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電視傳媒對傳承少數民族文化的積極作用
文化縱橫談
作者:張麗萍
一、傳承蒙古族文化的必要性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五十六個民族在漫漫的曆史長河中,用他們的勤勞和智慧創造了獨特而又燦爛的民族文化。自然,每個民族所代表的民族文化都各具特色,異彩紛呈,都為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的壯大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眾多的少數民族文化中,蒙古族文化又如寶石一般,耀眼而奪目。蒙古族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多少個世紀以來,一直生活在漠北大草原。她的活動區域東至大興安嶺,西達阿爾泰山,北與貝加爾湖毗連,南與萬裏長城相接。她從山穀走向草原,由叢林狩獵民成為草原遊牧民,經曆了一個相當長的曆史過程。在這漫長的歲月裏伴隨著地域、氣候、植被、生產的特點,逐漸形成了有別與農耕文化的獨具特色的草原遊牧文化,成為人類最輝煌的文化類型而令人矚目。也正是因此,我們現代人應該懂得保護和傳承優秀的蒙古族文化。
《民語新詞》中說到:“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人民的精神家園,也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了解一個民族,必須先了解她的文化;尊重一個民族,必須尊重她的文化,發展她的文化。”所以,我們要想發展傳承蒙古族文化,首先就要了解蒙古族多姿多彩的草原文化。
蒙古族有其他民族絕無僅有的蒙古包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歌舞文化……。但是,現在蒙古族這些豐富多彩的草原文化卻很少被人熟知。一提到蒙古地區,人們隻想到“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的場麵;一提到蒙古人,人們就會聯想到粗獷、“隻識彎弓射大雕”的印象,而忽視了他們的優秀傳統文化與發明、創造以及對社會的貢獻。不僅如此,現在會唱蒙古族歌曲,會跳蒙古舞的人少了,傳統的體育活動逐漸從蒙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退出,變成了隻有在重大節日中才得以一見的活動,隨著時間的推移,蒙古族的傳統文體娛樂活動的功能開始退化,更為嚴重的是青少年中對蒙古族傳統文化了解的人越來越少,很多傳統的技藝都麵臨著後繼無人的局麵。這樣的發展境況會不由得讓我們為蒙古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而擔心。
蒙古族文化發展的現狀又一次告訴我們: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保護和傳承蒙古族文化勢在必行。那麼究竟該如何保護和傳承呢?又是什麼能為蒙古族文化的傳承保駕護航呢?我認為應當充分利用電視,這一極具影響力的大眾傳媒,讓電視傳媒為保護和傳承蒙古族文化服務,從而促進蒙古族文化積極健康發展。
二、電視傳媒為傳承蒙古族文化保駕護航
黨和國家曆來高度重視和關心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發展,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明確指出要“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開展少數民族特色文化保護工作,加強少數民族語言文字黨報、黨刊、廣播影視節目、出版物等譯製類播出出版”。從《決定》中的這一句話也可清晰看出電視這一媒介是保護和傳承蒙古族文化的重要方法之一。我們應該利用其有效性保護和傳承蒙古族文化。
(一)從傳播媒介說電視
電視與報刊、廣播相比,能更生動形象地再現蒙古族古老的文明與文化。報紙和雜誌是一種紙質媒介,讀者必須通過對印刷符號的文字解碼才能獲得信息。如果不識字的人即使麵對再好的報紙,也如同看天書一般;即便是有文化的讀者也需要將紙質媒介中的文字進行轉化,並借助文字想象出相應的畫麵。再說說廣播,它是單純地以聲音為媒介傳遞信息,不免使人產生“眼見為實,耳聽為虛”的感覺。而電視媒介恰恰集報紙、廣播這兩種媒介的優勢於一身,並且改善了報紙的那種靜止狀態,成為像現實生活一樣逼真傳神的畫麵。
如果你翻閱相關資料查詢“什麼是電視媒介”,你就可以清晰地知道“電視是集合視聽覺手段於一體,通過影像、畫麵、聲音、字幕以及特技等多方麵的傳遞信息,給受眾以強烈的現場感”。電視媒介的種種優勢告訴我們充分利用電視這一媒介,將會促進保護、傳承蒙古族文化工作的順利進行。
內蒙古衛視就恰當有效地利用了電視這一媒介,其中品牌欄目《蔚藍的故鄉》就是最好的例子。《蔚藍的故鄉》是一檔以草原文化為核心,展現北方地區自然風貌及各民族人文風情的文化類欄目。《蔚藍的故鄉》於2004年的5月1日開播,獨創性地推出了以《蔚藍的故鄉》為總標識,下設7個子欄目的大型係列欄目,曆經5年的發展,《蔚藍的故鄉》成為享譽全國的品牌欄目。
其中有一期《蔚藍的故鄉——蒙古族舞蹈之安代舞》為我們淋漓盡致地展現了蒙古族的歌舞文化。風情北方,英雄草原,古老的蒙古民族悠久的曆史,豐富的草原文化,孕育出了燦爛的舞蹈文化,而流傳於科爾沁草原的安代舞是蒙古族舞蹈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內蒙古衛視巧妙地利用電視這一媒介,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麵讓我們走進安代舞,走進蒙古族文化,原來隻是聽說“在廣袤的草原上,有歌的地方,你就一定能聽到長調的聲音;有舞的地方,你一定能看到翩翩起舞跳安代的姑娘”。這一次,我通過電視酣暢淋漓地領略了蒙古族舞蹈魅力,不僅了解了有關安代舞的美麗傳說和曆史淵源,更讓我對蒙古族舞蹈文化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