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李季生活片斷(2 / 3)

那時,外國的宗教侵略勢力已伸張到了三邊,修建教堂,發展教徒。“洋人”活動猖獗,人民受騙上當,外國反動派想通過宗教把這裏變為它的殖民地,向清政府提出要買地盤。就在這時,這個王巡撫受聖上旨意離開了京華來到了邊遠的三邊。他看到塞上地瘠民貧的荒涼景象,非但不寄予絲毫的同情,反而產生了極大厭惡、憎嫌之感,於是觸景生情寫下了《七筆勾》,對塞上沙原的自然景物和人情風俗極盡誹謗和誣蔑:

萬裏遨遊,百日山河無盡頭。

山禿窮而陡,水惡虎狼吼。

四月柳絮稠,山川無錦繡,

狂風陣起哪辨昏和晝。

因此上把萬紫千紅一筆勾!

窯洞茅屋,省去磚木措上修。

夏日曬難透,陰雨不肯漏。

土塊砌牆頭,燈油壁上流,

肮髒臭氣馬糞與牛溲。

因此上把雕梁畫棟一筆勾!

客到久留,奶子熬茶敬一甌。

剁麵調鹽韭,待人實親厚。

牛蹄與羊首,連毛吞入口,

風卷殘雲吃盡方撒手。

因此上把山珍海味一筆勾!

沒麵皮裘,四季常穿不肯丟。

紗葛不需求,褐衫耐久留。

褲腿寬而厚,破爛亦將就,

毛氈鋪炕被褥全沒有。

因此上把綾羅綢緞一筆勾!

堪歎儒流,一領藍衫便罷休。

方才入黌門,文章便丟手。

匾額掛門樓,不向長安走,

飄風浪蕩榮華坐享夠。

因此上把金榜題名一筆勾!

可笑女流,鬢發蓬鬆灰滿頭。

腥膻猙獰口,麵皮賽鐵鏽。

黑漆鋼叉手,衣褲不遮醜,

雲雨巫山哪辨秋波流。

因此上把粉黛佳人一筆勾!

塞外荒丘,韃靼回蕃族類稠。

形容如豬狗,性心似馬牛。

語出不離球,禮貌何談周,

聖人傳道此處偏遺漏。

因此上把禮義廉恥一筆勾!

王巡撫連勾七筆之後,三邊剩下的隻是“黃沙磧裏本無春”“埃埃萬山無草木,蕭蕭千裏沒禽鴨”的愚昧、暗淡和荒涼了。就這誹謗三邊自然景色,諷喻三邊人民的《七筆勾》,竟成了王巡撫回京向朝廷奏章割讓外夷的依據。這件事被三邊的黎民百姓和地方主戰派官員得知後,憤憤不平,紛紛上書告禦狀。光緒皇帝與慈禧太後那拉氏庚子年間在西安避難期間,靖邊縣令丁錫奎等人又專程往西安朝拜皇上與太後,再次申訴黎民百姓和他們的意見。光緒召集隨行文武官員密議此事,覺得王培盞奏章雖符合朝廷之意,但地方反響太大,如處置不好會重蹈三邊義和團造反的覆轍,還是以緩兵之計為上,於是宣布奏章無效,並革掉王培盞朝內翰林院士之職,貶職在某地任了小小七品縣令,以掩蓋人們耳目,安定民心。

《七筆勾》流傳於世後,古今的三邊人民一直覺得古詞雖反映了一些客觀情況,但情調過低,有辱淩行為,產生了奮起直追改造自然和陋俗的堅定信念。三邊人民與王培盞格格不入,他們回憶總結三邊的悠久曆史,放眼縱觀三邊的壯麗景色,憧憬向往三邊美好的未來。

三邊,溯至明以前,曾是東到晉西、西達甘寧之要道,商運頻繁,農牧昌盛之地。漢朝虞詡在《複議三郡疏》裏曾有這樣的記載:“沃野千裏,穀稼既殷,又有龜茲鹽池之為民利,水草豐美,土宜產收,牛馬銜尾,群羊塞道。”公元413年,匈奴貴族首領赫連勃勃巡遊現靖邊統萬城一帶時,感歎地說:“美哉,臨廣澤而帶清流。吾行地多矣,自馬嶺以北,大河以南,未這有也。”於是征發10萬人馬營建統萬城。三邊原接內蒙草原,水碧山青,萬木崢嶸。在外國傳教時,這裏亦還是滿布紅柳、沙柳、酸刺等灌木與沙蒿、蘆草叢生地帶,每至夏日,行人入內,不複見頂,放牧者尋找牲畜,皆以鈴聲與草木搖曳為標記,牛羊成群,騾馬銜尾,是漢、滿、蒙、回等民族和睦雜居的一塊水草豐盛,土地肥沃、耕牧皆宜的好地方。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後,實行中外和耕,於是三邊的漢民大量出邊耕牧,開荒毀林屯墾,斬荊披棘,墾生廢熟,植被茂密的草原被破壞衰退,沙丘滾滾南侵推動,天然草原良田被淹沒,年複一年,沙進人退,三邊變成了大麵積瀚海沙漠。三邊成了“自然巍峨亙南出,黃沙重疊枕北邊,長城蜿蜒橫為線,高原如帶貫中間”瘡痍滿目、百廢待舉的殘景。

