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戰典》力求在某些領域填補中國戰爭史研究的一些空白。例如,先秦時期金文、甲骨文戰爭史料的大膽涉足,對隋唐五代時期唐與吐蕃等少數民族戰爭和五代十國混戰史料的係統整理,對宋遼夏金元時期蒙古西征戰爭的專題研究,對明清時期中國西北部邊境戰爭和西北少數民族戰事的發掘和探討。另外對軍閥混戰、北伐戰爭深層研究的嚐試,對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正麵戰場160多次重大戰役、戰鬥和九一八事變後,晉城抗戰、綏察抗戰等內容的全麵介紹,對建國後數百次反擊作戰、平叛戰鬥和援外作戰等內容的撰寫,都是目前同類辭書很少涉及的條目。
全書的整體框架和條目的編審規範力求有一些新創造。《中國戰典》嚴格遵循編纂中國軍事曆史科學專業工具書所應執行的統一體例和原則。為了便於檢索,堅持為讀者服務、對讀者負責的編纂方針,我們在成書的框架結構上作了一些新的嚐試,擬按曆史發展順序和條塊結合的原則編排,即:各領條、獨立條按戰爭發生時間先後排列,各屬條再按時間先後相對集中地排列在其所隸屬的領條之下;在目錄中,每個條名下附記時間,實際上也具備一種檢索功能。這種集辭書、史書和專業工具書編撰方式優長為一體的編目做法,也算是對邊緣科學專業辭書體例的一種新探索和嚐試。
第三,基調比較高
《中國戰典》基調比較高,主要取決於這項科研工程的指導思想明確,立意高遠。根據軍委批準的“八五”科研計劃綱要的要求和總政首長的指示,確立的戰典編撰的指導思想是:(1)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針,堅持曆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貫徹實事求是的原則,力求全麵、係統、客觀地反映我國曆代戰爭的曆史事實;努力探索中國五千年,尤其是本世紀以來戰爭發展變化的規律及其寶貴而豐富的經驗教訓。(2)客觀體現曆代統一戰爭和農民起義戰爭的曆史作用與地位,並在有關條目中充分體現毛澤東關於人民軍隊和人民戰爭的光輝思想及戰略戰術。(3)深入研究中國近代戰爭史,旨在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反侵略戰爭的優良傳統和愛國主義精神,以增強全民國防觀念,增強自尊、自衛、自強精神和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中國戰典》基調比較高,還在於力求集近些年中國軍戰史研究最新成果之大成;史料力爭達到信史水準。這部大型中國戰爭史辭書,屬於軍事學和曆史學的交叉學科,必須將軍事學和曆史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提高戰典條目釋文的思想性、科學性和穩定性,增強其史料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為博采眾長,確保質量,《中國戰典》編委會虛心向地方史學界專家學者求教,外聘一些知名學者和長期從事這項工作的專家為撰稿人。進入終審階段後,又逐段外聘高級專家學者把關。《中國戰典》以我軍各級幹部、從事國防建設和史學研究等種類專業人員及具有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軍內外讀者為對象。為了力求適應讀者的要求,做到觀點正確,史實確鑿,選取合理,繁簡適度,深淺得當,邏輯嚴謹,層次分明,解說透徹,文字精練,在完成條目寫作任務後,又用了一年零三個月的時間,經曆了斷代初審,分段複審,請專家會審和編委會終審四道審稿程序。這樣從嚴要求,逐級把好質量關,是提高釋文質量的可行途徑,也是《中國戰典》一次性通過軍內外高層次專家課題鑒定的原因。
《中國戰典》出版發行後,受到專家和廣大讀者的一致好評。正像專家鑒定的那樣:“這項軍事科研成果,自身特點突出,學術性強,具備專業工具書的使用價值;其中涉及研究領域和一些學術觀點,對中國戰爭史和世界戰爭史的研究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填補了辭書編寫工作的空白,為總結中國曆代戰爭的經驗,研究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戰爭的發展規律作出了貢獻。”
〔曾以頭條專稿載於《博覽群書》1997(8);在中國第四次辭書大會專題發言後,被收入學術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