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季同誌的《王貴與李香香》被郭沫若稱作是“文藝翻身的‘響亮的信號’”,茅盾稱作是民族形式的史詩,邵荃麟評價為奠定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詩歌的基礎。《王貴與李香香》是中國新詩壇上一個驚奇的成就,是一顆光輝奪目的星星,也是才華橫溢的詩人的代表作。這座現代詩歌的“裏程碑”,40多年來增加著它的光輝。我們是在學習詩人的作品後,學習寫《王貴李香香回來了》的,這部1000多行的敘事詩,從立意、情節、手法、抒情等方麵,都存在許多問題。原打算先油印送各地一些同誌斧正,因《蘆溪》創刊和紀念《王貴李香香》發表40周年,提前變成了鉛字。
1986年11月份,我們在北京見到了詩人夫人李小為同誌,見到了正在撰寫《李季傳》的宮蘇藝同誌,他們對我們的習作予以肯定,並提出了“事件、故事要典型,時隔40年了,要要求嚴,要有創造,要有新意,應慢慢琢磨,細細修改”的建議。當我們在八寶山李季同誌骨灰前肅立默哀時,心裏想我們的習作也是對詩人的懷念。當我們把署名三邊人民敬獻的花籃獻上時,想到一定要把習作盡快修改好,以慰詩人英靈。
《王貴李香香回來了》的“早生”,有“生理”上的先天不足。但民間藝術寶藏是無限豐富的,通過詩友名家的“醫治”斧正,定會增加新的意境和新的血液,定會正常“發育”的。今天寫這篇關於寫作經過的文章,正是想真摯廣泛征求各方意見。我們也想一些信天遊或詩歌的有識之士,能寫出真正續篇來,讓信天遊敘事詩像山丹丹花那樣,永遠豔麗在黃土地上!
我們生於三邊,長於三邊,要與這塊土地、這裏人民、這裏傳統,結成血肉感情,學習變化了的生活,學習發展中的社會,把定盤星永遠放在人民群眾中。我們要永久地學習李季同誌詩作和長期深入群眾的創作態度,增加生活積累,加強創作實踐,提高藝術功底,要在信天遊的道路上往前走,盡管道路很長有千險萬阻,也要勇往直前,把步子邁得結實,一步一步往前走。更何況有許多詩友共同前進,給我們壯膽,還有不少名家在加油站加油助威。我們深信,信天遊不會枯竭,有它遠大的裏程,它將隨同曆史長河一起發展,一起前進!
1989.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