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披掛再戰救國企(3 / 3)

人心是天平,當你把真誠投下,回應的一定是真誠;當你把冰冷投下,得到的一定是冰冷。曾經,不知多少虧損企業的國有資產不了了之。把車間變成經營廳必須拆除變賣殘舊設備,為了保住油氈廠所剩無幾的國有資產,李慶雲要求金潔成立“工人管理委員會”,由工會民主推選職工代表參加,全程參與資產處置的現場操作與監督,從招投標方案到資金收繳,從過磅到清運,製定規範流程嚴管每個環節。李慶雲特別強調要貨比三家、陽光操作、公示於眾。職工們說:“這才是真正在當家作主啊!家業有製度看管,決策時有發言權,大事小情都在陽光下操作,落井下石的外來投機商都被一口回絕,新班子把資產處置的收入全部用於職工切身利益,我們還有什麼不放心、不順心的?”

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認真的源泉,就是責任感和使命感。租賃戶租金收繳,從來都是一筆糊塗賬,因為經手人無不希望每個環節都這麼永遠糊塗下去,以便總有渾水摸魚的機會,結果顯而易見,窮廟富方丈,企業的四梁八柱被一點點撤掉、掏空。新班子一紙令下,要求清查以往所有合同、協議和相關手續,結果大吃一驚,幾乎都是無頭案,企業的權利與義務、資金的安全與去向全找不到明確的約定。後來經過加強管理,責任到人,杜絕人為損失,僅水電費一項,2004年就比2003年減虧54.9萬元。到2005年盈利38萬元,2005年的租金反而增收了82萬元。

在“環渤海”接管油氈廠的第一次職代會上,李慶雲代表新班子做出的承諾已一一兌現,改製之初,新班子交出的答卷被全體職工打了一個大對鉤。

托管之後,油氈廠總計召開6次職代會,出台21項議案,27項新規定、新辦法,133項關乎職工切身利益的實事件件落實到位,完成率100%。這一串數字背後,是快節奏的運作,是高密度的攻堅,是人性化的操作,是石破天驚的突破。

撫平傷痕之後,最緊要的是祛腐生肌,而且這個“生肌”,不但要生得迅速,還要生得健壯。李慶雲說,既然是“二次創業”,關鍵在於“二”和“創”,“二”就是浴火重生,不拘泥於過去,不囿於傳統,也許就是完全的另起爐灶;“創”就是尋找市場空白點和行業薄弱點,高起點,快起步,這兩個字是“環渤海”對特困企業油氈廠托管後實現改製的一個最重要節點。

當時,中共天津市委、市政府提出“高水平是財富,低水平是包袱”的觀點,李慶雲從企業家的角度這樣詮釋:“衡量企業改革水平高低,最為重要的一個標誌就是創造崗位能力。在不斷創新中創造崗位,讓職工各得其所,各盡其材,各有所安,就是高水平;把職工改下崗,推出廠,找市長,就是低水平。以人為本搞改革,帶著感情搞改革,就是科學發展觀。”

曆史總是驚人地相似。

像當年在解放北路選擇做起中國第一家建材超市、像當年在解放南路選擇河西建材公司沙石料廠創建國家級大市場一樣,李慶雲又一次站在二次創業的十字路口,選擇哪一條路都是機遇無限,前途未卜。

每臨大事有靜氣,這是多年市場打磨留給李慶雲最大的一筆財富。一手是勇氣,一手是謀略。然而,隻有在全麵看透、基本想透之後,他才會疾風出手。

百姓的生活由衣、食、住、行構成,10年前,李慶雲選擇了“住”作為創業目標。10年間,由於房地產業的拉動,建築裝飾材料市場風起雲湧,形成一片“紅海”,對油氈廠實行改革後,決意跳產服務業,李慶雲和他的創業先鋒團隊鎖定“藍海戰略”:“我們不畏懼競爭,並不是有意躲避‘紅海’,而是圍繞著市場需求開拓‘藍海’。”他們睿智地選擇了“行”作為二次創業目標,但哪裏是這一目標的入口呢?其實,早在改製初期,李慶雲就已派人赴全國各地進行調研,但未來的汽車市場到底如何定位仍然找不準感覺。搖擺之時,李慶雲帶上金潔等人又一次踏上他的“看”之旅,將航班當作出租車,一路飛來飛去。北京發達、成熟的二手車交易市場讓他刻骨銘心。廣州永福路汽配市場的繁榮景象鼓蕩得他心潮彭湃。一路上,他一直在沉思,快節奏時代,汽車已經成為繼家庭、辦公室之後都市人的第三空間,是屬於有車族的絕對私密之所,甚至比家居更需要個性化內飾,相比活躍的南方汽車後裝飾市場,天津差距巨大,而這塊短板,正是“環渤海”涉足此行的理由和基礎。

