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劉邦與劉徹建業才能之比較
談及秦末漢初的建功立業,乃是一個大題目,能做一篇大文章,既非本文的初衷,也是寥寥數言難以說清的,容我暫且不談。這裏,需要補白的是,作為兩位西漢初創時期的軍政最高統帥,其雄才大略、建功立業的著眼點和出發點究竟誰個更高深遠大一些?恐怕還需討論一番。筆者認為:劉邦和劉徹都是西漢王朝的最高統治者,施展其建功立業的遠大抱負,不一定非得通過戰爭這一條途徑。劉邦作為西漢王朝的締造者,深知戰爭的兩重性,看到自滅秦戰爭至楚漢戰爭給社會帶來的深重災難,生產受到嚴重破壞,人民遭受殺戮和掠奪,背井離鄉,苦不堪言,社會經濟凋敝淒涼。於是,他把富國強民作為一個基本國策,迅速采取了安定措施:遷都長安,穩定民心,促使人心思治;招撫流亡人口,幫助百姓返回家園恢複生產;精簡兵員,充實農業生產力量;賜予軍吏卒爵位,從政治上、經濟上安撫作戰人員;吸收秦朝的有效製度,製定完善漢朝的新法律。在此基礎上,高祖劉邦從公元前202年起,親自率軍贏得鏟除異姓王的戰爭勝利,鞏固了中央集權。對於境內少數民族的入侵爭戰,劉邦基本上以“和親”為主,封疆招撫。創造一個安定的發展生產、安居樂業的社會環境,為出現“文景盛世”奠定了基礎。
漢武帝劉徹,是西漢王朝時期親自統率軍隊指揮作戰時間最長、經曆戰爭最多的帝王。他在位53年中,就有近40年發生了大小規模的戰爭。他親自決策和部署每次南征北戰的主要作戰活動。因而既成為西漢時期一代宏圖大略、勇於開拓進取的君主,又是中華民族史上戰功赫赫的軍事統帥。劉徹在長期的戰爭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尤其是大規模騎兵機動作戰的經驗,創建了頗有價值的治軍和作戰思想,開辟了我國戰爭史上一個嶄新的時代,即騎戰時代。劉徹積累了許多屬於統帥地位的特殊作戰指導思想,對後世均有重要的影響。可惜,這隻是事物的一麵。另一麵是,劉徹雖取得了南征北伐的巨大成果,但對國力的消耗也達到了驚人的程度。武帝後期,國力枯竭,民窮財盡,眾怨沸騰,農民暴動此起彼伏。這些對邊疆兄弟民族和對外戰爭的副產品,已經為漢武帝劉徹功過作了最好的注釋。毋庸置疑,也是武帝劉徹不願意看到和料所不及的。武帝當政時挖掘的這些窟窿,經曆了昭帝和宣帝兩代撥亂反正“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養傷,才使得庫府殷實,民富康樂,形成了西漢時期的“昭宣中興”局麵。這種料所不及的建業缺憾,發生在武帝劉徹身上,總該算是劉徹建業才能不及其祖宗劉邦之一例吧!
西北大學同窗趙山虎,商州山民之後,嘔心瀝血五載,捧出《漢高祖劉邦》珍果,定於在“開國定鼎帝王傳”叢書中作為其中的一本,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奉獻給讀者。作為第一品嚐人,談談個中滋味,且以為序。
〔曾刊於《西北軍事文學》1996年(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