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選取的報道樣本:外國媒體為《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CNN三家美國媒體,以及BBC、《衛報》兩家英國媒體;中國媒體為《中國日報》;社交媒體為推特(Twitter)。報道樣本時間區間為2012年11月1日至2013年5月31日。在這個時間段裏,“中國夢”經曆了被提出到係統闡釋、並成為2013年“兩會”最熱門議題,進而受到國內各界熱議、國際媒體廣泛關注等重要過程,值得研究。本研究以“China Dream”和“Chinese Dream”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從5家外國媒體共獲得報道樣本42篇,從《中國日報》獲得報道樣本90篇,從推特(Twitter)獲得143篇推文作為分析樣本。
一、主要發現
(一)外國媒體的“中國夢”相關議題
1.“中國夢”與中國
(1)凸顯中國夢目標為中國複興
習近平主席說,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中國夢”、“偉大複興”是外國媒體在報道中突出強調的重要信息。5家外國媒體多次在報道標題裏突出“中國夢”、“偉大複興”。
在CNN的6篇報道中,有3篇將“中國夢”納入標題:“中國領導人誓言追求公平、倡導節約、為‘中國夢’奮鬥”(China leaders vow fairness,frugality as nation strives for‘Chinese dream’);“習近平描繪‘中國夢’藍圖”(Xi Jinping Outlines‘China Dream’);“習近平的‘中國夢’是空想嗎?”(Is Xi Jinping's“Chinese dream”a fantasy)。
《華盛頓郵報》的5篇報道中有2篇將“中國夢”、“偉大複興”納入標題:“中國人也有一個夢想”(Chinese have a dream,too);“中國目標偉大複興”(Great renaissance for China)。
《紐約時報》的17篇報道中,有2篇將“中國夢”、“偉大複興”納入標題:“中國夢”(The Chinese Dream);“關注中國‘偉大複興’的8個趨勢”(For China's Great Renewal,8 Trends to Keep an Eye On)。
BBC報道說,“國家主席誓言實現‘中國夢’”(President pledges to realize‘Chinese dream’)。
習近平主席在閉幕詞中闡述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強軍目標。這在外國媒體中也有所反應。例如,《紐約時報》報道說,為了實現民族複興,實現“中國夢”,中國將會建設為“中共領導的經濟複興與強大軍事相結合的國家”。《紐約時報》說,中國投資者正在海外尋找機會,當中國把旗幟插在華爾街上時,這對實現中國夢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時刻(A Toehold for China on Wall Street)。《紐約時報》還將強軍作為一篇報道的關注重點:“中國共產黨首腦采取強軍行動”(China's Communist Party Chief Acts to Bolster Military)。《紐約時報》同時關注到習主席強調中國共產黨對於政府官員和軍隊的絕對領導權:中國新領導人表達對公眾關切的關心,但捍衛領導權(China's New President Nods to Public Concerns,but Defends Power at Top)。
在143條“中國夢”推文樣本中,轉發率排前10位的推文內容均含有“中國夢”(Chinese Dream)字樣,而其中8條為外國媒體和外國記者所發。轉發量排名第8的推文內容為轉發美國全國公共廣播公司(NPR)的文章標題:“追逐中國夢——如果你能夠定義它”(Chasing The Chinese Dream—If You Can Define It)。該文說,中國夢甚至可能被奉為新的官方意識形態,並援引習近平的話和《中國夢》一書作者劉明福的話:習說中國夢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劉說,“第一個意思是,做世界第一。第二個意思是,民族複興”,劉在書裏闡述了中國需要重現昔日光榮,做世界超級大國(the world's top superpower),並且他很肯定習主席所說的中國夢跟他所說的中國夢是一個意思。
(2)凸顯中國領導人樸實親民形象和推進改革決心
《紐約時報》在文中用“精力充沛、直率坦誠”、“更開放,更親民”來描述新任職的習近平。
《華盛頓郵報》則將習近平與前任胡錦濤的風格進行對比,認為習“更少革命話語,更加樸實”。
習近平在閉幕詞中提及的深化改革、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反腐倡廉等信息廣受外國媒體關注。
