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劉邦與韓信統帥才能之比較
韓信無疑是一員能征善戰的驍將;其統兵製勝的才能也是高超的。有句名言:“韓信點兵,多多益善”,既是對韓信作戰特長的高度概括,也不妨看做是對這位在楚漢相爭棋局中舉足輕重人物的褒獎。正是看準了這一點,劉邦盡管可以築台拜將,又把韓信封做“三齊王”,但統領漢軍的主帥權位是絲毫不會相讓的。在長達四年半的楚漢戰爭中,楚漢雙方基本上是在主、支兩個戰場作戰;支戰場的作戰,主要經曆了三秦戰役、安邑戰役、井陘戰役、濰上戰役;主戰場的作戰則主要為:彭城戰役、成皋戰役和垓下戰役。在這七大戰役中,劉邦把大本營放在關中地區之外,一直統領漢軍在主戰場與項羽作戰。而韓信統兵與楚軍爭鬥的三秦戰役、安邑戰役、井陘戰役和濰上戰役,確實打得非常漂亮,但畢竟是在支戰場獲勝,是局部勝利。漢高祖二年(前205)八月,韓信以左丞相名義統率漢軍,渡河奇襲安邑,占領魏全境,俘獲魏王豹,解除了漢軍側背的威脅,對漢從戰略上包圍楚軍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戰略態勢。漢高祖三年(前204)十月,韓信又以丞相的名義率軍背水誘敵,奇兵迂回,全殲趙國20萬大軍,對發展壯大劉邦軍起了重大作用。漢高祖四年(前203),韓信以相國大將軍之任,率領漢軍與楚軍龍且部激戰於濰水兩岸,將龍且20萬大軍全殲。此役雖不是主戰場的正麵作戰,但從北麵和東北麵對項羽形成了戰略包圍圈,如芒刺在背,直接威脅著項羽大本營彭城的側背安全。綜觀戰爭全局,韓信將兵的這四次重大戰役,雖在支戰場,但以殲滅楚軍的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逐步形成斷項羽之後路,抄項羽之老巢,置項羽於死地的戰略態勢。巧就巧在,韓信在戰場上所建樹的這諸多奇功偉業,正合劉邦之意,是有意無意都在按劉邦的戰略意圖而鏖兵克敵製勝。眾所周知,劉邦在彭城慘敗之後,盡管漢軍處於相當被動的劣勢地位,但卻定了主戰場正麵堅持、支戰場南北夾擊、東西包抄合圍的戰略決策。據此,劉邦親率漢軍扼守成皋要地,占據敖倉之粟,兵南武關,在宛、葉一帶機動作戰,成功地調動和疲憊了楚軍,以戰略上的持久作戰積蓄力量,轉換優劣態勢。為贏得主戰場戰略反攻時機到來,劉邦在北方以韓信軍破魏之後,命其領兵向北攻取燕趙,向東進擊三齊,再挺進楚軍的側背,斷絕楚軍的供應渠道;在南方以隨何遊說九江王美布叛楚歸漢,使項羽軍的大後方失去依托,且牽製了項羽的大量兵力;與此同時,又以彭越之軍數度偷襲楚軍腹心地區,迫使項羽不得不兩度回軍解救後方之危機。當劉邦決心在垓下作最後戰略決戰時,其統帥才能也得以空前地發揮。劉邦撕毀鴻溝協議,乘楚軍撤軍途中麻痹鬆懈和補給奇缺的機會,命淮南王英布攻擊壽春,劉邦親率主力追擊楚軍,並令韓信的齊軍、彭越的梁軍急速與漢軍的主力會合,以總兵力50萬之眾,南北共進,三路齊發,造成一個四圍包抄,陷項羽於死地的強大態勢。當這個戰局已經確定之時,各路大軍會合之後,劉邦任命韓信為最高統帥,負責全戰場的指揮,自己卻在從容不迫地謀劃後事。垓下會戰全殲項羽後,劉邦急忙馳入韓信軍營,奪去韓信的兵權,並將韓信由齊王改任為楚王,讓其統轄淮北地區,建都於下邳,確確實實地補了西楚霸王項羽的空缺。這一曠古絕後的戰場奇聞,在司馬遷的筆下,栩栩如生,韓信大將軍,你的本領再高,頭頂有如此英明的最高統帥,又奈之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