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環渤海金岸集團召開黨委擴大會,專題研究油氈廠職工最急迫的醫藥費報銷和拖欠職工工資等問題。僅僅過了12天,環渤海金岸集團在資金緊張的情況下,墊資96萬元為油氈廠全體職工補繳了養老、工傷、失業保險,撥款56萬元辦理了醫療保險,曆史性地解決了職工的後顧之憂。
在全廠職工大會上,李慶雲望著坐滿職工的會場,看著一張張滄桑的麵孔,想著這些無辜的員工幾年來經受的磨難,心底又是一陣難受。他定了定神,說:“人人都有妻兒老小,家家都要衣食住行,以前因為種種原因,讓大家夥受委屈了,從今往後,新班子的唯一使命和任務就是帶著大夥一起過上穩定的好生活。‘工人’兩個字摞在一塊就是一個‘天’,這個‘天’是企業全體員工共同撐起的。企業興,興於人,興於公,興於法,興於德,每一分錢利潤都凝結著每個職工的汗水,你們理應得到回報”,會場鴉雀無聲,新班子燒的第一把火就接續上了欠繳多年的各種保險,讓全體職工看到了第一線曙光,他們從心底呼喚全麵放晴的那一天早日到來,李慶雲舔了一下幹裂的嘴唇,接著說:“誰也不能虧待赤手空拳的工人,誰要是虧待了,就等於把這個‘天’捅漏了。我們黨幾十年來的宗旨從沒變過,那就是為人民大眾謀利益,誰是人民大眾,在座的職工就是人民大眾。有人喊口號時喊得震山響,要讓大多數人過上好日子,但一到具體實施就犯糊塗,找不到大多數人在哪裏,今天我要說,大多數人就在我們中間。還有人把企業的困難和職工當作包袱,我不這麼看,咱們企業還有多年積累的無形資產,還留有這些廠房和200畝土地,還有產業工人的優良傳統,這些都是取之不盡的財富呀!咱們當年既然能幹成國家二級企業,能創出省優部優名牌,也一樣能在‘二次創業’中衝出困境,重鑄屬於我們自己的輝煌。”
掌聲,發自內心的掌聲“嘩啦啦”響起來,經久不息,職工們用鼓掌這個最樸素、最直白的方式舒解著內心積存許久的鬱悶,表達著對新班子的無限感激和期許。
一個接一個的見麵會帶來一個又一個好消息,但也有猜疑和議論回蕩在油氈廠上空。曆史教訓,工廠慘況,如刀削斧鑿般鐫刻在他們的記憶裏,不曾淡去,不曾忘記,那一片片結痂的傷疤底下還在慢慢向外滲著血,這個廠,早些年給過他們太多的尊嚴和幸福,這些年又讓他們受了太多的苦難和愚弄,他們從希望到失望,從失望到絕望,情感之舟在冰火兩重天之間頻繁跌宕。
座談會後,有人表達了不同程度的悲觀,也有幾聲不和諧音飄了出來:“別聽李慶雲的,比他講得還好的咱們也沒少聽,最後證明還不是‘吹大梨’?”
領導班子裏有人覺得委屈,問李慶雲:“油氈廠的風氣這回真是領教了,您說咱們這麼不計報酬地幹,結果還受這樣的誤會?”