《紐約時報》的多篇報道涉及中國新一屆領導人的改革意願和行動,認為:習近平看起來是一位傾向改革的民族主義者,決心治理腐敗,深化經濟改革(For China's‘Great Renewal,’8 Trends to Keep an Eye On);李克強對改革和民生的關注,以及其直率、親民的風格使中國民眾及國內外政治觀察者倍感鼓舞(In China,New Premier Says He Seeks A Just Society);習近平重視民眾關切,表示將進行更加開放的改革(China's New President Nods to Public Concerns,but Defends Power at Top);中國領導人想通過將更多的發展紅利惠及人民來實現中國夢,這需要改革和發展的艱難平衡,但是改革是必選項(Manufacturing in China Picks Up in March);改革的下一階段很可能會比鄧小平啟動的政策複雜得多、痛苦得多,但考慮到以習近平為首的新一屆領導層的改革決心,應有理由對深入得多的經濟改革前景持樂觀態度(As China's Economy Stumbles,Government Eyes Reform);習近平反腐運動迄今的主要目標是政府工作人員的鋪張浪費(Arrests in China Show Limits of War on Graft);中國發出進一步開放經濟的信號(Signals in China of a More Open Economy)。
《華盛頓郵報》也在報道中提及新一屆領導集體承諾改革的決心:新一屆中國領導人發表演講,開記者發布會,承認問題,承諾改革。雖然公開度有限,但是可以看出進步(Great renaissance for China);中國新領導人要求共產黨官員從簡(China's new leader tells Communist Party officials:Simplify);
CNN報道說,李克強積極響應習近平關於“中國夢”的號召,強調政府將全力保障社會公平並大力提倡節儉,為實現“中國夢”保駕護航(China leaders vow fairness,frugality as nation strives for‘Chinese dream’)。
英國《衛報》認為,政府厲行節約,中國夢需要通過討論達成共識(The week ahead:Tania Branigan on change a foot as China's congress meets)。
@BloombergNews的推文內容為:中國主席習說,國家財富必須更加平等地實現共享,以實現“中國夢”。這條推文在143條中國夢推文樣本中獲得排名第一的轉發量。
(3)中國麵臨“中國夢”共識缺失等種種挑戰和困難
《紐約時報》認為:改革的阻礙很多,改革的口號還需要很多具體措施來支撐(In China,New Premier Says He Seeks A Just Society);中國可能是所有的新興國家中未來發展道路最難預料的國家,不斷發展的信息流動將會對中國的改革進程產生影響,同時也會對區域及世界的和平和發展產生影響(China's Information Challenge);記者達成初步意向抗議中國報紙審查(Tentative Deal Is Reached With Journalists Protesting Censorship at Chinese Newspaper);在中國新領導人提出“中國夢”之時,擁有獨立法治的香港的司法獨立性正受到外勞永久居留權和“雙非”子女等問題的挑戰(Hong Kong Court Denies Residency To Domestics);美國夢推崇個人主義:隻要辛勤耕耘,你就會有收獲。但是,中國夢似乎更推崇集體主義:隻要你辛勤耕耘,國家就會有收獲(The Chinese Dream)。
CNN說,中國夢具有魅力,但實現中國夢麵對諸多困難,例如消除貧困、整治腐敗(Is Xi Jinping's“Chinese dream”a fantasy);《衛報》說,環境威脅和食品醜聞正在破壞民眾對新政權的信任(In China,the crude reality:Environmental threats and food scandals are undermining people's trust in the new regime)。
習近平說,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全國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記使命,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外國媒體一方麵報道中國新領導人提出“中國複興”的目標,並表達了實施創新改革的決心,另一方麵也報道了中國公眾更具體、更個人化的不同訴求,包括民主、自由、依法治國、食品安全、懲治腐敗、更好的環境質量、更低的物價,等。
在推文轉發的報道樣本中,排名前10的NPR的兩篇報道比較清晰地建構了一個議題框架:中國高層與中國百姓對“中國夢”的理解不同,甚至存在理解鴻溝。其中,題目為“追逐中國夢——如果你能夠定義它”的報道指出,北京大學的學生們對中國夢這個概念充滿熱情,認為中國夢可以凝聚力量、創造更美好的共同未來,不過,當被問及他們自己的中國夢時,答案要具體得多,並且更加個人化,還有一些含蓄批評中國發展道路的意思。該報道列舉了學生們的種種具體夢想:空氣更加幹淨、環境更好;找到一份好工作,實現自我價值,等等。報道還引用網友Zhao Chu對“中國夢”倡導的質疑:這個夢的定義權掌握在統治者——政府手裏。所以,“這個夢本身就是民族主義和集權主義的一個極端表現;美國夢強調的是個人的權力,自上而下的中國夢剝奪了普通人做自己夢的權利。”
NPR另一篇題為“中國夢:自由、民主和幹淨的空氣”的報道則是專門報道象征中國公眾的微博用戶的中國夢:在100個網友對NPR北京記者站官方微博提出的問題“你的中國夢是什麼?”所給出的答案中,有13個提及“自由”,10個提及“民主”;一些網友認為獲得更多民主自由的途徑是移民美國,做美國人;網友們夢想中國沒有腐敗、社會更加公正、沒有信息審查、喝幹淨的水、呼吸幹淨的空氣、吃健康食品、買得起房子;也有網友表示夢想民族富強、人民富裕(報道說跟習的夢想很相似)。
