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真洞 據碑載“夫當周宋鼎革之際,立逼授禪,倫喪之慘,莫甚於此。後間死節之人迺之於不變二神女流欲圖不能坐視,不忍矢誌,貞烈偕二三自而匆匆行。任其所之,偶至此山,暫棲此洞,而勢必不可以”烈女洞是在天然溶洞的基礎上接券石洞一眼,洞外插廊。當地亦稱烈女修真之洞,古已有之,俗曰修道。
烈女祠處於偏僻之地,祠內建築均為清代作品,前人充分利用山間有限地形,隨地勢而建成一組祠院實屬不易。
塑像 抱泉樓神台中央為聖母坐像,塑像塑於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據碑記康熙二十八年(1689)《新建烈女山抱泉樓塑像繪壁記》記載“……糾眾捐資,置閣於樓中央,肖聖母像,繪圖兩壁。輝煌奪目,人皆曰繼自今山興泉永……”
正殿聖母主像垂足而坐。聖母頭束紅帕,花髻凸起,烏發卷曲自如。束頭錦帶自然垂下,飄在兩肩。麵隆清秀、柳眉大眼,雙目平和而微下,神態尊貴而莊嚴。項戴玉佩垂於胸前,身著長衫霞披,腰間緊束玉帶秀簾。兩手掩於袖內,腳蹬紅色雲頭履。除頭和腳其他部分都塑以金身。兩側神台及兩山均彩塑侍女、宮人、站像計十六尊,身著明代宮廷服飾,神態自若,表情各異。
烈女祠彩塑均為清代作品。時代風格顯著,其造型秀麗俊俏、衣飾得體、豐潤適度,既有超凡脫俗之勢,又有威武含蓄之態。技法成熟,寫實風格獨特,它為我們研究清代彩塑藝術提供了翔實的實物依據。
水神山不僅擁有綺麗的自然風光,而且具有很濃厚的文化底蘊。自古邑內文人墨客更是傾心此地,不惜筆墨。
邑人武全文《吟烈女祠絕句一首》:“危巒一線嶺中垂,四合東西兩掖奇。卻怪山靈如有意,特為烈女結孤祠。”每年到陰曆四月初四,城市鄉村,男女老幼,怡然而來,虔心頂禮,即一香一火,罔不各致其誠。
雖然柴花公主的傳說在當地流傳甚廣,曆代碑刻對事件的記載也言之鑿鑿,新舊《五代史》和《宋史》卻絲毫未見關於柴花公主的墨跡。是撰寫者在當時政治環境下有意將其淡化?還是另有隱情所在?而在當地文人墨客的筆下,卻留下了難以抹去的曆史之影。光緒《盂縣誌》載,“柴花公主自盡之後,其遺體就葬在了烈女祠正殿中公主神像座下的石台中”。在正殿的供台上,清鹹豐元年還鑲嵌石碣一通,特別警告“石台內係聖母真體所藏,後人修廟不可輕動”。為這一曆史文化之謎平添了幾分逼真的色彩和神秘的氣氛。
附:碑碣石刻
七絕《水神山》
“簡介”
至正四年(1344)九月刊,現嵌於水神山烈女祠鍾樓東牆內。
青石質。碣高30、寬37厘米。詩文楷書。正文5行,滿行7字,全文共69字。程明德題刻。保存完好。
“詩文”
亂山深處有靈湫,
三載傳聞誌未酬。
今日敬焚香一柱,
鬆風十裏水神頭。
至正甲申九月既望敬謁
靈祠俚詩一絕,同行幕客李良佐
教居誌敬榷州張椎一
參州李程明謹書
重修聖母廟記
“簡介”
明萬曆元年(1573)8月刊。現存烈女祠。
碑青石質。碑版高117、寬48厘米。首題“重修聖母廟記”。碑文楷書。正文共7行,滿行42字,全文共348字。保存完好。
賜進士第奉議大夫戶部郎中劉佩撰。
碑為水神山烈女祠存碑中曆史較為久的一通,主要記載鄉民眾與廟僧圓樹重修之功績。
“碑文”
盂治北五裏,仇猶山左有祠曰水神聖母。據縣誌謂柴世宗之女死烈於斯,其以水名神者,因山有泉故名。昔人建祠而祀,有高山仰止之義,非若後世之祈嗣耳也。曆世而既遠,棟宇圮壞,雖間有修葺之者,大率因陋就簡,無舉動,甚至有假修葺之名,為漁獵之計。無惑乎,祠之日就於敝也。茲有僧圓樹者遊棲茲地,以供香火,慨然曰,斯祠也,古人之名節寄焉,後人之觀化關焉,可任其頹而不為之新耶?遂乞施於坊鄉間,隨其所得以次修舉,路則,石廟則增以台,正殿三間,上而覆蔽,下而藩街,罔不煥然一新。凡以香火至者,仰其廟貌愈益崇敬,而烈女之風教不惟可彰,亦可傳矣。圓樹之功,頗不偉哉?事乃竣,屬餘以紀歲月。是役也,經始於嘉靖之丙寅,落成於隆慶之壬申。捐其質者,坊鄉之士民也。董其事者,本廟之僧圓樹也。鹹得紀之,以為興嗣之一助雲。道玄廬賜進士第奉議大夫戶部郎中劉佩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