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的發生與興趣感有著難以分割的關係。興趣、責任感有濃有淡,淡處,輕風徐過;濃處,如飲酣醇,都影響著靈感的發生。如果興趣和責任感一旦轉為一個人的畢生為之努力的方向,他就可以為之付出生命。工人出身兵工專家吳運鐸的一生就是一證。文化程度不到小學五年級的他,從工人成長為國家級兵工研究所所長,一生是在維修、製造兵器的無數靈感中渡過的,他也曾成為日本特工謀殺的對象,也在兵器實驗中多次付出血的代價,可以說靈感陪伴著他的一生。靈感和興趣是一對甜蜜的伴侶。
不能以為靈感是飄忽不定的雲彩,來去無蹤,它是可以轉移,並可沉澱下來的。所謂轉移、沉澱,就是對類同的事物,在多次出現靈感後,靈感的成果可由原來不穩定的出現,而逐步變成人們較穩定的成果。寫字作畫的人,經常迎接靈感。靈感到來時,寫的某幅字,作的某組畫確實非常好,靈感過去後再努力也寫不出靈感來到時的字、畫。這時,你就要對靈感的痕跡——作品去分析、尋找、總結這幅字(靈感的信息)“好”處何在?怎麼寫過來的?再按分析、總結出來的結論寫下去。一、二、三百遍寫下來,這些靈感時的字就慢慢地成為你的常手字——靈感轉移了,沉澱了下來。這是一種“保存”靈感的方法。時下,有些人不去在尋找字的“好”處上下工夫,不去分析靈感成果的原因,一味提筆塗抹,這是得不到提高的。另一種轉化、沉澱的方法是在古人的成果之中去尋找自己的靈感,這就是臨帖、臨畫。古帖、古畫中有無限的靈感信息。可以肯定,在臨帖、臨畫的過程中,必然激起臨摹者的靈感,這就可以如上所雲,得以轉化、沉澱下來。第三,製造、創造靈感的激發條件。除平常加強自己基礎建設、接受必要的培訓外,還可製作刺激條件。比如,當聽到某段音樂時,能激起你的靈感,你就反複放這段音樂,在音樂激發下的某個時刻,靈感就會芳臨。依賴靈感所產生的不穩定作品,經過多次重複就成為一個人的穩定藝技,穩定思維,此時就成為一個人的常識和穩定的技藝。
有一個客觀證據,可以證明靈感轉化沉澱的存在:普通的一位專業工作者,他經常對某些疑難問題,在發生靈感時而得到解決。而這些疑難,對專家來說,可就是常識了,這是二人沉澱知識不同的表現。當然,專家的常識不全是自己的靈感堆集,也有學來的知識。即使學來的知識中,也有靈感的記錄,但在過去知識淺顯階段時,靈感肯定拜會過這位專家。此例也同時說明靈感是分層次的,悟感和靈感固然是兩個較為明顯的層次,即使在靈感內部也有級別區分,顯然同一個專業裏,專家們的靈感與普通人的靈感不是處在同一水平上。
靈感居於人們心理活動範疇。它的發生、發展、變化依賴於客觀世界的變化和發展,盡管它對客觀世界有能動的反作用,但終究不若客觀存在有著獨自的存在、運動、發展規律。從根本上說,靈感對客觀現實有滯後性,但在某些具體事件,某些不同時間上,有著超前作用,而且較之一般的正常邏輯思維或形象思維更為超前。靈感成果的創造性,正是有超前性的體現。
靈感既然屬於心理活動,就存在著兩種可能,一種是正確的,得出正確的結論;另一種是不正確的,得出錯誤的結論。不是所有的靈感都會產生正確結論。托勒密和哥白尼都觀察到太陽天天東出西沒,他們都在尋找原因,托勒密說“太陽繞著地球轉”,而哥白尼的結論是“地球繞著太陽轉”,完全相反的結論,他們當時都是一種假說。現代宇宙科學證明,托勒密的說法是錯誤的。也許有人懷疑這兩個結論是否與靈感有關?我們認為,他們看到太陽東出西落的現象時,總得思索,不思索無以解釋,更談不上結論,隻是托勒密的思索比較簡單。思索的突破就是靈感的降臨。思索的過程中蘊藏著靈感。
靈感不是永存的,但它又生生不息,就每次靈感而言,它是忽來忽去,而對一個人一生的靈感,它是不斷變化的。童年、青年時的靈感,是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發生的,所以帶有自發性、偶然性的特征。這時的創造性,表現“舉一反三”上。而經過教育和生活積累的成年人靈感,就有按客觀存在和發展去創造世界、揭示規律的特征,二者的靈感層次、級別不相同。可以說,隨著年歲的增長,早年的靈感及其特征逐漸消失,而成熟人的靈感及其特征逐漸生長、發展和成熟。
縱觀靈感,可以說靈感是不可創造的,但可以培養,不能心存僥幸,更不能被動等待她的來臨。
2007年完稿
2009年補充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