毫無疑問,NPR報道的100個網友的中國夢答案並不能代表大多數中國人的想法。不過,兩篇報道采用新聞手法,信源基本都是中國人,不僅表達了“中國夢”內涵的豐富性、多樣性,也反映了中國高層和知識界精英與中國普通百姓對中國夢的不同理解,如中國國內沒有中國夢共識、中國百姓對社會現實及生存環境的諸多不滿意、中國部分民眾不認同自上而下的中國夢倡議等問題。
2.“中國夢”與世界
(1)複興的中國可能帶來威脅:英美主流媒體的重要關注點
外國媒體一方麵看到了中國與世界合作共贏的願望,一方麵報道了世界大國和中國周邊國家可能因為“中國夢”而感受到更多威脅和不安。大部分報道提到中國崛起後可能會對其他國家造成威脅。
在“中國夢”與世界格局方麵,《紐約時報》認為,實現“中國夢”所帶來的中國複興會導致中國與亞洲鄰國矛盾升級、影響區域及全球的和平穩定及經濟發展,俄羅斯人擔心中國的人口和經濟力量會給俄羅斯遠東地區帶來威脅(China's Information Challenge)。
CNN在報道中直接指出,“一些人擔心中國將成為擴張者和侵略者”(Is Xi Jinping's‘Chinese dream’a fantasy?)。
在“中國夢”與雙邊關係方麵,《紐約時報》的報道涉及中國與多國的關係:中國新領導人尋求在世界範圍內建立“新型大國關係”,以實現“中國夢”的目標,但這一訴求在非洲並未得到預期的響應(World Dream,Business on Chinese President's First Overseas Trip);中俄兩國有著廣泛的共同目標,習近平正致力於進一步加強兩國的夥伴關係。盡管有越來越廣泛的經濟合作和曆史上的密切聯係,中俄兩國目前仍是一對互存戒心的合作夥伴(China's Leader Argues for Closer Ties With Russia)。
《華盛頓郵報》說,如果中國不和美國站在一起,解決自己製造的問題,那麼習近平提出的中國夢便隻是一個口號而已(In China,slogans vs。action)。CNN報道說,習近平當選國家主席,中美麵對更多問題(Change of Leadership in China)。
“中國威脅論”可能部分來自西方社會和西方媒體將習近平提出的“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解讀為中國的民族主義。例如,《紐約時報》就至少在兩篇報道中提及民族主義:習近平將民族主義納入實現中國夢的理念之中,希望其在任期間實現民族複興;習近平看起來是一位傾向改革的民族主義者。將“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解讀為“民族主義”可能部分跟中西文化差異有關。在西方文化中,民族主義多少具有民族國家自我中心、缺乏世界觀的負麵含義,這在“民族國家身份認同與全球公民意識”成為重要議題的全球化時代往往容易成為敏感議題,例如,2008年北京奧運火炬在一些國家傳遞時受到抗議人士幹擾,引發中國國內民眾和全球華人一片抗議聲,而電視鏡頭中五星紅旗的海洋讓一些西方人認為這是中國民族主義的表現。
(2)“中國夢”將使世界人民受益:英美主流媒體的部分聲音
CNN直接引用習近平原話,稱中國認為“中國夢將使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共同受益”(Is Xi Jinping's‘Chinese dream’a fantasy?)。在中非關係上,BBC轉引了香港《文彙報》與新華社的消息稱,實現“中國夢”對中非關係是雙贏的結果,因為非洲也有自己的“非洲夢”。《紐約時報》有一篇報道從全球經濟角度分析,認為隨著中國崛起成為世界大國,中國投資者將尋找更多的海外機會,從而促進全球經濟的發展(A Toehold for China on Wall Street)。也有報道說,實現中國夢的兩大條件是持續的經濟增長與穩定的中美關係,而新一屆中國政府有決心完成這項任務(A Highly Public Trip for the President,and the First Lady)。CNN還提及中國能否包容世界在華居民的問題:外國人能否真正融入中國社會,甚至獲得在中國永久居住權?習近平提出的“中國夢”力圖為更多優秀外國專家學者解決在中國的永久居住權問題(Can China bee a melting pot?)。
(3)中國令一些國家不安甚至感到威脅,但務實合作更重要
與國際政治博弈相比,以商業利益為目標、與中國的務實合作似乎顯得更加重要。排名第9的推文轉發《The Atlantic》的報道:“加州的中國夢”就非常明確地傳遞了這樣的訊息。報道說,加州州長布朗(Jerry Brown)率領中美曆史上最大的貿易與投資代表團訪華,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報道的核心觀點是:盡管華盛頓當局對中國在美投資表現出懷疑甚至敵意,對知識產權保護、國家安全等問題表現出擔憂,但美國最大的州——加州並不這麼認為,而是與中國方麵加大經濟合作力度。報道認為,布朗州長向中國東道主發出對經濟合作持開放態度的明確信號,並引用布朗對中國東道主說的話:“我們對政治不感興趣,我們對商業感興趣。”
(二)中國日報的“中國夢”相關議題
1、中國日報的“中國夢與中國”相關議題
(1)詮釋中國夢核心:讓人民掌握更多財富
《中國日報》對習近平參觀《複興之路》展覽並發表的重要講話作出快速反應,在第二天就發表題為“邁向複興”(Heading for rejuvenation)的評論。
