大損失。李慶雲聘請大學經濟學專家作為長期顧問,問計專家,問計科學。

環渤海市場剛剛創辦一年多後,有了一點家底,但縱觀全國,大多傳統建材企業正在走向衰落,建材業轉型何去何從,剪不斷理還亂的各種矛盾又如何解決,到底選擇一條什麼樣的道路才是既符合國情、行情又盡量穩妥,李慶雲心裏一片迷茫。

當時已年過半百的他重回課堂當起學生,一點一滴地學起《經濟學》課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他和杜木桓交上了朋友,杜教授在產權製度、產權的明晰化、早期的股份化等方麵給了他精辟而專業的指導。此後,在塘沽市場的投入、汽車城的抉擇、石材中心的增資擴建上,在每一個關鍵的發展節點,李慶雲都要向杜木桓虛心求教,然後將看似枯燥的理論融入自己的思路中。在實踐中總結和提煉似乎是李慶雲與生俱來的本領,他的企業做得越大,就越覺得像是在刀尖上跳舞,稍有閃失,後果都不堪設想,但怎樣繼續做大,並無範本可以借鑒。即便具有超前理念,但如果不敢果斷實施,不敢擴張性發展,也會坐失良機。投資肯定有風險,成功則企業興,不成功則企業敗。李慶雲帶領他的團隊一路走來謀改革、圖發展,敢於投入、敢於挑戰,與強有力的理論指導密不可分。2001年,李慶雲聘請杜木恒等專家、學者作為企業的高級顧問,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插上了科學的翅膀。

李慶雲總是自我加壓,以創新思維尋求發展新路。他說:“在剛開始的五年裏,我們做得非常踏實,五年之後感到壓力越來越大,到了十年這個節點,我們簡直就喘不過氣來。黨中央、國務院明確了天津濱海新區的定位以後,我覺得環渤海市場和這個定位已經拉開了很大差距。我一直琢磨的一個問題是:我幹的這番事業是否‘名副其實’?我還能不能在不斷否定自我和不斷創新中找到發展機遇?”

這些年來,杜木恒是親眼得見“環渤海”一步步成長壯大起來的。在與“環渤海”的交往中,他時刻感到“環渤海”的探索對於他教學和科研的反作用力。“大學老師缺乏實踐經驗,我隻能做一些理論上的提示,但是李總總是虛心聽取並認真付諸實踐。”談及“環渤海”的改製時,他說,理念是一回事,現實是另一回事,教條地照搬也許鑽進的是一條死胡同,何況真正的改製千頭萬緒,天津的建材行業究竟走哪條路真的頗費躊躇。杜木恒提出“產權明晰化”、走股份製道路的基本設想,李慶雲審慎地對接著“環渤海”的實際情況,逐一論證後全部采納,“環渤海”改革圖強的精神令杜木恒感動至極。

環渤海國際經貿大廈立項時,杜木恒也參與了決策。“我還以為他們建大廈時資金很富餘,誰知道竟然那麼困難。”杜木恒曾帶著三、四批研究生前來參加論證,李慶雲召集中層以上高管與之對話,這個項目於是作為案例成為研究生們的作業,杜木恒要求作業完成後學生們與“環渤海”團隊進行第二次對話。杜木恒回憶,當時大多數研究生對這個項目持悲觀態度,“但事實證明,我的學生們終究偏於理論,而‘環渤海’的選擇才是理論與實踐的結晶,具有超強的前瞻性,而且一旦看準就會全力實現目標!”日後崛起的大廈,給象牙塔中的研究生們上了一堂異常生動而深刻的實踐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