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中央軍委批準,由軍事博物館組織編著的
《中國戰典》,是全軍“八五”軍事科研計劃的重點課題。1995年6月6日,《中國戰典》出版座談會在北京隆重舉行。中央軍委副主席張震,總政治部主任於永波出席會議並作了重要指示。張震副主席說:“《中國戰典》這部辭典很好,要把這本書運用好,引導廣大官兵學習中國曆史。”
《中國戰典》是一部以中國戰爭史為綱,按曆史發展順序和條塊結合的原則編排,概述中國曆代戰爭史知識的大型專業辭書。《中國戰典》的編纂方針是“有戰必錄,以全取勝”,上起公元前3000年,下限20世紀80年代,上下五千年,凡是在中國境內外與中華民族有關的戰爭、戰役、戰鬥,都在收錄範圍之內。其中包括:統一戰爭,各時期農民起義戰爭,統治階級內部戰爭,國內革命戰爭,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後的剿匪、抗美援朝戰爭,保衛社會主義祖國的邊境作戰、反竄擾、平叛戰鬥等。全書收錄各類條目12800多例,釋文560多萬字,戰爭戰例圖105幅,隨文配圖近500張。
《中國戰典》是通過辭書條目把中國曆代戰爭的史實內容分別予以體現的。按釋文內容分類,條目有領條、屬條、獨立條和戰爭、戰役、戰鬥條之分;按釋文字數區別,有特長條、長條、中長條、中條、中短條、短條、參見條之別。無論條目類型有何不同,但所有條目各自都是一個相對完整的戰爭知識載體,都是這部大型專業辭書的一個最小單元。
《中國戰典》具有自身明顯的特點。
第一,條目比較全
隻要有據可查,並具有五大要素(作戰時間、地點、交戰雙方、作戰經過、有一定戰果和影響)的戰爭、戰役、戰鬥,都要收錄,力爭求全。“全”,首先表現為條目數量多。《中國戰典》編輯收錄條目12800多條,是目前同類辭書中最多的。有些內容的條目數倍、數十倍於其他辭書。如在《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中收錄解放戰爭時期的戰役、戰鬥120例,而《中國戰典》收錄的是1054例。
《中國戰典》的“全”,不僅在於條目數量多,更表現在框架結構上。將條目分為曆史時期、戰爭、戰役、戰鬥四個層次。這樣不但可以反映每一戰役、戰鬥的作戰經過、戰術運用,每場戰爭的謀略、戰略運用及其對曆史的影響,而且可以反映各個時期戰爭的特點及發展。例如,從使用冷兵器、火器並用火器作戰的發展,從單一密集方陣到多元方陣、疏散隊形以至散兵隊形的發展,從單一兵種的步戰、車戰、騎戰到諸兵種合成作戰的發展,從中國農業定居民族以傳統戰法與遊牧少數民族慣用戰法對抗到兩種戰法的融合的發展等等,都或多或少地有所反映,使讀者在微觀上都可以看到中國曆代戰爭的全麵情況。
“全”的另一方麵是盡可能地收集原始資料,較全麵地反映每次重要戰爭、戰役的概貌,而且盡可能學習並吸取了許多專家、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以使本書的內容更豐富、更新穎。在遇到學術界有不同認識,因而對某一戰爭、戰役的史料有不同結論時,盡可能兼容並蓄,二者並存。先提出編委會傾向的一種說法,再括注另一說法,以供讀者進一步深入研究,得出自己的結論。如涿鹿之戰的戰場,有的認為在懷來,有的認為在今涿縣;山海關之戰李自成的兵力,有的認為是40萬,有的認為是6萬多;萬裏長城的西端,有的認為在今岷縣,有的認為在今臨洮等等。從條目的包容量上講,大到戰爭的指導思想、戰略運用,小到戰役戰術都有所研究。就條目釋文的涵蓋量來講,每個詞條都以史為據,對作戰時間、地點、交戰雙方、作戰經過和結果等總是盡可能全麵地予以記述。戰爭、戰役領條,還對交戰背景作必要的交代。《中國戰典》每個條目能較為完整地回答讀者所關注的問題,這也是其他同類辭書目前還未做到的。
第二,內容比較新
與同類辭書相比,《中國戰典》條目釋文增添了許多新內容、新觀點、新材料。堅持借鑒與創新辯證統一的方針,是《中國戰典》條目釋文新於同類辭書的內在原因。戰典條目不是對現成材料的簡單輯錄,而是根據第一手材料,參照已有的學術成果,通過自身的思考、研究撰寫的。《中國戰典》在確定條名時,對曆史上沿用下來並為史學界確認的稱謂,一般繼續沿用。如“牧野之戰”、“鴉片戰爭”、“百團大戰”等等。盡管條名相同,主要史料大致相同,但條目的內容結構、釋文的記述層次和側重點並不雷同。尤其是突出軍事特色,注重在“戰”字上做文章。這種在借鑒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礎上的創造性勞動,使得《中國戰典》條目釋文內容,一般都有了一些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