2013年3月27日報道指出,“中國夢包括中華民族與家庭、個人的夢想。實現中國夢的關鍵是讓人民掌握更多財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其他報道指出,“創造幸福生活、為人民謀利益是中國夢(If you’re happy and you know it)。”
有報道認為,中國夢標誌中國新的發展年(The words that mark a year of progress for China)、期待中國的新形象(Look forward to a new-look China)。
(2)闡述中國夢與個人關係:中國年輕人有權利擁有夢想
關於中國夢與個人關係,中國日報的多篇報道共同建構了一個基本邏輯:中國夢既是國家的夢,也是人民的夢(Realizing the‘China Dream’);中國夢是人民的夢,是每個人的夢(‘Chinese dream’is Xi's vision);中國夢為窮人提供無限機遇,中國夢由無數努力換來的個人夢組成,而中國年輕人有權利擁有夢想(Young Chinese have the right to dream);致富的成功道路並不平坦(Millionaire‘Queen of Snake-Raising’recalls winding road to success);個人的追求要與國家建設結合起來(Xi visits fleet,praises Sanya sailors)。
(3)“中國夢”激發出中國人的不同期許
“習描繪的願景觸發十大願望”(Xi's pledge triggers a top 10 wish list)一文指出,改善民生、企業改革、反腐限製公權力等是人民的迫切願望。“一個夢想帶給人們對未來前景的期待”(A dream gives people vision for the future)一文指出,中國夢應該建設平等、教育、文化、環境、食品安全等軟實力;中國夢應該留住國內人才,吸引國外投資。“熱門詞彙”(Hot words)一文指出,中國夢因個人的希冀不同而被賦予了不同的期待。
(4)闡述實現中國夢的途徑:實幹與改革
關於實現“中國夢”的途徑,《中國日報》對改革投入較多關注,多篇評論以改革為主要議題,而經濟改革、科技創新是重要內容:全麵改革助推中國夢(Xi Jinping:Man of the people);改革開放,深化改革推動實現中國夢(China ushers in new cabinet leadership);把握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中國夢宏偉目標(First month of leadership);調整經濟結構推進中國夢(Consumption versus investment);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助推中國夢(Drivers with great potential);科技創新能力進步助推中國夢(Helping China build its own intelligent digital dream)。
在新一屆領導人倡議實幹興邦、切莫空談誤國的背景下,《中國日報》也比較關注實幹對實現“中國夢”的重要性,如實幹造就中國夢(Pragmatism is the way forward)。
(5)凝聚中國力量、推進實現中國夢
值得一提的是,多篇新聞和評論強調大陸、台灣應當齊心協力、共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並且相信“中國夢”將推進兩岸關係:中國夢使得大陸、台灣齊心協力,共同謀福子孫和民族複興(Leadership off to a good start);中國夢將助推兩岸關係(Cross-Straits relations‘will be boosted’);祭拜黃帝活動,傳承曆史文化,兩岸共同發展(Tribute paid to Yellow Emperor amid fanfare)。
象征未來中國力量的青年在實現中國夢中的使命感也得到關注:青年被激勵為中華民族複興的貢獻力量(Youths urged to help to revitalize Chinese nation)。
(6)闡述實現中國夢麵臨的挑戰和困難
多篇評論談及挑戰和困難:新一屆領導人麵臨新挑戰(New challenges for new leaders);社會問題阻礙中國夢的實現(Eliminating job discrimination is a tough task);直麵改革發展難點實現中國夢(Meeting new challenges)。
2.“中國夢”與世界
(1)合作共贏、是機遇不是威脅、與世界共享中國夢
習近平主席在閉幕詞中指出,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致力於同世界各國發展友好合作,履行應盡的國際責任和義務,繼續同各國人民一道推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
