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養生食物:食不厭精膾不厭細(1 / 1)

孔子有句名言:“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指糧食,“膾”指切碎了的肉。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要多吃精加工的糧食,吃的肉切得越細越好。這是大有道理的。老年人的牙齒不好,腸胃的消化功能也大大減弱,食物太粗,肉不切細,不煮爛,便咬不動,會引起消化不良症。孔子晚年堅持了這一飲食原則,保證了營養的攝入,是他長壽的重要保證。孔子晚年飲食很講究,在《論語?鄉黨》一篇中描寫得最為詳盡,在此孔子提到了多種“不食”的情況,分別是:魚、肉已腐敗,或是食物顏色異常、發出怪味,都可能變了質,最好別碰;外麵市集買來的食物不吃;放久的如祭肉不吃;不食半生熟食物;不食非當令食物……如孔子主張“不時,不食”,即食物不當令、不該吃時,不去吃它,因為,食物在產季時,不僅數量多,味道好,營養成分也處於最佳狀態。

以史為鑒話養生

孔子的這句話還可作為另一種解釋,那就是老年人要多食用美食。美食就是經過精巧烹調,色香味俱全的菜肴,能刺激人的食欲,使人胃口大開。老年人的牙齒不好,腸胃的消化功能也大大減弱,食物太粗,肉不切細,不煮爛,便咬不動,會引起消化不良症。孔子晚年堅持了這一飲食原則,保證了營養的攝入,是他長壽的重要保證。現代很多營養學家都主張:保健食品應該是美食,如果經濟條件允許,我們應提倡家庭美食。有人一講美食就聯想到豪華的宴會,大賓館、高級酒店的菜肴,這樣理解就褊狹了。其實家庭也可以製作美食。“美食精細以頤年”,對老年人來說,這不是一種奢求,而是養生的需要。

孔子認為,食為人生所需,正常地去謀求是人之常情,但要有所節製,“有餘則侈,不足則儉,無禁則淫,無度則逸,縱欲則敗……使飲食有量,衣服有節,宮室有度,蓄積有數,本器有限,所以防亂之原也”。就個人及社會來說,若把清苦和奢侈二者的危害相比較,他寧要前者也不要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