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學篇(1 / 3)

心不外馳,氣不外浮,是讀書兩句真訣。

“注釋”

外浮:分散,不專一。

“譯文”

所有的心思都集中不分散,所有的心氣都專注不外浮,這是讀書人要牢記的兩個秘訣。

“道理”

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隻有心無旁騖,持之以恒,才會取得成功。

陶淵明勸學

有個少年向著名的詩人陶淵明求教,說:“陶先生,我很敬佩您淵博的學識,您有什麼學習的妙法可以教給我麼?”

陶淵明聽後,大笑道:“天下哪有學習妙法?學習是日積月累的過程,不可一蹴而就。”

陶淵明見少年不明白他的意思,便拉著他來到稻田旁,指著一根禾苗說:“你蹲在這兒看看,告訴我能看出它在長高嗎?”少年一臉疑惑,但還是老老實實地蹲在禾苗邊,仔細觀察,過了大半天,也沒看見禾苗往上長,便站起來對陶淵明說:“這麼長時間了,也沒見長啊!”

陶淵明反問道:“真的沒見長嗎?那矮小的禾苗是怎樣變得這麼高的呢?”

少年低頭不語,陶淵明接著說:“其實,它時刻都在生長,隻是我們肉眼看不到罷了。讀書學習也是一樣,隻要勤學不輟,一點一滴地積累知識,積少成多,自然能成為博學的人。”

少年這才恍然大悟,連忙向陶淵明行了個大禮說:“多謝先生指教,學生一定踏踏實實地學習,再也不去求什麼捷徑妙法了。請先生為我留幾句話,我當時時刻刻記在心上。”

陶淵明欣然同意,提筆寫道:“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

處事要代人作想,讀書須切己用功。

“注釋”

切:切實。

“譯文”

為人處事應多替他人著想,但是讀書學習還是需要自己多努力。

“道理”

為人處事多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思考,容易得到別人的理解和支持,往往可以事半功倍。但讀書沒有捷徑,隻有下苦功、勤鑽研才能學有所成。

宋濂守信好學

宋濂是元末明初文學家、史學家。宋濂小時候很喜歡讀書,但是家裏很窮,根本沒有多餘的錢買書,他隻好向別人借書來看。每次借書,他都講好期限,按時還書,從不違約,鄰居們都樂意把書借給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書,越讀越愛不釋手,便決定把它抄下來再慢慢細讀。可是還書的期限快到了,他隻好連夜抄書。正值隆冬時節,天氣異常寒冷。他母親勸他道:“孩子,都半夜了,天氣這麼冷,可不要凍壞了身體,還是等到白天天氣暖和一點再抄吧。這書人家也不等著看呀。”宋濂卻堅持說:“期限就要到了,我必須按時還書,不管人家等不等這本書看,這是信用問題,也是對別人的尊重。如果這一點小事都失信於人,又怎麼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呢?”

又一次,宋濂要去遠方請教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師,並事前約好了見麵日期。誰知出發那天下起了鵝毛大雪,可宋濂還是挑起行李準備上路。他母親驚訝道:“這樣的天氣怎麼能出遠門呀?這麼大的雪,老師那裏估計早已大雪封山了,你這件舊棉襖,也無法抵禦山裏的嚴寒呀!”宋濂回答道:“娘,今天要再不出發就會耽誤了拜見老師的日子,這可是失約呀,那是對老師極大的不尊重。風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當宋濂冒著大雪來到老師家時,老師感動地稱讚道:“年輕人,守信好學,將來必有出息!”

習讀書之業,便當知讀書之樂;存為善之心,不必邀為善之名。

“注釋”

邀:求取。

“譯文”

把讀書當作自己的事業,就應該懂得讀書的樂趣;心中有行善的心思,就不必刻意去獲得行善的名聲。

“道理”

真正愛好讀書之人,真正心存善念之人,皆不會以沽名釣譽為目的,而是深知讀書之樂、助人之樂。

陳繼儒與書為友

陳繼儒是明代有名的文學家、書畫家,一生喜愛讀書,他曾說:讀未見書,如得良友;見已讀書,如逢故人。

陳繼儒藏書很多,特別喜歡收集奇書逸冊,一旦獲得,如獲至寶。每當他得到一本好書,他先細細品讀;然後再慢慢抄錄一遍;抄錄好之後再與原書進行校對,孜孜不倦,樂此不疲。由於藏書頗豐,而且知識廣博,見解獨到,陳繼儒家常常賓客滿堂,都是來向他借書或者談論詩詞的。

滿腹詩書的陳繼儒對做官毫無興趣,每每朝廷下詔想封他一官半職,他都借病推辭。但他並非“兩耳不聞窗外事”。當他聽說縣城要進行擴建,工程浩大,完全超出了縣城的負擔後,便積極向當地官員諫言,希望不要做勞民傷財的事,並成功地阻止了這項增加人民負擔的工程。在他的幫助下,還免除了當地百姓的一些徭役,獲得了百姓的讚揚。

陳繼儒對生活的要求是:有一個幽靜的居處,有翠綠的竹子和一縷茶香,再加上書的陪伴,就很滿足了。

人品之不高,總為一“利”字看不破;學業之不進,總為一“懶”字丟不開。

“注釋”

略。

“譯文”

一個人的品行之所以不高尚,大多是因為對名利還沒看透;一個人的學業沒有進步,多半是由於懶惰的原因。

“道理”

淡泊名利,勤奮刻苦,才能成為德才兼備的人。

柳公權拜師

有一天,柳公權和幾個小夥伴舉行“書會”。小公權提筆寫道:“會寫飛鳳家,敢在人前誇。”一個賣豆腐的老人正巧路過,覺得這孩子太驕傲了,便皺皺眉頭說:“這字寫得並不好。就像我的豆腐一樣,軟塌塌的,沒筋沒骨,還值得在人前誇嗎?”小公權一聽,很不高興地說:“有本事,你寫幾個字讓我看看。”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說:“不敢,不敢,我隻是一個賣豆腐的粗人,寫不好字。不過我倒是見過有人用腳都寫得比你好呢!不信,你到華原城看看去吧。”

小公權滿心疑惑,第二天一大早,他便獨自去了華原城。一進華原城,他就看見一棵大槐樹下圍了許多人。他擠進人群,隻見一個沒了雙臂的黑瘦老頭赤著雙腳,坐在地上,左腳壓紙,右腳夾筆,正在揮灑自如地寫對聯,筆下的字跡似群馬奔騰、龍飛鳳舞,博得圍觀的人陣陣喝彩。

小公權回想起賣豆腐老人的話,慚愧極了。他“撲通”一聲跪在老人麵前,說:“您收我為徒吧,請您告訴我寫字的秘訣……”老人慌忙用腳拉起小公權說:“我生來沒手,隻得靠腳混生活,怎麼能為人師表呢?”小公權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鋪了一張紙,用右腳寫了幾行字:

“寫盡八缸水,硯染澇池黑。博取百家長,始得龍鳳飛。”

柳公權把老人的話牢記在心,從此發奮練字,最終成為一代書家。

貧無可奈唯求儉,拙亦何妨隻要勤。

“注釋”

儉:節儉,節約。拙:愚笨,笨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