《中國日報》的大量報道以合作共贏為主題,指出中國夢對世界而言是機遇不是威脅,並且報道了與不同國家的合作,比較充分地對外傳遞了中國新一屆領導人的思想。“機遇而不是威脅”(Opportunities,not threats)一文,指出強化中俄合作推進中國夢。關於中坦互利合作的報道直接將“兄弟紐帶”寫進標題(Visit shows‘brotherly’ties)。關於中歐關係的報道,在標題中直陳“中國,歐洲相互需要”(China,Europe need one another)。“共享發展目標”(Shared goal of development)一文指出,中非共贏互利,合作曆史長,中非享有共同發展目標,將有助於世界的和平與繁榮。評論“合作為亞洲和世界創造更美好未來”(Working together toward a better future for Asia and the world)論述了中國夢和世界夢可以良性互動:中國夢與世界夢緊密相連,是雙贏關係;中國在穩定的國際環境中發展自我,同時又以壯大的力量來貢獻世界和平。評論“走在合作的道路上”(On the road to cooperation)重申合作共贏助推中國夢。有報道稱,中國尋求加強與阿根廷的關係(China seeks to enhance relations with Argentina)。
也許是針對中國夢可能意味著中國霸權的聲音,《中國日報》的評論比較了中美對中國夢的不同詮釋:勿忘國恥VS世界霸主(Defeat challenges,realize Chinese Dream)。深度報道“中國的目標是與世界共享中國夢”(China aims to share its dream with world),指出中國為實現全世界共同夢想注入正能量。中國支持聯合國,履行大國責任也得到報道(Beijing pledges help and support for UN)。
(2)加強人文交流、促進相互理解
習近平在談到中歐青年交流時說:“隻有‘中國夢’成為世界夢之後,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中國與歐洲必須互相理解、和諧共存,去實現同一個夢想。”(Around China)多篇報道以人文交流、促進相互理解為主題介紹了相關活動:“匈牙利官員談及與中國進行青年交流”(Hungary official talks about youth exchange with China)指出,中歐、中匈加強了解有助於實現共同夢想。“俄羅斯雙胞胎的中國夢”(Russian twins live China dream),揭示跨國人員往來助推中國夢實現。
深度報道“向傳統文化致敬”(A salute to a legend's life)指出,中國夢需要胸懷世界文化,博取眾長,體現中國的開放態度。
3.“我的中國夢”專欄:講述外國人的“中國夢”故事
《中國日報》從2012年6月,推出“My Chinese Dream”(我的中國夢)專欄,每周刊出一期,以人物特寫的方式講述與中國有深遠淵源、在中國獲得事業平台並取得成功的個人故事。本研究所選樣本包含了25個人物的故事。
研究樣本中的25人分別來自美國、英國、俄羅斯、坦桑尼亞、日本、德國、法國、西班牙、馬來西亞、印尼、保加利亞、古巴、墨西哥。這些人物的來源國顯示了很強的國際性,使這個群體具有代表世界人民的意義。
他們或者是為了尋根回到中國的華人,或者是跟隨父輩來中國工作或者生活的外國人,或者是自己為了某個理想來到中國的外國人,或者是看到中國發展機遇來中國創業的人。來中國的動因顯示了這個群體與中國的情感聯係、事業聯係,也展示了中國向世界人民開放事業生活平台的真誠意願。
他們的職業身份代表了各行各業的精英:藝術家、公司總裁、建築師、大學教授、電影製片人、科學家,等等。
他們在中國致力的事業不僅實現了他們的個人價值,而且有助於讓人類共存的世界變得更加美好。他們致力的事業包括:幫助中國醫療機構培訓護理人員;致力於推動中國低碳經濟發展與清潔能源使用;致力於研究大陸的起源和進化、資源和環境;致力於促進中國與本國的文化交流;參與研發中國首架大型商業飛機;將改革創新的超級計算機引入中國;在中國研發癌症治療性抗體;堅持在中信工作10年,幫助中國經濟複蘇;助力中國水果品牌打造,推動兩國水果研發人才交流;翻譯中國戲劇給非洲聽眾,通過節目使得非洲聽眾增進對中國的了解;提升中國對外溝通技巧;開辦學校,投身於在中國開展的教育計劃;改建上海多處曆史建築;致力於研究毛澤東時代的政治、經濟問題;20年堅持記錄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等等。
這些故事建構的議題框架可以概括為:世界人民與中國人民攜手共創更美好的世界。
(三)中外媒體“中國夢”報道在推特上的傳播
觀察推特平台“中國夢”傳播狀況有助於了解中外媒體借助國際社交媒體平台擴散信息的意識和技能。主要研究發現為:
1.“中國夢”推文條數不多,但潛在受眾相對較大
143條“中國夢”首發推文可到達粉絲人次超過2000萬,如果加上轉發後可到達的粉絲之粉絲,這個數字還會大很多。
2.外國媒體和外國記者有較強的信息擴散意識並較為注重傳播技巧
143條“中國夢”推文有74條是由外國媒體以機構的名義或外國媒體駐京記者以個人名義發布的,占52%。另有6條推文是由在中國以外分布世界各地的外國記者發布的。因此,外國記者和外國媒體發推文條數總量為80條,其中,外國媒體發得最多,為53條,外國記者為27條。
值得一提的是,轉發量排名前10位的推文幾乎全部為外國媒體和外國記者所發,推特主身份分布為:4條為外國媒體所發,分別為Time。(2條)、NPR News(1條)、The Atlantic(1條);4條為外國記者所發,分別為@BloombergNews編輯(1條)、美國全國公共廣播(NPR)駐京記者(1條)、《經濟學家》駐京記者(1條)、CNN駐香港主播(1條);1條為外國普通個人所發;1條為中國記者所發,即百度國際傳播總監、美籍華人作家郭怡廣(Kaiser Kuo)。
