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冊四川文藝出版社1993年8月版的《閱微擇譚》散文箋注集置放床頭,攫取了筆者近期眠前飯後的時間和興致。我被兩位筆記高手的妙文撩撥得思緒不寧,不時地總想翻幾頁以品其味。這裏,既不存在初讀(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時的獵奇心理,因為我在十年前已領略過天津、上海等出版社選本的風光;同時,也絕不是僅僅由於聞宇贈我新作,出自對學友文字的偏愛而“追星”。讀著,我從這兩位相距兩個世紀散文大家的筆記聯袂問世中,似乎看到新時期散文繁榮的曙光。又從前陣子諸多作家名流躍躍“下海”的吆喝聲中,聽到了西北軍事文學園地筆耕者堅實的腳步聲。這是一次推陳出新的大膽嚐試!其成功之處,竊以為有三:
審視的角度——高而求新
《閱微草堂筆記》,是清代散文巨匠紀昀的筆記名作,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涉及明朝末年及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四個朝代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民俗等方方麵麵,為研究中國曆史和中國文學史所必讀之書。嘉慶五年,這部39萬言的巨著,經紀昀的門生北平人盛時彥合五種為一集,以二十四卷本刊行後,得以廣泛流傳。在當時,有人便認為,它是可以與《紅樓夢》、《聊齋誌異》媲美的優秀文學作品。但是,為什麼自民國以來,漸遭冷遇;解放後很長期未見出版,變得鮮為人知?除了政治的曆史的原因之外,我覺得站在什麼角度審視整個《閱微》及其每則筆記,則是事關審美角度能否為多數讀者所接受並廣為流傳的熱門話題。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被重新確立之後,天津、上海等幾家出版社迅速推出《閱微》影印全、排印本及選本,使明珠得以放光;而《白話閱微草堂筆記》之類校譯本的獻給讀者,也足見施亮如先生用心良苦,編譯艱辛。軍旅散文高手楊聞宇運用多年潛心鑽研《閱微》的心得,按照《官府內幕》、《偽世百態》、《恩怨情戀》、《婢妾奴仆》、《畸人鬼魅》、《物理探微》、《紀遊誌怪》、《文壇拾零》八個專輯,淘取原作裏的精華,縷分成類;並用點睛之筆貫通傳神,自成體係。使讀者在領略原著那多姿世界的故事鑒賞當中,又受到箋注者和風細雨的藝術沐浴與熏陶,真可謂:寓教於樂,匠心別具。在此,我並無意說明聞宇同誌八個專輯的重新編排組合,就能盡善盡美地涵蓋《閱微》的全部內容。但他的審視角度,高就高在按大眾讀者的心態需求去選擇,而不是隻照顧少數專家學者的特有情趣;新就新在站在巨人的肩頭繼往開來,推陳以出新,而不是完全拋開文明古國千百年的文化積澱,去開拓什麼“新領域”。
評注的力度——強而求深
如果說,選擇的視角是否高雅、是否新穎,決定著《閱微擇譚》全冊的基本框架是否上乘,是否為讀者所歡迎,那麼,八個專輯的評譚(通“談”)能否強勁有把握,能否深刻占理,則直接有賴於箋注者學識的功底和論述的實力。楊聞宇以其惜字如金的認真勁頭,寫下一則耐人尋味的編後記。在短短的180多字(含標點)的美文中,專門用一段70多言,陳述魯迅先生、孫犁先生對《閱微》及作者紀昀的精當評語,並推崇先生之言,字字千鈞,重不可移。已經道出師承文聖的由衷真情,是與時下拉旗唬人的施術絕對無緣的。師承文聖而不自詡。貴在把握原作得其精髓、守其要義;妙在擇章評點技之有握、曉人以理。不妨,我們可以第一輯《官府內幕》為例,聽一聽聞宇其固有的古城西京腔,與出生於河北獻縣的清廷翰林院大學士紀翁,是如何侃侃談來的:
第一輯共75大段文字。除第一段為紀昀50餘年官場浸泡的濃縮介紹和必須交代外,其餘言語,基本形式是:摘一節,評一段。評述文字約略,摘引語言寬綽。惟其寬綽,讀者對原著的故事情節,才有一個完整的概念,容易引人入勝;對紀昀的弦外之音,才有一個咀嚼回味的餘地,便於求其友聲。評述的簡約和略要,並不是箋注者胸中有意,筆底無墨,而是點破即止,恰到好處。這種對原著忠實寬厚,對讀者負責的態度,多實事求是之意,無嘩眾取寵之心,足以使人折服又信服。
在《官府內幕》一輯的第三則故事中,紀昀是這樣寫的:
舊仆莊壽言:昔事某官。見一官侵晨至,又一官續至,皆契交也,其狀若密遞消息者。俄皆去,主人亦命駕遞出。至黃昏乃歸,車殆馬煩,不勝困憊。俄前二官又至,燈下或附耳,或點頭,或搖手,或蹙眉,或拊掌,不知所議何事。下二鼓,我遙聞北窗外吃吃有笑聲,室中弗聞也。方疑惑間,忽又聞長歎一聲曰:“何必如此!”始賓主皆驚,開窗急視,新雨後泥平如掌,絕無人蹤。其疑為我囈語。我時因戒勿竊聽,避立南榮外花架下,實未嚐睡,亦未嚐言,究不知其何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