統計數字表明,當年的天津市汽車保有量為120萬輛,私家車30萬輛,私家車擁有量居全國第三位;環渤海汽車城地處市區通往濱海新區的快速路旁,交通便利,輻射性強,汽車後服務市場將是最具成長性的市場,二手車交易、汽車美容保養裝飾將串成一條黃金產業鏈。李慶雲渴望憑借智慧的選擇占據兩個時代先機——環渤海建材中心批發市場走進家居文化時代,環渤海汽車城走進汽車後服務市場時代,他把目光聚焦在打造車文化一條龍市場上,因為相比巨大的汽車保有量和未來超大的潛力空間,汽車後服務市場尚處初級階段,所以,他立誌在二手車、汽車後裝飾方麵有所作為,成為環渤海地區的集散地。

錯誤是一時的教訓,可以修正,錯過是一輩子的懊悔,無法彌補。幹!戰機絕不能在猶豫中錯失。李慶雲帶領新班子確定了環渤海汽車後服務項目。在企業模式上,新班子決定變單一投資主體的國有企業為多元投資主體的公司製企業,天津市建材集團和“環渤海”投資45%相對控股,其餘部分通過招商引資,吸納戰略夥伴入股。

體製保證是發展的加速器,戰略選擇是發展的指南針。李慶雲定好了羅盤,選準了加速器,注冊4000萬元實施油氈廠整體改製和汽車城的產業開發。

如何把驚險一跳變成精彩一跳,李慶雲選擇了穩健的藍海戰略;接手一家特困企業,如何實現軟著陸,硬改革,快起飛,選擇切入點大有學問,觀念不同,認識不同,處理的方法和結果將大相徑庭。

2005年10月23日,環渤海汽車城一期工程破土。沉寂多年的特困企業、壓抑多年的憋悶心情、背負多年的沉重包袱,此時此刻,全部化為重鑄輝煌的豪情和期待。鞭炮聲脆,馬達聲隆,整個工地,一片歡騰。

《天津日報》的一篇報道定格了當時的奮戰曆程:

“環渤海汽車城和妥善安置職工這兩條戰線都是生產力,一定要把冬天幹熱!”這是新班子走進2006年的新年誓言。職工們應和著誓言,幹熱了冬天。他們說:‘改製一年多,還是這些人,還是這塊地,可心氣兒大不一樣了。真是改製對了頭,一步一層樓啊!’帶著感情搞改革,改出了上下同欲的合力;咬定高水平的發展,走出了一片新天地。

當年春節加班,汽車城的建設工地上,依然熱氣騰騰。大年三十晚上,李慶雲帶來好酒與在廠值班的幹部與職工一起歡度除夕夜,大家夥又喝又笑。

果然,到了2006年5月,在天津油氈廠的廠址之上,熱火朝天地幹了100多天,崛起了一座占地200畝的大型汽車城。“環渤海汽車城”六個大字金色招牌,豁然醒目,高高矗立在天津解放南路通往濱海新區的快速路旁。

那是一段若幹年後回顧時仍覺蕩氣回腸的奮戰。

引資注冊4000萬元,與油氈廠的常年負債1.6億元相比相差甚遠,這筆資金即便用於還債也不過杯水車薪,還奢談什麼投資創業?所以,李慶雲別無選擇,他的心中隻有一個信念:時間就是金錢,必須抓緊時間上馬新項目,然後用創收所得一方麵解決職工上崗問題,一方麵緩解債務壓力,他形象地對新班子說:“企業越好,中氣上升,神仙都來拜你;企業越窮,破鼓萬人捶,小鬼都來纏你。因此,我們的項目第一要好,第二要快,第三要省,但三者的核心是速度,時間是發展,時間是前途,時間是命運。”