外國媒體與外國記者的推文被轉發量高與粉絲量、發布時機有關,也與傳播技巧有關。外國記者和外國媒體基本都采取“推文+報道原文鏈接”的方式,而推文內容都比較簡短且突出核心新聞信息或以設問方式設置懸念吸引網友好奇心。排名第一的推文全文為:“中國主席習說,國家財富必須更加平等地實現共享,以實現‘中國夢’。”推文內容簡短,但突出了習在兩會閉幕講話中的重要思想:“中國夢”是要更加平等地共享國家財富。“平等共享”應該是引起推特主和粉絲共鳴的價值觀。排名第三的推文題目:“在中國頂尖的北京大學,一場關於中國夢的辯論。”這條推文沒有透露辯論的任何具體內容,但中國頂尖的北京大學的學生是中國未來的領袖,他們關於中國夢有什麼看法,辯論的焦點是什麼,這些可能是粉絲們看推文內容後首先產生的問題,而了解問題答案的好奇心會促使粉絲想立即打開鏈接看全文。
3.中國媒體和中國記者尚未顯示出對社交媒體平台傳播的足夠重視
中國媒體發布的“中國夢”推文包括《南華早報》、財新傳媒等非中央重點媒體在內總共21條,而新華社、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中國日報》、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中新社六家肩負中國國際傳播使命的重點中央級媒體在7個月裏發布的“中國夢”推文總量為14條,占全部中國夢推文的10%。中國記者以記者個人身份名義發布的“中國夢”推文為零。中國媒體所發的21條中國夢推文沒有一條進入轉發量前10名。相比較外國媒體和外國記者而言,中國媒體和中國記者借助社交媒體平台擴散信息、推動“中國夢”傳播信息流的意識要弱得多。
二、主要結論與討論
綜觀英美5家主流媒體“中國夢”報道內容、《中國日報》“中國夢”報道內容、外國媒體及其記者和中國媒體及其記者在推特平台的中國夢傳播狀況,本文主要結論如下。
(一)“中國夢”的公共外交價值:創造中國與世界對話的新話語
習近平主席提出和闡述的“中國夢”為中外媒體設置了新的中國議題,給中國媒體創造了一次可以係統說明中國夢想、中國精神、中國道路、中國力量、中國價值觀、中國麵臨挑戰的新機會,給外國媒體和國際社會創造了關注中國、感知中國、議論中國、重新認識中國的新機會。
“夢想”是具有很強共享性和分享力、人人都可以聽得懂的詞彙。人們在“夢想”這個相同的概念下相互參照,最終可能找到跟人性更為接近的共同點,比如人類共同的精神價值追求。《華盛頓郵報》一篇報道的標題為“中國人也有一個夢想”(Chinese have a dream,too)。這個標題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馬丁·路德·金著名的演說“我有一個夢想”(I have a Dream)。《華盛頓郵報》可能是有意用這個標題去拉近其報道與美國讀者的距離,喚起讀者的曆史記憶,繼而探究中國人的夢想是什麼。“有一個夢想”成為中國與世界的共同話語與共同追求。
“中國夢”將不僅是中國未來10年的政治話語、奮鬥目標,也可成為中國幾十年甚至永久的核心話語和標簽。在“中國夢”提出初期,國內、國外有不同解讀很正常。中國歡迎國人和國際社會對話“中國夢”,並在討論和實踐中逐步凝練“中國夢”的內核。
(二)外國媒體聲音:“中國複興”與“中國威脅”、“中國難題”並存
外國媒體描繪的“中國夢與中國”及其“中國夢與世界”是:中國領導人喊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口號,號召中國人及分布世界的華人同心同力,向國人和世界展現親民風格和改革決心,但中國網民有的認同中國領導人提出的目標,更多網民不太認同中國領導人的中國夢倡議,希望有追求自己夢想的自由;中國追求民族複興還麵臨國內缺乏共識,需要解決環境汙染、食品安全、治理政府政黨、懲治腐敗等種種“中國難題”,需要麵對世界所感知到的“中國壓力”、“中國威脅”。國際社會盡管認為存在“中國威脅”並因此感到不安、或向中國施加新的壓力,但世界也離不開中國,經貿、人文交流等務實合作仍將成為維係中國與世界關係的重要紐帶。
在傳播技巧方麵,外國媒體擅於用事實性報道、平衡報道的客觀新聞手法傳遞中國領導人、中國媒體、中國人、中國網民、各國人士或讚成或質疑的聲音,盡管一些質疑的聲音傳遞出中國人對中國夢的理解缺乏共識的信息。外國媒體一方麵引用中國官方的說法,即中國夢是中國複興夢的表述,一方麵采訪了大量網民、中國市民、青年學生等,了解他們個人具體的夢想,讓“中國夢”中有更多活生生中國人的影子,使關於宏觀議題的報道更加“接地氣”。外國媒體報道涉及的議題具有較強的廣度和深度,包含民族複興與民族主義、中國改革、中國威脅、中國新領導人形象、中國普通百姓個人夢想等。一般而言,外國媒體比中國媒體更懂得外國受眾,因此,中國媒體可借鑒這些傳播策略,以便外國讀者更有效地理解“中國夢”這個概念背後的含義,實現與外國受眾更深層麵的對話與互動。
(三)中國媒體聲音:“中國複興”與“中國機遇”、“中國力量”凸顯
《中國日報》所代表的中國國際傳播媒體描述的“中國夢與中國”及其“中國夢與世界”是:“中國夢”的關鍵是將更多財富分配於民,中國夢的目標是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但當下中國民眾有種種不同期許;改革創新是實現中國夢的途徑,需要凝聚中國力量,而實現中國夢也麵臨各種挑戰,任重而道遠,但中國有決心應對挑戰;中國夢是中國人民的夢,也是世界人民的夢,而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擁有創造更美好世界的共同夢想;中國夢不是中國威脅而是中國機遇,中國追求世界和平、合作共贏,願意與世界共享中國夢。