盡管自然災害威脅著三邊,三邊仍留有大好河山壯麗的景色。據光緒年間編纂定邊、靖邊縣誌八景記載,定邊的“紅柳映岸”,靖邊縣的“西澗丹林”均是風景迷人之地。“紅柳映岸”是指當時紅柳河兩岸紅柳叢生,每逢春日,岸邊紅柳枝葉飄動,流水中倒影蕩漾,紅日反射出耀眼光芒,大有江南春色,宛如仙景一般。“西澗丹林”是指西澗萬樹林中,每遇秋天,萬樹迎霜,渥若點舟,格外有詩意畫境。然而這些仙景勝地,王巡撫的眼被主和觀念的狂風陣起的沙子所遮掩,根本是看不見的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素以勤勞淳樸著稱的三邊人民,與曆史遺留下來的風沙一直頑強地鬥爭著,以求生存。早期的封沙育林,鎖住肆虐無忌南侵的毛烏素沙龍,就是一明顯的例證。當時的靖邊縣令丁錫奎曾在他的《勸民種樹俚語》中憧憬過靖邊的未來:“你看那肥美地土,發旺時節,萬樹濃蔭處處接,一片綠雲世界,行人蔭息,百鳥鳴和,山光掩映,日影婆娑,真可愛,真可樂。”今天的靖邊縣森林覆蓋率已增到46%,登上五台山,走進萬畝林,不正是“萬樹濃蔭處處接的一片綠雲世界”嗎?

李季在三邊五年半的歲月裏,研究了三邊的曆史,調查了三邊的情況,目睹了三邊的現實。1943年春,李季同誌從太行到靖邊鎮靖完小教書時,當時的縣委書記惠中權同誌曾響亮地提出“多種一棵樹,多養一隻羊,多拾一斤糞,多打一升糧”的建設口號。李季同誌清楚在前一年惠中權曾領導農民在巴兔灣、楊橋畔等地打過六個壩,依壩作壕,引水灌地,這一年全縣修水地5000畝,水漫地1000畝,種了苜蓿2000畝,修了草園4000畝,這樣使畜牧業發展,僅羊羔就增60000隻。毛主席在陝甘寧邊區高級幹部會議上作《經濟問題與財政問題》的報告中,多次表彰了靖邊縣認真努力實事求是重視建設的精神。李季同誌深刻地認識到重視建設是改變麵貌的唯一途徑,要把曆代統治階級敗祖宗財,吃子孫糧,破壞植被北沙南侵,致成的“山禿窮而陡,水惡虎狼吼”和“狂風陣起哪辨昏和晝”殘景改變過來,就得建設。由於這種思想的支配,他非常重視社會調查,課餘時間經常出沒在學生、老鄉的家裏。在那熱火朝天的年代,在那向往未來的年華,李季對生活充滿美妙的幻想:把一望無際的金黃色大沙原,都變成叢叢沙柳圍集著的綠洲。要和三邊牧場工作的美國人陽早、寒春那樣,把青春獻給三邊。想到這些不由得又想到三邊第一個傷心的夜晚,就覺得臉紅羞愧,他暗暗下決心,要為三邊人民貢獻自己的一切。在這以後的一段時間裏,李季搞過區、縣的行政工作,地區的報社工作,在抗日戰爭最後勝利的前夜和解放戰爭進入戰略反攻階段偉大而艱苦的年代,“在國民黨反動派的封鎖包圍中,在陝甘寧邊區軍民大生產運動中,特別是在蔣介石對陝甘寧邊區的武裝進攻中,三邊人民以小米和酸菜哺育了我,更以他們頑強、不畏強敵、樂觀的偉大品德教育了我。在艱難的歲月,在勝利的時刻,日日夜夜,生生死死,把我磨煉成了一個地道的三邊人。”“我在三邊獲得了最初的溫暖,我是先愛上那裏的人民,才愛上那裏的民歌的”。五年半的歲月,他深入在三邊的實際生活中,真正了解產生這樣美好民歌的這塊土地,真正了解生息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民。每當了解到三邊的一件事情時,每當他搜集到一首信天遊時,他更加熱愛這裏的人民,也更加憎恨“萬裏遨遊”來三邊寫《七筆勾》的那個王巡撫。有時遇到個老秀才,總愛吟幾句《七筆勾》中的古調,他總是以遐邇聞名的“三邊有三寶,大鹽、羊皮、甜甘草”頌語和信天遊與他對壘。由於他傾心地愛上了三邊和三邊人民,所以一旦聽到有損於三邊聲譽的話,心裏就怪不是滋味,那如“山澗的清水地下的甘泉”的信天遊不斷湧出口唇,直到把對方說服,他臉上露出了勝利的微笑。他實實在在地愛上了三邊,他成了個道道地地的三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