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戰國寓言》《史記》《東周列國誌》
魏國吳城城外。
魏秦兩國就軍事問題展開政治談判……
“你自幼在魏國長大,魏王雖然沒有重用足下,但魏國也算是你的故鄉了,你居然如此的無情無義!你難道沒聽過‘良鳥戀舊林,良臣懷故主’這句話嗎?”
魏王派去的議和大臣質問著秦軍主帥公孫鞅,即使是被迫議和他也不願意失去魏國使臣的尊嚴。不過,以公孫鞅欺騙故友的行徑來看,他確實有些無情無義。
“嗬嗬嗬!你難道沒聽過‘良鳥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這句話嗎?我承蒙秦王重用,身為相國、食萬石俸祿。今日,秦王以兵權相付,若不滅了魏國,有負重托!想叫我班師回朝,除非你將魏國河西土地全部獻給秦國!”
公孫鞅一手捋著胡須,一手拿著木製的酒盞,其尖酸刻薄的樣子讓人懷疑他是否受過高等教育。但作為勝利者,他完全有理由收回戰利品。
這個使臣是個聰明人,聰明人是不會死要麵子活受罪的。於是,他終於明白了作為失敗者是沒有選擇的權力的。
魏國最終答應秦國的條件,先交付了一部分土地的地圖讓秦國退兵,其餘的土地會一一獻上。秦國方麵,公孫鞅出於良心發現或者是心血來潮,將被俘的公子卬歸還了魏國。
秦軍按圖受地,凱旋而歸。
公元前三百四十年,秦孝公派公孫鞅和禽滑羽統兵攻打魏國,結果魏國慘敗,魏惠王以河西之地割讓秦國的條件與秦國議和。在魏國戰敗的兩年以後,秦孝公突然去世,公元前三百三十八年,他的兒子秦惠文王繼位。可是,魏國答應獻給秦國的大部分土地卻遲遲沒有兌現,他們一直沒有派人送來印信、符節、地圖、戶籍,也沒有將戍邊的軍隊撤走。這對於秦國新的君主來說,簡直是奇恥大辱。於是,他給魏惠王修書一封。
致魏惠王:
你曾經答應獻與我國的河西土地,至今沒有任何消息,你想就這樣不了了之嗎?你不送來我們就隻有自己去取了!戰場上見!
落款: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印
大梁,魏國新的首都。為了躲避秦國的鋒芒,魏惠王從安城遷都大梁。
魏國王宮內。
“也隻有你秦王敢這樣對其他的諸侯王說話……”
魏惠王拿著這封書信,用很無奈的語調感慨了一句。確實,這樣的書信在諸侯王之間是很少見的。
“秦國君王的野心隻會一代比一代旺盛吧!”
一人在讀過了這封信之後,用敏銳的眼光看穿了秦王的心思。
這個人名叫龍賈,是魏國大夫,他就是曾經作為使節代表魏惠王與秦國議和的人。
“傳令戍邊將士,保持高度警惕!看來秦國的軍隊已經出發了。”
魏惠王已經領教了秦軍的高效率,所以他不得不提前采取行動。這世上本沒有聰明人,隻是虧吃得多了,便成了聰明人,魏惠王就是這樣的聰明人。
公元前三百三十年,秦惠王以相國樗裏子為主帥、將軍禽滑羽為副將領兵十餘萬征討魏國。
樗裏子,姓嬴名疾,是秦惠王同父異母的弟弟,因為居住的地方叫樗裏,因此號為樗裏子。嬴疾能說會道、足智多謀,秦人送他個外號“智囊”。
魏惠王得知秦國出兵後急忙派遣龍賈、公子卬帥兵到河西迎敵。
春天,農民播種的季節、百廢待興的季節、萬物滋生的季節,這是一年的開始,也是秦國實現大一統的開始,從這一刻起秦國的鐵蹄將跨過一切敢於阻擋他們前進的障礙……
“相國,據說魏國對咱們這次行動早有準備啊!”
“是啊,禽將軍。看來這是一場硬仗嘍!不過,既然魏國已有準備,那我們隻有智取,不可強攻。”
贏疾泰然自若地表現出自己作為“智囊”所應有的風度,這對於秦軍來說絕對是件好事。
經過長途跋涉,秦軍終於進入了戰場。他們麵對的是一條十分寬闊的大河,波濤洶湧。根據前方探馬的彙報,在幾千米以外的地方就是魏軍的營地。
“稟告相國,魏軍在河的南北兩岸都有營寨!其兵力似乎是我軍一到兩倍之多!”
“好,傳令三軍,就在此地安營紮寨!”
兩軍就這樣拉開了陣勢,但這次魏軍的情勢稍稍占優。因為上一次慘遭糧倉被燒的厄運,並不笨的魏國人學聰明了許多。他們在河邊建起一座主營,而將糧草安放在河對岸的副營。兩座營寨前後呼應,河麵上還有一支巡邏船隊不時遊弋著,以防秦軍突襲。魏軍主營在河的北麵,防禦設施布置得十分嚴密,寨門口設有三道機關,最外層是防止騎兵突襲的拌馬索,中間是埋有利刃的陷井,營寨牆邊倒插著兩排不高不矮的尖木樁,用來防止突入和翻越。而在這三道機關之後則是高高的箭樓。真可謂易守難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