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藏山祠(1 / 3)

藏山祠位於盂城北18公裏處萇池鎮藏山村,因春秋時期程嬰在此藏匿“趙氏孤兒”趙文子而得名。據金大定十二年(1172)智楫所撰“神泉裏藏山神廟記”載:“盂者古盂大夫之邑也,邑之北遠一舍,連山岌嶪,峻極於天,天險而不可升,地險而舟車不過,人跡所不及,曰藏山。藏山之跡,迺趙朔友人程公藏遺孤之處也。”碑載距今八百年前,藏山就以藏孤之事聞名天下。神秘的藏山承載了曆史,延續了文化。它曆經滄桑,內涵豐厚。特別是它的建築因地勢而建,錯落有致,格局奇特,體現出獨有的地方特色,完整地保存了古老的曆史風貌,展現了勞動人民純樸而高超的技藝。藏山祠始建年代不詳,碑刻記載曆代均有修築,在明代還受到皇家的敕封“萬歲朝廷香火院”。它的文化價值,社會價值,文物價值,都是成為忠義藏山的重要標記。在一九九六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西省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藏山祠名曰“文子祠”,以趙武之諡號趙文子故名。嵌於幽深清淨,跌宕回環的山穀之中,占地麵積約4685平方米,平麵略成矩形,東西長,南北短依山勢而建,共有東、西、中三院,大小建築三十多處,坐南向北。中軸線上,依南向北為照壁、山門、牌樓、戲台、正殿、寢宮,梳洗樓兩側對稱的有鍾鼓樓、東西碑房。東院、西院為中院兩側的跨院。主次有序,區別分明,格局規整,錯落有致,古貌蒼然,氣勢雄偉。

山門:分上下兩層,下層為石劵洞式通道一孔,為明代建築。上層為雙圍柱四角亭,單簷歇山頂木結構清代建築。總高6.5米。山門券洞上方嵌著石碣一通,上書“藏山”。落款明萬曆二十九年四月十五日。據碑載此建築始建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6),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重建。

照壁:居於中軸線最南端,是中院建築群的起點。整體為青石砌築,分為台基、牆身、鬥栱、屋麵四部分。影壁台基為石砌須彌座,頂為石刻單簷硬山頂,簷下施一鬥二升交麻葉三攢間隔以荷葉墩,影壁正中雕刻有二龍戲珠浮雕圖案,周圍飾以環繞祥雲。圖案雕刻細致精美,做工上乘。在右柱刻有:“李真元創建於明萬曆三十六年至四十七年(1601—1608)”,曆時七年,看出古人對忠義理念的虔誠之至。此壁於大清嘉慶三年改建,長5.2米、寬1.45米、高6米。明代建築。

牌坊:坐落在照壁與正門之間。為四柱三樓歇山頂木結構牌坊,明代建築。立柱四根,柱底施夾柱石,夾柱石雕須彌座石獅,柱兩側施木製斜戧固定。牌坊明間為歇山頂,清灰瓦覆頂,簷下施鬥栱十一踩計七攢。鬥栱下置寬大匾額,上書“藏孤勝境”,其下寫題記“大清嘉慶丁巳年張氏闔族重修”。兩次間頂麵形製與明間基本相同,高度略有降低。牌坊整體結構合理,鬥栱製作精巧,甚是美觀。據“重修趙文子祠牌坊路閣碑記載”,此牌坊建於明萬曆己亥,在順治、康熙、乾隆、嘉慶二年均進行重修。牌坊前後上方仍有“萬曆己亥歲吉日立”,“萬曆己亥創立”之刻字。

藏山祠正門,位於牌坊北側,坐北朝南。整體坐於青石台基之上,麵寬三間,進深四椽。單簷歇山頂,青灰瓦覆頂,琉璃脊飾。清代建築。簷下施一鬥二升柱頭科鬥栱四攢。平身科鬥栱三攢承托簷檁,梁架為前後對接雙步梁用三柱。中柱直立於脊檁下,前後簷雙步梁,尾部相對,插於中柱,其上設瓜柱承單步梁托金檁。

正門連接樂廳,單簷卷棚頂,麵闊三間,進深五椽,布灰瓦頂,簷下設一鬥二升,六架梁通達前後簷,通簷用兩柱。簷柱下置石鼓柱礎,立於台基之上。清代建築。

正門東西兩側各設掖門一間,牆體為土坯外包磚,中辟劵形過洞,屋頂為單簷歇山頂,簷下磚雕鬥栱,做工精美,門劵上方鑲嵌磚刻清代翰林院檢討王珻題“扃霞”“雲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