李慶雲說,“你的胸懷能容納多少人,你就能管理多少人。說說咱們怎麼了?還能給人定個腹誹之罪?有這種聲音說明職工們‘狼來了’聽得太多了,顧慮怎麼樣打消,寒透的心靠什麼焐過來,我看抓住兩條就靈,一是以心換心,二是說到做到。大家務必堅信公道自在人心。”
李慶雲在辦公樓的牆上刻下了廠訓“責任、自強、勇敢、奉獻”。從5月起,他抽調專人成立小組,專門負責清理油氈廠前欠職工的各種款項。不查不知道,一查才發現,怎一個亂字了得?工資、集資款、公積金、統籌外養老金等密密麻麻的項目堆滿幾大捆,但是原始單據或毀或丟,更加蹊蹺的是,清查工作才剛起步,檔案室就著起一把至今未能查明原因的神秘大火,將一部分重要檔案資料付之一炬。無奈的改製小組隻好按照職工所在崗位順藤摸瓜,查遍了鎖在倉庫裏的近十年來的各種報表、憑證,逐人逐項複核統計。
為了與近千名職工一一確認所欠款項,工作組挨家挨戶走訪,跑遍了天津市區、郊區。讓工作組感動的是,國企老職工那一份質樸的誠實。賬簿盡毀,廠方已沒了對證憑證,欠款數額全憑職工一張嘴,報多少,工作人員就記多少,但是,沒有一個人多報一分錢。工作組花去400多天時間才全部找到失散多年的所有職工,有時,為了核實一個退休職工情況,工作組要遠赴外地,來回跑上一個星期,往返幾百公裏路,還有一名職工,問遍他的親朋好友,均無下落,偶然間工作組聽說有人好像在東麗區見過他,結果排查了19個行政街道,幾百間臨建棚,終於找到了他。敲開門後,那位職工先是一愣,接著一驚,戒備地問:“你們找我幹嘛?”工作人員說:“找你是為了還你的錢。”那位職工一聽,忍不住淚流滿麵:“沒想到,還有人惦記著我這碼子事啊!”
核實清楚全部前欠款賬目後,李慶雲慰問工作組時,說了一句讓所有工作人員震撼的擲地有聲的話:“400天找回久違的公平,值!”根據企業實際情況,新班子研究決定,首批償還退休職工(含病故職工)前欠工資及統籌外養老金。消息傳出,職工們口口相傳,多年討要的“說法”總算有了回音。
2006年1月9日,春節前夕的職工大會,會議室依然黑壓壓坐滿了人,與前幾次大會不同的是,會場裏彌漫著溫暖的感覺。退休職工代表葉桂馨拿著發到手裏的前欠款,一字一頓地說:“現在企業改製,資金更緊張,新班子的這份情意、這份決心比什麼都重要。這些錢我不要了,全捐給生活更困難的職工吧”。葉大爺一席話引來在場職工的熱烈掌聲,職工們被老勞模的境界感動了,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麵對這樣的心氣,還有什麼跨不過去的溝坎?
工作組趁熱打鐵,摸底排查拖欠的職工醫藥費,30天裏收取了825名職工的351萬元藥費單據。按照癌症、大病住院等不同級別,製定全新的《職工醫藥費報銷辦法》,終結了企業多年醫藥費報銷無序的混亂狀況,整整耗費三年時間,終於全部還清前欠醫藥費,兌現了李慶雲當初的承諾。
“還職工一個公平”,是中國國企改革中耳熟能詳的口頭禪,然而,什麼才是職工需要的公平,怎樣才能實現公平,公平的天平上投上哪一顆砝碼才不會失衡,一直是一道多解的方程,但這個解一定是一筆清晰的能夠賺到錢的賬,而不是簡單甩掉包袱的賬,更不能是把職工推向社會、推給政府的賬,這筆賬並不好算,既要平穩還要合情合理。在油氈廠的改革中,工人們看到的是這樣一個邏輯重心——以人為本,工人是天。
嚐到甜頭的職工又有了新的盼頭。這是一個值得信賴的新班子,跟著走下去,一定能闖出一片新天地。領導班子也在盤點和職工第一回合的情感交流,徹底讀懂了“公平”二字在職工心中的分量和推行工作時的力量。新班子決定,從此以後,關係職工切身利益問題,一律通過職代會製定具體解決辦法並予以公示。
