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糧貢獻給人民——學習《鄧小平文選》中關於文藝工作論述的一點體會
“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糧貢獻給人民。”鄧小平同誌這一號召,指明了文藝工作者肩負的重任和提高作品質量所必須遵循的方針原則,揭示出新時期社會主義文藝發展的規律和方向,內容相當豐富,立場觀點十分鮮明,政策界限嚴格而具體,是加深理解新時期社會主義文藝基本任務和基本政策的一把金鑰匙。
革命文藝是革命事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不同的曆史時期對文藝的作用有不同的表述。在抗日烽火熊熊燃燒的戰爭歲月裏,毛澤東同誌科學而生動地稱文藝為“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的有力武器”,並用“齒輪和螺絲釘”,形象而恰當地昭示出文藝工作在整個一部革命戰爭機器中應有的地位和作用;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文藝應當發揮什麼樣的作用呢?鄧小平同誌緊緊抓住文藝在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方麵所具有的其他部門起不到的特殊作用,高屋建瓴地指出:文藝應該“為建設高度發展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作出積極的貢獻”,同時,他又把文藝作品形象地比喻為“精神食糧”,要求“對人民負責的文藝工作者,要始終不渝地麵向廣大群眾,在藝術上精益求精。力戒粗製濫造,認真嚴肅地考慮自己作品的社會效果,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糧貢獻給人民”。
對於文藝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特殊性,通常隻是作為文藝本身的特點去認識它的;而對於文藝是通過藝術形象感染人、教育人,它對人的思想、感情、理想、道德、情操起著潛移默化的巨大作用,往往估量不透、理解不深。鄧小平同誌在全國第四次文代會上,明確地強調文藝在精神文明建設中負有其他部門所不能代替的重要責任,把文藝工作擺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前所未有的範圍來看待,是有極其深遠意義和現實針對性的。
從文藝理論的角度來認識,公開地把文藝作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武器,作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這是對毛澤東文藝思想的一個新發展。眾所周知,毛澤東同誌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文藝理論和中國實踐相結合,完整地提出了無產階級革命文藝的路線和綱領。在毛澤東文藝思想指引下,“文化大革命”前的17年,我國的文藝路線基本上是正確的,文藝工作的成績是顯著的,所謂“黑線專政”,完全是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誣蔑革命文藝、禁錮優秀作品、殘害文藝工作者的信口雌黃,是妄圖篡改毛澤東文藝思想而打出的一麵黑旗。“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幫”一夥迫害廣大文藝工作者,踐踏“百花齊放”方針,實行法西斯專政,就是以割裂和歪曲毛澤東無產階級革命文藝路線為其主要手段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中央進行了包括文藝路線在內的全麵撥亂反正,恢複了毛澤東文藝思想的本來麵目。1979年10月,鄧小平同誌從分析我國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總形勢入手,提出全黨全國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這一偉大的戰略方針。這樣,也就把文藝的發展很自然地融會到四個現代化建設的巨大洪流之中,與全黨全國的中心工作緊密聯係在一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主要包括文化建設和思想建設兩個方麵。在文化建設方麵,社會主義製度的本身就要求教育、科學、文學藝術、衛生、體育等事業有更普遍地迅速地發展,人民群眾的知識水平不斷提高。同樣,在思想建設方麵,也要使社會成員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勞動者。於是,從這個大局的需要出發,提出文藝應當“為建設高度發展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作出積極貢獻”,“不論是對滿足人民精神生活多方麵的需要,對於培養社會主義新人,對於提高整個社會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文藝工作都負有其他部門所不能代替的重要責任”。上述這些文藝新見解的提出,為毛澤東文藝思想寶庫增添了新的理論武器,同時,也把黨和時代的神聖重托交付給了廣大文藝工作者。
從社會主義文藝本身發展需要來看,隻有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作出積極的貢獻,文藝才有十分廣闊的發展天地。由於我們的文藝是屬於人民的,所以,文藝創作的主要對象,必須充分表現我們人民的優秀品質,讚美人民在革命和建設中,在同各種敵人和各種困難的鬥爭中所取得的偉大勝利;由於我們文藝描寫的重點應著眼於塑造四個現代化建設的創造者,所以努力表現時代新人那種有革命理想和科學態度、有高尚情操和創造能力、有廣闊眼界和求實精神的嶄新麵貌,就成為新時期優秀文藝作品的基本命題;由於我們的文藝需要再現生活,反映人的社會本質,所以,它必須集中表現時代前進要求的曆史發展的趨勢,並努力用社會主義思想教育人民,給他們以積極進取奮發圖強的精神;由於我國是一個曆史悠久,人口眾多的文明古國,所以,更需要有多樣生活習俗的熏陶,文化傳統的教養,藝術愛好的滿足和各種娛樂及其享受。從這個意義上講,在建設兩個文明的崇高事業中,社會主義文藝,有表現不完的主題,挖掘不盡的題材,謳歌不絕的英雄,路子必將越走越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