時不我待,一班人迅速勾畫出汽車城藍圖,分為4S店、二手車、汽車裝俱、汽車配件、汽車維修五大專區,利用原來的兩棟製氈車間進行連接,加蓋二層,形成1300平方米的汽車用品大廈,這是汽車城的核心項目,它的強弱電係統、暖通係統報價昂貴,再加上市政路麵和給排水係統,投資壓力一度壓得李慶雲喘不過氣。情急之下,他問魏惠雲:“院內路網咱自己幹行不行?能省多少錢?”又問畢鳳平:“暖通安裝咱自己幹行不行?你審一下圖,拿個施工方案,看看需要多少人和多長工期?”接著問邵洪林:“強電末端係統咱自己幹行不行?需要多少人?”兩天過後,他得到的回答是:“都能自己幹,總共可以節省近500萬元,工期到明年4月份可以全部完工。”李慶雲笑著說:“幹!幹!咱們自己幹。從‘環渤海’本部抽調技術骨幹與油氈廠的技術骨幹及職工隊伍進行組合,分三路人馬同步實施。”

又是一個冬天,在汽車城大幹100天的誓師大會上,李慶雲又一次喊出了“把冬天幹熱”的口號,他激情四射地說:“我們能不能走出困境在此一舉!我們已經沒有回頭路!隻能贏不能輸!我們輸不起,如果輸了咱就不是爺們!”

職工們的幹勁著實讓李慶雲感動,寒冷的冬天,邵洪林和丁學澤帶著職工喊著號子,將8厘米直徑的大電纜從外網一棵一棵、一米一米地送到大廳懸梁的每一個橋架裏;畢鳳平帶領職工在大廳高空一根一根地焊接著暖通水管;外管網施工職工於龍震為了施工方便不顧一切地跳進冰冷刺骨的水中。看著這一番熱火朝天的情景,李慶雲思考著怎樣報答大家,他突然想到了洗浴中心,大冷的天,大家夥洗著熱水澡,吃著自助餐、喝著小燒酒該是多麼愜意的一件事?他馬上和金潔、魏惠雲商量:“大家這麼辛苦,春節應該歇兩天,初一、二休息,初三再上班,臘月二十九晚上請大家喝酒怎麼樣?”魏惠雲問:“訂哪個飯店?”李慶雲答:“在寶麗金洗浴中心!”金潔和魏惠雲不約而同地笑了起來。農曆臘月二十九下午5點多,40多人的隊伍開進洗浴中心,驚呆了裏麵的服務員,他們從沒遇過這麼多穿著一般的工人排著整齊的隊伍到洗浴中心洗澡的情形,不知道什麼“來頭”,經過來人解釋才明白原來是“環渤海”老總過節請員工洗澡。這些職工哪裏進過富麗堂皇的洗浴中心,一時不知所措,魏惠雲趕緊招呼服務員指導大家進入“程序”,李慶雲吩咐辦公室提前安排4大圓桌酒席,備好煙酒,一小時後,職工們被陸續引到大飯廳,此時的他們都穿著洗浴中心的浴服,一一落座,李慶雲看著這個新鮮的場景不由得笑了出來:“咱們服裝都一樣,分不出誰高誰低,這才真正顯出平等、公平,煙一樣、酒一樣、吃的都一樣,這才是共產主義的大同世界,好啊!今天咱們吃法也變個樣,大家想吃什麼就取什麼,想吃多少就拿多少,酒能喝多少就喝多少,都是自選的。”李慶雲看大家還坐著不動,忙說:“還愣什麼呀!大家自己動手。”話音一落,職工們“嘩”的一聲站起來奔向自助食品區,李慶雲高興地說:“真有生產力!”