塵肺與燙傷,曆來是油氈行業的高發職業病,一代代職工為此付出高昂的健康代價。今天,他們退休了,職業病卻在一天天惡化,他們必須忍受病痛和貧困的雙重折磨;即使在崗職工,也因為企業凍結了醫藥費報銷,隻能苦捱度日。聽說新班子準備觸碰這塊燙手的山芋,他們奔走稱快,口口相傳著李慶雲那句溫暖人心的話:“我們一定要帶著感情搞改革。”
很快,全廠200多名職業病、傷殘和重大疾病職工的查體和勞動能力鑒定工作全速啟動。以往為自己生老病死擔憂的老職工尤其興奮,他們懷著一顆感恩之心,逢人便說,黨和政府到底沒忘了咱們這些老工人啊!一顆因無望而冰冷的心焐成了感恩的心,使這些奉獻過青春與健康的新中國的參建者,重新找回了溫暖,找回了因溫暖而產生的欣慰與泰然。市、區兩級勞動保障部門、市職業病防治院和建材集團勞動人事部齊開綠燈,查體和鑒定一帆風順,結果也觸目驚心,全廠八成職工患有程度不等的職業病。到了2008年10月,新班子已累計支付18.3萬元專項經費,對364名職工分批查體和傷殘、職業病等級鑒定,結果,219名職工的職業病、傷殘獲得等級認定。有了那張珍貴的認定書,他們享受到了政府職業病救助金總計304.84萬元,83名職工(含退休職工61人),每月還能享受到社會保險傷殘津貼。企業根據職業病1—10級的鑒定等級和個人工資級別還發放了相應補助。很多老職工“落實政策”後,不僅按規定享受工傷保險,醫藥費全部報銷,每月還能領到500元的護理費和上調的退休工資。老職工劉金平(已故)因職業病被鑒定為傷殘“4級”,過去每月醫藥費高達5000元,後來參照工傷保險條例,享受醫藥費全額報銷,她看病繳費時的手再也不用顫抖;退休職工石富英因工傷麵部燙傷毀容,背負巨大心理壓力的同時,還要忍受經濟上的重負。由於曆史原因,當時企業未按工傷上報,石富英到了退休年齡後,新班子開會專題研究,為其申報工傷認定和等級鑒定,最終確認工傷“5級”,除了享受傷殘政策待遇外,新班子還一次性給予生活補貼8000元;蔡淑芳進行第3次淋巴癌手術時,女兒恰巧考入大學,窘迫的家境讓孩子站在失學邊緣。新班子得知消息,先按規定報銷了10%醫藥費,接著緊急商議對策,在既能解決實際困難,又不違反醫藥費報銷製度的兩難境地下,責成工會從減免孩子學費上尋找突破口。幾經與學院磋商,校方破例減免了蔡淑芳女兒第一學期的學雜費。女兒順利進入信息管理係,但電腦又成新難題,為了不讓孩子失望,總經理金潔從家裏搬來一台電腦委托工會送到蔡淑芳家中。
從2004年3月開始,五年時間裏,油氈廠職工中有821人次報銷了351.28萬元的前欠醫藥費;
欠繳社險的職工養老保險金131.27萬元全部補繳完畢;
213萬元職工集資款全部償還完畢;
分四次償還了605名退休職工前欠工資及統籌外養老金等費用,共計126.19萬元;
從2006年5月開始,償還132名在崗職工和125名退養職工的前欠工資91.84萬元,至2007年5月全部還畢。
一個個枯燥數字的背後,是一個個感動人心的故事,是一個個超越想象的挑戰,是一個個登峰造極的考驗,麵對高山,李慶雲帶領新班子一路登攀,離天三尺三,不論多難,承諾必須兌現,這是做人的準則,也是李慶雲做事的風格。
輸血救急,造血救窮。
辟蹊徑隻有發展才有能力造福職工。根據職工的意願重振油氈廠雄風。新班子篤定一個信念,隻有改革才能確保企業長遠發展,隻有發展才有能力造福職工。他們要根據職工的意願重振油氈廠雄風,技術、設備、市場、隊伍,一係列的調研緊鑼密鼓地進行著。結論也隨之而出——基礎不再,天時地利人和不再,油氈的品牌價值不再。這個結論看上去並不樂觀,改寫它,隻能另辟蹊徑,於是,以李慶雲為班長的全體班子成員確定了全新的改革思路,緊緊抓住汽車快速進入百姓家庭的時代脈搏,切準這一市場的巨大潛力需求,實施藍海戰略,二次創業打造汽車後服務市場,退二進三,跳產求生!以興建“環渤海汽車城”為目標,以穩定和諧為前提,兼顧企業發展和職工切身利益為根本,製定出《油氈廠整體改製方案》和《油氈廠職工分流安置方案》。《方案》規定:年齡偏大、就業能力差的職工,經過鑒定有職業病和大病職工,可選擇內養,企業按規定上繳各種保險,並給予一定生活費;選擇競聘上崗的職工,企業安排崗位,所有前欠款分期返還;選擇自謀職業的職工,企業給予一次性補償金,優先一次性返還所有前欠款,各種出路由職工自己選擇。
