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感屬於初級的靈感,二者有一線靈犀的內在聯係。都為創新欲望所驅使,前者是後者的必要條件,許多(不是全部)靈感的爆發常建立在悟感的基礎之上,建立在實踐的經驗之上。司馬遷(公元前145?—公元前86?)在接任太史公(公元前108)之前就在大河上下,大江南北行走、研究、思考,為後來完成輝煌的《史記》作了感性、情感上的準備,當然也作了實踐資料上的準備,隻因本文是談心理範疇的問題,不能多有所涉。公元726年,李白(701-762)離蜀東下,一直到742年入京前這段時間一直在徂徠(泰山南)、嵩山、剡中一帶周遊、考察;公元731年十九歲的杜甫(712-770)南下吳、越、即使應試(735)未中,也未阻止他736年繼遊齊、趙的實際。實際上,在長安十年困居期間也未中斷他的實際考察,“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詩句正是這一時期體會的升華。被稱為當代百科全書的《紅樓夢》、設亭收事的《聊齋》以及《西廂記》等大都有類似的實踐經曆,他們可能采取這樣那樣的形式,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實踐”。
在人們具備了各種實踐的經驗和專業的理論基礎之後,就進入了一個整理、思辨、歸納、演繹、重新認識的階段。這個階段也是靈感爆發的集中時段。因為在這裏,人們會發現自己掌握的經驗知識中有許多矛盾、不足,也有許多一致的地方,這就要尋找其中的原因,要重新組合,重新認識,這就產生既有知識與智慧的碰撞,靈感正是碰撞的火花。杜甫寫於748年的《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一詩,在無奈的感歎中回顧思索自己過去的曆史,敘述了青年時代“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李邕求識麵,王翰願卜鄰”的自負,表白了“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抱負,回憶了“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的辛酸,道致了對韋濟的感激,也隱含著期望的落實,最終發生了“白鷗沒浩蕩,萬裏誰能馴”的悲鳴!這是靈感爆發的一鳴。從背景的分析上看,這首詩是詩人在去留矛盾的心境下寫的,但從我們探討靈感產生條件的角度上看,這是在總結、思索他的過去時與他自己智慧碰撞的火花,也可以說詩人在用總結過去,來為離京鳴理。
在敘述了顯性近因的直接,隱性遠因的基礎、總結的思考這些靈感發生的因素之後,還有一個“天賦”的因素應該注意。天賦在靈感發生中位置不似近因、遠因,思索這些因素來得重要,但也是常見的一個現象,比如《詠鵝》一詩的作者駱賓王,作《詠鵝》時,年僅七歲;甘羅十二事秦相(呂不韋),《史記》有傳;王弼(226-249)十多歲任尚書郎,《三國誌》有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至理名言出自白居易(772-846)十六歲之筆。《三國演義》電視劇主題詞作者楊慎(1488-1559)九歲時對客人提出“楊花亂飛,眼花錯認雪花飛”的下聯,脫口對出“竹影徐搖,身影誤疑飛雲過”的上聯。凡此天賦,層出不窮。詩詞的國度是靈感爆發的重要領域之一,而青少年在這一領域的才華以富於幻想,敢於想象見長;玲瓏剔透,而帶有缺少經驗而又出奇製勝的特征;文思敏捷,也是一個特點。對對聯極能考驗人們的靈感,因為它具有現場觀眾拭目等待的挑戰。是為天賦。
2008年12月26日《華商報》報導,九歲的印度小女孩M·拉維納什利通過了國際“微軟認證專家”認證,成為世界上最年輕的專家,打破了巴基斯坦小女孩“10歲專家”的記錄。此事使人想起我國吳國楨教授。1923年20歲的吳國楨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政治學博士。教務長看到滿臉稚氣的吳國楨說道,“年輕人,你還沒有成熟!”吳答:“先生,依照年齡來判斷一個人是否成熟,本身就是一種不成熟!”教務長聽了後很高興,立即錄取。這些事例都說明青少年的靈感來得多麼銳利!
