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不娶少婦”(2 / 3)

“他們活到九十歲,頭發、牙齒全部脫落,這時他們已經不能辯味,有什麼就吃什麼、喝什麼,胃口不好,吃什麼也不香。他們時常患病卻經久不愈,病情不會加重也不見好轉。”

他們談話時連一般事物的名稱、人們的姓名都忘掉了,即使是至親好友的姓名,他們也記不起來。由於同樣的原因,他們再也不能讀書自娛,他們已經不能看完一個句子,看了後麵忘了前麵。這種缺陷使他們失去了惟一還可能有的樂趣。

“他們是我平生所見最令人痛心的人,而女人比男人更來得可怕,他們除了具有極衰老的老人普遍存在的缺陷以外,還有一些格外令人可怕的地方,那可怕的程度和她們的年齡成正比。”

最後,斯威夫特歎息:“讀者們不難相信,自從我親耳聽到、親眼看到這種人以後,我的長生不老的欲望為之大減。”

所以,在沒到四十歲的時候,斯威夫特就有了如是說法:

“當我老時,願望如下……”一共十七條,表達了他對將來步人老年後的基本生存原則。除第一條需商榷外,其他諸條,即使在二百年後的今天,也還具有現實意義。

“第一,不娶少婦。”

“第二,不混在年青人隊伍裏頭,除非他們專誠邀約。”

“第三,不乖戾、鬱悶或猜疑。”

“第四,不鄙薄當代的作風、情趣、時尚、人物、鬥爭等。”

“第五,不愛小孩,並且盡量避之則吉。”

“第六,不向相同的人複述相同的事。”

“第七,不貪。”

“第八,不忘正派、整潔,因為怕落入鄙髒。”

“第九,不嚴厲對付年青人,但接受他們青春的愚昧和缺點。”

“第十,不聽無賴之徒饒舌,也不受他們的影響。”

“第十一,不隨便施教,也不隨便麻煩別人,除非對方切求自己。”

“第十二,盼望有些好朋友在我破壞或疏忽上述意願的時候通知我,並且指出缺失的所在,使我按此改正。”

“第十三,不多言,也不多講自己。”

“第十四,不誇耀年輕時的英姿、力量或如何受女性歡迎等等。”

“第十五,不聽諂言,也不要設想自己會蒙年輕女子的青睞。”

“第十六,不肯定事情,也不固執。”

“第十七,不自負有本事能行列守則,惟恐一條也把不住。”

以上這十七條老年自勉之詞,出自梁錫華先生的文章《一點子史(原文如此)威夫特》,原刊香港《大公報》1996年10月9日。

因為這張報紙未必都能看到,所以抄錄下來,以饗同好。

我記得同時也看到此文的w先生和z女士,在電話裏交談時,都極讚其棒。尤其一條一條邊讀邊議下來,忍不住發出會意的笑聲。這就應了《紅樓夢》裏的薛姨媽的一句名言:“笑話不在好歹,隻要對景就發笑。”因第一條“不娶少婦”,由於樂此不疲,躍躍欲試的老年男士太多,似欠群眾基礎外,其他各款,不也是我輩年紀一把之人的寫照和特別值得清醒的地方嗎!

於是相約,要切記切戒的,到了豁牙拌齒,說話漏氣,眼神欠佳,迎風掉淚的年紀,就不要捏住小女子的玉手或玉臂不放,從臉看到胸,從頭品到腳,而真是應該“盡量避之則吉”的自我珍重。

既然是過氣之人,桑榆晚景,明日黃花,風光不再,大可不必穿牛仔褲,著露臍裝,剃小平頭,貼假胸毛,混在年青人隊伍裏頭,與年紀小一大截子的新生代或後生代攪在一起,像羊群裏的駱駝那樣礙眼害事。

即使學有一點所成,受人稍許尊敬,也無須乎對年青人耳提麵命,聲嚴色厲。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和追求,你不是欽定的標準樣板,後人無必要都得以你為範本。即使有些老先生,到了自成一派,門徒甚多,自豎一幟,追隨者眾的地步,也用不著對不合己意的人,水火不容,非己者誅;尤其要謹防圍繞在身邊的無賴之徒和篾片小人們的煽動和挑唆,有人冒犯一下你,也沒有什麼了不起,你也不是皇上。人老了,應該懂得尊老是中國人的傳統,讓到為禮,適可而止。

大可不必逢會必到,逢酒必喝,逢主席台必坐,逢麥克風必講。土埋半截,餘日可數,更不宜追逐浮名虛榮,爭排座次前後,在乎掌聲多寡,計較出鏡長短,為得到什麼而興高采烈,為沒得到什麼而嗟歎哀怨。既不要“老夫聊發少年狂”,讓觀眾大跌眼鏡,也不要當老爺子自以為是,惹人煩厭。所以,第十二條所言,有一兩個敢向你說真話的朋友,當你背後有人對你啐唾沫的時候,提醒你檢點一下自己的言行,恐怕是最重要的了。

斯威夫特的這些托己而勸喻他人的睿智箴言,對上了年紀的人來說,真是越琢磨越有道理啊!

盡管對第一條,令人有所狐疑。但如果聯係起前些日子,一位也是娶了少婦的老作家,把窗子當門,走出去而不幸摔死,倒也某種程度證實這一條是對的。看來,二百年前的斯威夫特先生,將此諄諄告誡,放在首位,說明他是很有遠見的大作家。無論你同意還是不同意,實行還是不實行,他的這種見解,對後人來說,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絕非無的放矢。

作家的偉大,就在他總是有話讓你好說這一點上。

或許,這就是永恒吧!

人,總是在不知不覺中老起來的,這過程比較緩慢,因而不是那麼顯眼地像秋天的葉黃葉落隨風飄舞,令人有驀然回首的惆悵。古人言,“不覺老之將至”,確實是人到老年的真實狀態的描寫。雖然,你的兒女一天天地長大,你的熟人一個個地逝去,都在提醒光陰荏苒,日月如梭,時光一去不複返。但大多數人,還是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步入桑榆晚景的老年。我也是很晚才意識到自己是年近古稀的人了,早幾年,還認為那是遙遠的事情呢!坐公交車,別人站起來讓座,初初頗有點不習慣呢,但似乎隻不過是一眨眼功夫,居然馬上就要跨進七十的門檻了。

封建社會裏的中國人,平均壽命較低,人活七旬者少,所以稱之日“古稀”。就以同姓的文人為例,唐代詩人中著名的三李,李白稍長,活了六十一歲,李商隱短些,活了四十五歲,李賀則近乎夭折,隻活了二十六歲。南唐兩位寫詞的帝王,後主李煜活了四十一歲,就被趙匡胤毒殺。如果不是這種意外死亡,他壽命也不會長,因為中主李景,也隻是活了四十五歲。比之古人,我們就幸福得多。“人括七十古來稀”,在現如今,已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但人總是要老,這是不可逆轉的事實。而且還應該承認,宇宙萬物,誰也難逃新陳代謝的規律,老告一種正常現象,不要不服老。

有一次,朋友們聚在一起,粱曉聲敘說他的感慨,他還不到半百年紀,坐在車上,有人為他讓座,使他受寵之餘,也頗驚愕自己竟被人視作老者,不勝唏噓。最具刺激性的一幕,是他某天上班,走到路上,碰到一對母女,甚至還有點麵熟。那媽媽對小女孩說,看你調皮的樣子,也不怕老爺爺見笑。他還以為指的不是他,可四周一看,隻有他自己。於是,很悲哀,也很惶惑,不禁懷疑地問我們,我真的老得這種程度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