條件不一的職工們各得其所,他們知足地說,我們沒想到的,《方案》都替我們想到了,過去,改製的同義詞就是下崗,職工是等待發落的對象,人人聽了都心裏發怵,“環渤海”的企業改製真是為職工生存和企業發展著想,我們心裏豁亮。
《方案》通過翌日,申報工作開始。此時,年關將近,屬於一年之中最敏感的幾天,上下捏著一把汗。李慶雲在改製小組碰頭會上說,不管多難的問題,隻要準星不偏,就不會出大的差池。改製小組一麵安排專人進行政策谘詢答疑;一麵公平、公開、公正地按照《方案》規定辦理每項手續;特別是自謀職業職工,心裏多少有一種風箏斷線的失落,改製小組分毫不差地根據報名時間排序張榜公示,確保在春節前兌現第一批經濟補償金。
誠信是一個社會和諧的前提,誠信是一個企業的立足之本,誠信是一個人的道德底線,然而,正因為這個基礎的基礎缺失了,動搖了,誠信才成為了社會呼喚的強音,成為了人人期盼的天使。隻一個“說話算數”,就使亂若團麻、癱軟無力的油氈廠改革順風順水。
“說話算數”的新班子贏得了職工的心,分流安置工作有條不紊地推進著。不到一個月時間,579名職工依據《方案》確定的分流安置辦法,申報了安置去向,根據意願逐步被選到新創崗位上。
“陽光操作”的新班子贏得了職工的心,申請新崗工作有條不紊地推進著。春節近了,新班子將重點由給分流職工解疑轉向公示應聘新崗職工名單上。職工們珍視這久違的重新工作的機會,排著隊挑選自己心儀的崗位。生怕漏掉一位申請新崗職工,改製小組決定把截止期限延至2月28日除夕這一天,通知貼出後,超負荷運轉了一個多月的改製小組發現其中的疏忽,隻公布了日期,沒有標明最後截止的申報時間。大年三十那天,廠門前的馬路一下子清靜下來,周圍的居民樓裏,家家戶戶燈火通明,貼在窗外的火紅吊錢,被寒風一吹,像一陣紅色的波浪,將年味醞釀得又濃又稠。遠近的鞭炮聲“劈裏啪啦”地響起來。“過年啦!”不知誰喊了一聲,引得改製小組辦公室留守的工作人員李桂英一陣會心的笑,既然忘記說明截止時間,那麼就按照科學界定,等到子夜零點,過一個堅守工作崗位的守歲之夜。23點40分,離農曆新年鍾聲敲響不到20分鍾,辦公室的門吱呀一聲被推開了,一股涼氣撲麵而來,他們終於等來申報的最後一位職工。這位職工跺了跺凍僵的腳,一臉驚喜地說:“原來以為報崗不過是在走過場,說說而已,誰會傻到大年三十夜裏還在辦公室統計情況,你們真是說話算數,我服了!”
這個除夕插曲不脛而走。小插曲大效應,換回來全廠職工對改製的溫暖憧憬和空前信任。加之此前新班子籌措的300萬元經濟補償金全部到位,職工們心滿意足地捧著及時雨般的“壓歲錢”,重新找回了失散多年的心氣兒。
有諾必踐複蘇了油氈廠這個特困企業,複活了職工冰冷似鐵的心,複興了“二次創業”的激情。
積極造崗安置職工,齊頭共進、雙管齊下地尋找職工就業和企業發展之路,職工看在眼裏,記在心上。當時適逢“環渤海”籌建飾品城,計劃吸納油氈廠部分職工,按常理本該趨之若鶩的招聘卻出人意料地冷場了。盡管“環渤海”的收入比油氈廠高出一大截,但職工們婉拒了這番好意:“企業現在雖然難,但這是我們自己的‘家’,我們要用自己的雙手把企業再幹出個樣兒來!”幹出個樣兒來,是骨氣、是信心、是尊嚴、是誓言。職工的選擇又一次震動了新領導班子。李慶雲說:“我們必須給企業一個美好的未來,給職工一個滿意的交代,否則就冷了他們。雖然我們麵對這樣那樣的困難,但再難也得咬住,我們一定得給職工的骨氣做勁,我們要還職工一個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