成年人的靈感與青少年的不同,具有深沉,內容豐富,氣勢磅礴的特點。當然這與他們的豐富經曆和廣泛的閱曆有關。少年巧,老年辣。內中都有天賦的因素。
為了使我們的靈感具有堅強的基礎、智慧的靈巧和思考的火花,就必須進行長期的積累、觀察、體會實際、更新時代觀念、收集曆史成果,對本專業的曆史和現代結論尤應注意。靈感的發生,都有長期積累經驗和積累知識的背景。晉初文學家左思(250-305),據晉書92卷記載,“勤學兼善”,為寫《三都賦》,“門庭藩溷皆著紙,偶得一句,即使疏之。”“偶得一句”,即靈感的一句。“構思十年”,方始完成。張華(232-300)看到《三都賦》後,歎曰“班(固)張(衡)之流也”。優秀的成果,無論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都浸透著知識積累的血汗。
在我們注重靈感產生基礎的同時,也必須指出,那些臨時突然出現的不期而遇的因素,對靈感的爆發所起的較為重要的引誘和激發作用。前麵談到靈感的發生的因素時,激發是條件之一的觀點。李白的酒,魯迅的煙,普希金的美女(龔察諾娃),石崇的錢;盛夏的荷葉,暮春的靄煙,殘秋的楓葉,寒冬的雪毯,黃山的蒼鬆,華山的巉岩……都是靈感的激發因素。抗戰時期,於右任住在重慶市中區。某夏和郭沫若、複旦校長吳南軒在北碚議事。天氣炎熱,吳購西瓜解渴。於右任才思敏捷,笑道“遊北溫泉,吃西瓜,吳南軒作東”,要求郭的下聯,郭沫若一時無著。其實,於右任本人也沒有下聯。事完返回,坐公共汽車,服務員喊道:“上清寺到了,請下車!”於右任立即說“到上清寺,請下車,於右任朝左”。以“上下左右”,對“東南西北”,十分工整,意趣盎然。一聲平常的叫喊,一口普通的西瓜,立即引起了詩人的靈感,可謂點石成金。無獨有偶,1953年錢三強(1913-1992)率中國科學考察團出國前開會,大家好不愉快!華羅庚(1910-1985)見到錢三強,脫口“三強韓趙魏”一句,隱喻中美蘇三強。韓、趙、魏是公元前403年“三國分晉”後發展起來的戰國七強中的三個。可下聯沒有,寂靜了下來。一會兒,趙九章(1907-1968)(當代空間物理學家)來參加會議。華羅庚一見趙九章,立即說道“九章勾股弦”。“九章”指“九章算術”一書,該書是漢張蒼,耿壽昌對公元前我國的算術經驗總結。書中提出至今仍著名於世界的“勾三股四弦五”幾何定理。勾股弦隱喻未來三強道路之曲折。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四個問題,一是華羅庚不僅數學史精通,而且中國曆史也很精通,二是華羅庚的才華和天賦;三是氣氛的歡快、愉悅,而我們的著眼點是第四,觸景生情。三強,九章是激發華羅庚靈感的誘因,華羅庚的豐富知識是靈感的基礎,韓、趙、魏、勾、股、弦是靈感的內容,可謂無懈可擊。另一個例證是蘇東坡與袁公濟“踏雪尋梅”。袁見到茫茫大雪,說道“雪徑人蹤滅,請蘇公猜謎,謎底是半句唐詩”;蘇東坡尚在思考時,一群覓食山雀突然飛起,蘇立即答到“鳥飛入高空,請袁公猜,謎底也是半句唐詩”,二人哈哈大笑!袁說,“不愧蘇公才思敏捷”。原來他們的謎底合起來是杜甫的“一行白鷺上青天”,“鷺”字一人占一半,你的“一行白路”,我的“鳥上青天”。這裏強調的是“突然性”,突然出現了飛雀,強調它對詩人靈感的激發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