《中國日報》著力表達和詮釋中國政府的聲音,向世界傳遞中國“正能量”。同時,可能由於國家媒體身份和長期形成的宣傳模式慣性,《中國日報》設置的議題總體比較宏大,一些話題和話語可能容易被中國人或熟悉中國的外國人理解。如果中國媒體報道視角進一步“接地氣”,可能更容易實現與國人和國際受眾的有效對話。
《中國日報》在外國媒體上出現“中國威脅”聲音時,及時發出“中國夢不是中國威脅而是中國機遇”的聲音,形成中外媒體的對話效應,值得肯定。
(四)擴散意識與傳播技能:外國媒體和外國記者明顯強於中國媒體和中國記者
“中國夢”主要是中國議題,但在國際社交媒體平台推特上發布有關中國夢報道、討論有關中國夢問題的主要是外國媒體和外國記者。本課題組采訪了幾家中央重點媒體駐洛杉磯辦公室負責人、首席記者、顧問等,進一步發現:中國媒體在推特上表現不活躍與兩個因素密切相關:
1.以中文報道為主的央媒:認為本媒體目標受眾以國內受眾為主、以國外受眾為輔;
《人民日報》駐洛杉磯首席記者陳一鳴在接受本課題組成員采訪時表示,《人民日報》主要還是對內,在美國的主要受眾是會說中文的華人或華人家屬或華人第二第三代,還有就是想到中國發展的美國人。本課題組初步判斷:以中文報道為主的中央重點媒體對向國際社交媒體平台擴散信息的願望不強。
2.進軍國外市場的外語類央媒:利用國外社交媒體平台的意識滯後
在推特平台上,6家央媒中相對更活躍的是《中國日報》和央視。這與兩家媒體進軍國外媒體市場的目標有關。例如,《中國日報》創辦了美洲版、歐洲版、非洲版,而央視創辦了美洲台、非洲台等。
進軍國際媒體市場的央媒利用國外社交媒體平台的意識滯後。據本課題組2013年6月對CCTV America的私人顧問羅禮賢(Jim Laurie)的采訪;CCTV NEWS、CCTV America、CCTV Africa 2013年上半年成立專門的社交媒體組,但投入的人力還很少(北京3人,美國華盛頓1人,非洲內羅畢1人)。央視駐洛杉磯記者表示,他主要是為國內平台提供內容,跟央視北美台基本沒有什麼合作。據此分析,央視駐美國記者也沒有肩負擴散央視新聞信息的任務。
三、幾點建議
(一)如何做好“中國夢”的國際傳播
1.“中國夢”的內涵界定:精神價值層麵信息與物質價值層麵信息的平衡
習近平主席在閉幕詞中指出,“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這句話有3個核心信息:“發展成果”應該主要指物質層麵的成果,至少被中外媒體都翻譯為財富(wealth);“更公平惠及”是精神價值層麵的信息,體現價值觀;“全體人民”是惠及對象。
媒體在報道中的強調重點不同:推特平台上被轉發量最高的“中國夢”推文是@BloombergNews編輯斯科特(Scott Bixby)發布的,全文為:中國習主席說,國家財富必須更加平等地共享以實現“中國夢”(China's president Xi says nation's wealth must be shared more equally to fulfill“Chinese Dream”。)。《中國日報》2013年3月27日報道指出,實現中國夢的關鍵是把更多財富置於人民手中,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The key to realizing the Chinese Dream is to put more wealth into the hands of the people,and improve their living standards。)。@BloombergNews把報道重點放在“更加平等地共享財富”上,而《中國日報》這篇報道沒有強調“更加公平地”這一精神價值層麵的信息。
財富所得,因為勞動付出不同,當然會有所不同,而分配財富的方式、製度是否公平才是人民是否滿意的關鍵所在。習近平主席的“更公平惠及”背後應該涉及到財富分配製度改革。
中國媒體在提煉“中國夢”內涵時,可更關注精神價值層麵的內涵。從中外媒體所報道的中國網民的“中國夢”、中國人的10大願望看,精神價值層麵的夢想也是比較顯著的。因此,無論中國高層領導人對中國夢的闡釋,還是中國百姓的“中國夢”,都包含了精神價值層麵的內容,如果中國媒體僅僅將“中國夢”解讀為物質價值層麵的夢想,那麼,中國媒體的解讀可能就窄化了“中國夢”的內涵。
2.“中國夢”的傳播功能:對內凝聚共識,對外傳播中國價值觀
全世界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夢想。中國今天提出的“中國夢”有早已為世界認知和被廣泛接受的“美國夢”以及近年出現的“非洲夢”等作為參照體係。實際上,人們已經在比較“美國夢”和“中國夢”的異同,認為“美國夢”強調個人,而“中國夢”強調集體。不妨預測一下:“美國夢”、“中國夢”、“非洲夢”等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夢想在全球對話的相互碰撞中求同存異,而相同的那一部分形成人類的普世價值觀,即“人類夢”,這個人類共同的夢想也一定包含了中國對人類的價值貢獻。
“中國夢”在國內傳播可以逐步實現凝聚共識、整合提煉中國價值觀的功能,而對國外傳播可以在輸出中國價值觀的過程中影響其他國家的價值認同,並吸收其他國家價值觀的優秀之處,從而貢獻於具有普世意義的人類價值觀。
3.“中國夢”的傳播途徑:多種平台和空間的討論
13億中國人對同一個概念有不同理解實屬正常。外國媒體報道中國人對“中國夢”還缺乏共識也不奇怪。中國政府部門委托社科院、高校等研究機構研究“中國夢”、全國上下有組織地學習和討論“中國夢”以及開展各種“中國夢”主題活動都是在繼續研究和感悟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國夢”,這些行動對於達成中國人的“中國夢”共識是有積極意義的。
