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抗美援朝戰爭》畫冊特色談(2 / 2)

二是,高潮迭起,但又錯落有致。根據軍博的展廳狀況和展線走向,我們在處理抗美援朝展廳形式設計時的視覺與心理興奮點依次為:序廳,決策出兵油畫,二次戰役重點版麵陳列和繳獲的美軍軍旗、武器,銅製抗美援朝戰爭經過要圖、坑道,最可愛的人英雄群體雕塑,反絞殺戰景觀,武器繳獲台景觀,凱旋門。這些景點或景觀之間距離太近了,會造成視覺上的疲勞,遠了又會造成心理上的障礙。在畫冊內容編排中,也基本上依照這個次序編排內容頁碼。但是,究竟這樣做行不行,到底隔幾個頁碼合適,是一個科學問題,有待於讀者在具體翻閱畫冊中進一步琢磨確認。

特點之三:從選題到設計力求有較強的創新意識

抗美援朝戰爭廳已形成自身的特點,既有別於軍博50年代的抗美援朝戰爭展,又不同於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注意在創新上狠下工夫,2001年6月在國家文物局召開的杭州會議上,已被評為2000年度全國十大陳列精品展,榮獲精品獎。《抗美援朝戰爭》畫冊在編輯和設計上,也注重千方百計挖掘新史料、新文物、新觀點、新創意,以為整個畫冊所用。例如:新史料方麵,重點刊出抗美援朝戰略決策油畫,可謂獨具匠心。參加當年作出抗美援朝重大決策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22位領導人形象,首次與觀眾見麵。這幅畫等於用形象的方式公布了當年的原始檔案。新文物方麵,從軍委檔案館、中央檔案館複製電報30餘件,首次問世;軍博館藏文物中至少有200餘件為獨有的。新創意方麵,油畫3幅、雕塑2個、景觀4個、銅雕抗美援朝戰爭經過要圖1幅、圖表17張。其中,鑲嵌在運動戰與陣地戰結合部的地上的巨幅銅雕《抗美援朝戰爭經過要圖》為國內博物館首創。被編排在畫冊內封的首頁,作為書名的襯底。創意為:將朝鮮三千裏江山戰地舊址如實地展現在世人麵前。睹圖如置其間,還讀者和觀眾一曆史的凝重感和現場感。在許多專家和誌願軍老戰士眼裏,這幅銅圖已被認可為達到了國內一流水平。《抗美援朝戰爭》畫冊的創新意識,還體現在:

一是,突出利用環境加以渲染的版麵。如上甘嶺戰役,所有照片與文物均陳列在以兩張上甘嶺戰場環境、戰鬥場麵大幅弧形照片為背襯的落地陳列櫃內,並仿照上甘嶺的沙石作墊底以期複原戰地原貌,將原上甘嶺被炸身含彈片的樹木文物“長在沙石中”,結合粗獷的陳列手法,使曆史、文物、陳列形成自然有機的結合。對這些展覽版麵,我們在畫冊的編排中都給予適當突出。

二是,對照片和文物及其他陳列形式,進行一體化設計,並通過畫冊單元之間的彩色隔頁加以重點展示。如“反絞殺戰”示意圖,將照片與圖融為一體;武器繳獲台背景為戰鬥場麵的油畫,油畫前為繳獲的各式武器的戰場實景複原,武器陳列與畫麵形成一個視覺透視,一個時空的凝固,仿佛觀眾站在當年的戰場一樣。上方5張燈光照片,分別代表運動戰中的第1至第5次戰役;下方為7張燈光片,濃縮了陣地戰時期7次主要戰鬥行動。左牆為運動戰戰績統計表,右牆為陣地戰戰績統計表。這樣做,便將油畫、實物、照片、圖表融為一體,產生了內容充分而有層次,形式效果鮮明而別致新穎。改變了過去實物、圖表分離而單一的陳列形式。

特點之四:充分展示實物,用信史資料來充實並厚重畫冊的內容

《抗美援朝戰爭》畫冊內容展示與形式設計能達到文圖並茂整體一致的效應,很重要的在於文物充實和厚重上。編寫人員在查閱軍博上萬件抗美援朝戰爭文物藏品的基礎上,到文物處庫房加班加點精選文物,共選登文物923件,其中很多是一級珍品。例如上甘嶺戰鬥中被嵌滿彈片的枯樹、黃繼光的衝鋒槍、誌願軍戰士用彈殼等自製的樂器、朝鮮32個老大娘將自己結婚時戴的戒指作為禮品送給誌願軍等等。據統計,整個畫冊的內容中文物與圖片的比例為3:1。而這些圖片也具有文物價值。

總之,《抗美援朝戰爭》畫冊的總體風格是:突出軍事特點,大方、凝重、氣勢宏大,既具有曆史的厚實性,又富於現代感。切實做到文圖並茂。畫冊力求使體現主題的重點展板設計,在總體格調中,具有局部形式特點。在保持畫冊整體風格的前提下,力求使各局部單元保持個性,且個性愈鮮明愈好。而大件展品和展區的個性,又是通過表達主題材的畫冊細節去體現。這便是《抗美援朝戰爭》畫冊力求達到精品所作出的實際努力。

〔曾在2001年6月國家文物局在杭州召開的學術討論會上作專題發言。連同展覽一道被評為全國2000年度十大展覽精品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