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萬曆元年歲次癸酉秋仲月吉日立
重修水神聖母廟碑記
“簡介”
明天啟六年(1626)刊,現存於水神山烈女祠。
碑青石質。碑高117、寬54厘米。碑文楷書,正文共11行,滿行41字,全文共507字,保存較好。
元仇廩膳生員史萬選撰文。
聖母廟亦稱“聖母祠”、“烈女祠”,位於縣城東北四公裏水神山。聖母姓柴氏,相傳為五代周世宗柴榮之女柴花公主。秉性剛烈。後周亡國,她不願俯首稱臣,殉節於此。土人蓋廟祀之。山腰間有泉,水深尺餘,終年不涸。因而山稱水神山,廟稱聖母廟。
“碑文”
盂之東北曰水神頭者,距城五裏許,乃聖母顯靈之地也。聖母姓柴氏,蓋後周世宗之女。矢誌修行,誓不適人,遂寄跡於此,因以超凡緣。山有泉,故名之曰水神也。水神聖母極其靈感,諸祈福、求嗣、攘災、卻難者,輙有所禱,其應如響。以故每年四月四日,城市鄉村,男女老幼,駢然交集,虔心頂禮,即一舉一動,一火一香,罔不各致其誠。自非聖母顯赫,烏睹此哉!廟製之設,不知肇以何年。第據碑記,萬曆改元之歲,有僧圓樹者,化緣重修,迄今甲未及周,棟宇傾壞,聖像剝落,修葺不聞其人。適我嬸母楊氏,乃宗叔四川左布政文煥之配也,染病月餘不痊。忽一夕夢聖母冉冉而至。歸視乎嬸母曰:餘乃水神也,不耐風雨摧殘,爾其為我築舍,我當起爾病。及醒而依稀如在。嬸母遂慨然曰:誠如神教,願獨立修補,決不敢他有萬化。遂鳩工起造,未踰月而體健如故。神之靈感亦至是乎!即間有効工者,亦各出於心願,非有強也。所修正殿三楹,東西曹司二楹,暨馬房僧舍周門牆垣一一增飾,五十年來之廟貌煥然一新。作始於二月辛醜,落成於四月癸酉。計其賈不下五十餘金,而嬸母略無難色,亦女中之君子也哉!聊鐫之石,匪直表神之靈之,亦以為好善者勸。
明天啟六年歲次丙寅孟夏朔越二日元仇廩膳生員史萬選謹撰
賜進士第通政大夫四川左布政使史文煥同
功德主誥封母太夫人鄭氏
誥封妻夫人楊、王、常氏
男生員史必法、史必傳、史必征妻賀氏、高氏、栗氏
石匠趙宿
新建烈女山抱泉樓塑像繪壁記
“簡介”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三月刊。現存水神山烈女祠牌坊內。
碑青石質。碑版高120、寬54厘米。碑文楷書。正文共10行,滿行44字,全文共432字。保存完好。
碑文主要記載自然景觀與人文蘊涵。賜進士第保舉湖廣布政使司盂邑武全文撰文,邑庠張書丹。
“碑文”
仇猶為盂北鎮山,山之東數裏,有烈女山,山中峰之半,有聖母祠也。自後周始,曆宋元明迄於今貞烈而著,祈嗣懹災,香火輻輳,越千載如一日也。歲甲寅,祠久將圮,邑父老與餘謀募緣重修,更為廓山門展路砌建樂台,人曰規製視前綦備矣。餘與諸父老曰,未也。徒步西尋,踏亂石,披荊棘,得石洞二,瑰異非常,載芟載辟表而出之,人曰是又於山間獲一奇觀矣。餘與諸父老曰猶未也。祠西舊有烈泉,水神由此得名。爰為築階砌壁,搆懸樓其上,扁曰抱泉樓。樓高敞,吐納炯霞,與山光水色交相掩映,人曰是又於祠闕增一勝界矣。邑有善士喬光曰:“猶未也,獨不虞遊人往來狼藉,蹂躪日就,頹廢弗問乎。”尋糾眾捐資,置閣於樓中央,肖聖母像,繪圖兩壁。輝煌奪目,人皆曰繼自今山與泉永,泉與樓永,樓與像及壁並永矣。餘更進善士及山僧之曰,祠內外若者宜補砌,若者宜增拓,尚孳孳偕前後檀越遠圖無數。皆應曰,誥記碣石,一以見山祠之日新月盛,一以見邑人之虔奉樂施。一則期哉殻適休,上爲國家億萬年廣多男之祝,下為有盂一方人衍螽斯之慶。
大清康熙己巳季春穀旦
賜進士第保舉湖廣布政司議分守衡永道加一級今致邑人武全文謹撰
邑庠生張書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