除了這些有組織的研究、討論、活動外,還可鼓勵傳統媒體、網絡平台的公開討論,讓人們在公開討論中相互學習、相互教育,在討論中逐步達成一些共識。CCTV美洲台、非洲台這樣的傳播平台有條件邀請當地的各族、各界、各年齡層人士就“中國夢”、“美國夢”、“非洲夢”等議題展開對話和討論,或者用音視頻生動講述各國人民的夢想,這些都將有助於增進彼此的了解和理解。
4.“中國夢”的傳播內容:向不同群體表達不同重點
(1)向西方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的政府、主要政黨解釋“中國道路”
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其特殊的國情與國內的政治製度、經濟製度等往往不被西方發達國家或者深受西方體製影響的新興經濟體(比如俄羅斯、印度、巴西、南非)的政府、政黨所理解,因此要全麵、客觀地展現中國為什麼要走社會主義道路。
(2)向現實世界、虛擬網絡中的各國人民,尤其是青少年描繪“中國精神”
習近平說,“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中國百姓夢才是“中國夢”的真諦,而中國百姓代代傳承的思想內核是最本質的“中國精神”:借助夢想話題推進中國百姓與國際公眾的對話與溝通;借助社交媒體等多媒體平台向現實世界、虛擬網絡中的各國人民,尤其是青少年來描述中國精神;借助書籍、電影、音樂等文化產品向國際公眾講述中國故事中蘊涵的中國精神;借助人們的言行傳遞最具說服力、最生動的中國精神。向世界講述中國精神是一種“人人可參與”的全民外交行為。
(3)向跨國公司、媒體、NGO、高等學府等國際力量闡述“中國力量”
“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社會各個組織、階級的付出和貢獻,企業、媒體、非政府組織、高等學府等是鑄就中國夢的中堅力量。也正因為如此,中國在開展“中國夢”的對外傳播和新聞報道時,也要著重向跨國公司、國際媒體、國際非政府組織、世界一流高等學府中的成員闡述是哪些力量彙聚在一起,凝聚在一起,共同構建我們的“中國夢”。這些新興的國際力量已經深刻影響了外國人認識中國的方式和內容,要加強對他們的工作力度。
(二)本研究對中國主流媒體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啟示
1.中國媒體管理部門:增強媒體國際傳播功能;創新媒體評價機製
(1)增強媒體國際傳播功能
盡管從2009年開始,中宣部重點扶持6家中央重點媒體從硬件軟件方麵提升國際傳播能力,但真正致力於進軍外國媒體市場的主要是曆史定位為“外宣”功能的《中國日報》、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的外語頻道、央視的外語頻道、新華社的對外部這些以外語為傳播語言的媒體,而中新社、《人民日報》海外版、新華社的漢語采編部門針對的是國內受眾和海外華人,並沒有瞄準英語世界或其他語種的世界。盡管這些媒體的網站一般都有英文頻道或更多語種的頻道,但這些英文信息似乎並沒有改變其對內傳播的整體定位,這是中國媒體在推特平台上不活躍的重要參考答案。
央媒的定位與中央管理部門賦予其功能定位有關。因此,政府管理部門可以賦予更多中國主流媒體對外傳播的功能,使其可以更加“名正言順”地從事國際傳播。
(2)創新媒體績效評價機製:重視信息生產、更應重視信息擴散
政府有關管理部門對媒體績效的評價機製直接影響媒體的努力方向。目前,媒體績效評價側重於硬件建設、隊伍建設、內容生產、信息覆蓋(指信號可覆蓋的範圍)等可測量的指標,而因為對外傳播效果、到達程度等難以測量而長期是績效評價的空白。有關部門可以嚐試將信息擴散作為考量媒體績效的評價指標,這將大大鼓勵媒體將更多注意力轉向信息擴散、促進網站信息從相對靜態變為更具有動態、更有效地參與全球信息流。
(3)鼓勵媒體功能創新:保持正能量傳播、增強信息平衡的新聞功能
因為新聞文化曆史的差異,中國的“正麵報道”傳統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傳播正能量,但西方新聞文化卻視缺乏不同聲音的“正麵報道”為具有負麵意義、影響媒體公信力的宣傳,同時,視含有不同聲音的“平衡報道”為新聞專業主義的不二法則。
“平衡報道”其實早已為國內媒體人士所知,也是中國大多數高校新聞教育的基本內容。但在媒體實際操作中,因為曆史慣性等原因難以真正實現。這使中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巨大投入和付出的收獲有所折扣。
因此,如果管理部門從媒體管理政策層麵鼓勵中國媒體逐步在保持正能量傳播的同時,嚐試做平衡報道。那麼,中國媒體的國際公信力和傳播效果將大幅提升。
2.中國主流媒體:擴展目標受眾範圍,提升國際影響力;提升網絡傳播技能
(1)擴展目標受眾範圍,提升國際影響力
即使政府管理部門沒有賦予一些央媒對外傳播職能,但從媒體自身發展空間看也應瞄準國際受眾市場,以提升國際影響力為目標。例如,像《人民日報》這樣的中國第一大報理當成為有更大國際影響力的世界主流媒體。
(2)提升網絡傳播技能,增強中國信息參與國際信息流的能力
首先,從國際傳播戰略高度和成本效益角度評價社交媒體等國際信息傳播分享平台的價值。然後,將國際社交媒體平台上信息擴散納入重要發展目標,同時,快速掌握並創造性地發揮網絡傳播技能,增強中國信息參與國際信息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