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糧貢獻給人民(3 / 3)

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的興旺發達,更要求廣大文藝工作者“自覺地在人民的生活中汲取題材、主題、情節、語言、詩情和畫意,用人民創造曆史的奮發精神來哺育自己”。如果說,明確指出文藝工作者對人民的依存關係,對培養更多的名副其實的人類靈魂工程師有著直接的推動作用。那麼,著重強調文藝事業對人民的依存關係,則必將對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的興旺發達產生不可估量的巨大影響。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毛澤東同誌早在延安時期就指出“革命的文藝,則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頭腦中反映的產物”。人民生活是文學藝術原料的礦藏,是文學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惟一源泉,是最生動、最豐富、最基本的“原材料”。離開了人民的生活,文藝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鄧小平同誌為了進一步闡明文藝對人民的依存關係,強調指出“一切進步文藝工作者的藝術生命,就在於他們同人民之間的血肉聯係。忘記、忽略或者割斷這種聯係,藝術生命就會枯竭”。這是從精神食糧生產的本身特點和規律中,得出的一個科學的結論,是對那些自覺不自覺地“忘記、忽略或者割斷”“血肉聯係”的文藝工作者的嚴肅批評和誠懇規勸,是對我國新老文藝工作者的最大關懷和愛護。

由於文藝作品反映的生活要比人民的實際生活更典型、更強烈、更理想、更帶有普遍性,所以,它就要求文藝工作者長期地、無條件地、全身心地到群眾中去,到火熱的鬥爭中去,到惟一的最廣大最豐富的源泉中去,去觀察、體驗、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階級、一切群眾的生活形式和鬥爭形式,然後才有可能去進入創作過程。即便是進入創作過程以後,盡管這是一種有強烈個性色彩的特殊精神勞動,但任何作品問世所經曆的創作準備、藝術構思、實際寫作(或表演、操作)、修改潤色等階段,同樣也離不開人民生活。鄧小平同誌把毛澤東同誌《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的文藝原料來自人民生活的光輝思想進一步深化、具體化,強調指出文藝的題材、主題、情節、語言、詩情和畫意等,諸如此類比實際生活更集中、更典型、更帶有普遍性的東西,也來自人民,來自火熱的鬥爭生活,號召廣大文藝工作者用人民創造曆史的奮發精神來哺育自己,並且科學地斷言:這便是為我們社會主義文藝興旺發達的根本道路。反複體會這些論述的深刻含義,每個稍有革命事業心和工作責任感的文藝工作者,都應當堅持為人民服務的方向,抱著對人民負責、對社會負責的態度,在藝術上精益求精,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糧貢獻給人民!都應當為杜絕文藝界資產階級自由化傾向,清除“精神汙染”而自覺戰鬥!

〔曾載《戰鬥文藝》198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