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提出的著名的“君子三戒”,既是對人的品德修養而言,又是對人的養生保健而言的。“君子三戒”強調的是君子有三件事要警覺:年輕時,血氣尚未穩定,要警覺貪戀女色;壯年時,血氣旺盛,要警覺爭強好鬥;老年時,血氣漸衰,應警覺貪得無厭。孔子提出的“三戒”,極為準確地抓住了不同年齡段人性中的弱點,指出其既失品德,又傷身體的危害性,提醒人們警覺力戒,以善其身。孔子已經注意到從少、壯、老三階段不同身心狀況出發,提出相應的養生之道,堪稱開創階段養生理論之先河。
以史為鑒話養生
三戒中的色是男女色欲,鬥是與人爭鬥,得便是貪得。一個人的身體必須由血與氣來養護。血氣虧虛,必生疾病。虧虛過度,即有生命危險。色欲、爭鬥、貪得三者,最易損耗血氣,故須戒之。尤其在少年時期,血氣尚未穩定,如起色欲,必致百病叢生,壽命短促。《禮記?曲禮》說,男子三十曰壯,始有妻室。這就有戒之在色的含義。到了壯年,血氣方剛,正是幹事業的時候,應將體力用於正途,故須戒鬥。凡事盛極必衰,壯年之後,便趨於老。人到老年,血氣既衰,不能多事操勞,應該放下貪圖,故須戒得。
曾經有一白領人士,婚後出國辦事,頗覺孤枕為苦,尚未處理完工作就連夜趕回家。第二天朋友們卻突然聽說他昨夜暴斃。原來是他不遠萬裏,一路奔波,夜間與妻行房,結果脫精而死。由此可見,現代世界潮流,不論少年壯年,都是無知妄作,不聞聖人之言,然而逃不過天譴。各種由色引起的疑難絕症日漸增多,即是顯著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