這個生產力體現在了每一位員工身上。黨總支書記兼工會主席張士澤夜以繼日撲在改製一線,患有職業病的他連最基本的呼吸都要比常人付出幾倍的力氣,但他盡心竭力訪貧問苦,他說:“我喘氣困難是身體上有病,精神上喘的氣卻比任何時候都順暢”;

安保隊長高恩起,在“環渤海”接管後長達半年時間裏,從不理睬新領導,即便迎麵碰上也故作陌路。漸漸地,新班子解決善後的溫情,以心換心的誠意,跳產改製的思路,一次次打動了他,他說:“我16歲進油氈廠,接觸了十幾屆班子,經曆了冰與火,隻有‘環渤海’領導不一樣,在企業這麼困難的情況下,撲下身子帶頭幹,辦事真地道,真公道!跟這樣的領導幹,企業肯定有出路。衝這,我得拚上一把子力氣”;

汽車城保潔部主管劉迎春,油氈廠停產後外出打工做保潔員。企業“二次創業”時,他立刻返廠選定保潔工崗位。整個汽車城無人不曉“老劉”大名,因為他不怕髒累,有位客商手機不慎掉進馬桶,大家第一反應就是高喊“老劉”。他笑眯眯地下手把手機從馬桶裏掏出來,衝洗幹淨送回客商手中。

油氈廠改製的樣板效應,引起媒體高度關注,2006年3月25日,《天津日報》在一版頭條位置刊發了題為《走出一片新天地——天津市油氈廠帶著感情搞改革,‘二次創業’求發展紀實》的通訊報道和評論員文章。這一經驗,得到天津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天津市委書記的張立昌做了“帶著感情搞改革,人民群眾就支持。這樣幹下去,就大有希望”的批示,評論員文章中有一句“抓住了改革的邏輯重心”的點睛之語,這幾個字下麵被張立昌劃了一條醒目的粗線。

李慶雲理解,改革的邏輯重心就是職工的生存和發展。職工依靠企業生存,企業依靠職工發展是唇齒相依的互動關係,改製的最終目的是創造崗位解決職工生存和發展,讓職工切身感受社會溫暖,從而形成企業的和諧與穩定。油氈廠的成功改製生動而真實地譜寫出“員工至上”的現代企業文化新篇章。

李慶雲用他的運籌最有說服力地解讀了他的理論。經過脫胎換骨般的一輪改製、二次創業,油氈廠原來的500多名下崗職工,除選擇自謀職業者外,其餘職工全部得到妥善安置。過去上訪的組織者變成了企業穩定的維護者和改製的宣傳者。油氈廠實現徹底脫困,一沒靠大量注入資金輸血,二沒靠大量引進外援換血,而是靠“真情實感”這根誠信紐帶,靠上下同欲的合力,靠職工支持的動力,盤活了人氣,盤活了資產。

從2006年7月起,李慶雲派出經營型幹部盧思齊和有經驗的管理骨幹李桂英以及王啟源、趙衛東等組成環渤海汽車城的經理班子,經過四年的打拚,市場一路走高,一片繁榮,7萬平方米的經營麵積,年收入4000多萬元,創利2000多萬元,職工收入每年遞增20%以上,企強民富的夢想變成了活生生的現實。

至此,“環渤海”邁出了從行業品牌過渡到社會品牌的關鍵一步,油氈廠也完成了它有史以來最重要的一次華麗轉身。“環渤海”依托十年經營大市場業態的金牌優勢,又為天津奉獻了一個集汽車配件、汽車用品、汽車輪胎、汽車維修、汽車保養、汽車改裝、汽車美容、車友俱樂部、倉儲物流、品牌4S店、綜合服務中心、二手車交易等十大功能於一體的大型汽貿綜合交易市場,被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列為“中國汽車零部件交易集散中心”和“中國汽車美容裝飾用品誠信示範基地”,成為商務部指定的國家汽車行業標準起草單位。

對於環渤海汽車城的崛起和繁榮,有人認為是“李慶雲的運氣好。”李慶雲卻說:“不是運氣好,是商業感覺好。體製變化帶來了需求變化,國家住房改革把住房由公有變成私有,刺激了百姓裝修需求,激活了建材裝飾材料市場;人民物質生活提高,汽車私有化程度加快,人們對購車的強烈需求引發了對車的維護保養和安全性及裝飾性的後服務需求。當汽車開始進入家庭後,我就感覺到後服務需求的熱浪,商業衝動油然而生,跟當初決策幹建材市場的感覺如出一轍。”

§§第三章 舞者無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