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湖街道中老年文化體育活動調研報告
群文研究
作者:張皓 宋頌
在一個社會,政治是骨骼,經濟是血肉,文化是靈魂。“骨骼”和“血肉”若想康健,都需要作為文化的“靈魂”加以指引。而群眾性的文體活動與群眾聯係最為密切,是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內在要求,其形成的文化,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的發展,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在社會的功能方麵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以往的調查顯示,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參加的人群以中老年人為主,為了了解近年來社區文化體育活動的開展情況和需求,我們對東湖社區中老年人文化體育活動進行了調查,以指導今後的社區人文體育工作。
一、研究方法
調查近年來東湖街道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的組織情況和40歲以上的中老年群體對文化體育活動的需求。采取主觀抽樣的方法,每個社區選取參與文體活動的居民8-9人,不參與文體活動的居民1-2人。通過這種方式,更全麵地了解居民參與文體活動的基本情況和實際需求。組織5次座談會,每次座談會7-10人,通過這種方式傾聽群眾心聲,向群眾學習、請教,同時調查社區群眾性文體活動的基本隊伍及活動的狀況。
二、結果
1、受訪者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共收集問卷73份,其中有效問卷72份,有效率為98.63%,其中男性占27.78%(20人),女性占72.22%(52人)。在年齡分布上,40歲至50歲的居民有10人,占13.89%,50歲以上有62人,占86.11%。女性多與男性的原因是女性參與社區文化體育活動比男性更多。
本次調查具有受訪者學曆較高的特點,這與東湖街道地處望京高新技術產業區的特別吻合。雖然本次調查群體年齡偏大,但除13位受訪者(占18.05%)外,均具有高中以上學曆,其中23人(占31.94%)具有大學以上學曆。65.28%(47人)的受訪者來自中等收入家庭,占受訪者中的大多數;有32%(32人)的受訪者認為自己來自低收入家庭;來自高收入家庭的僅有2人,占2.78%。調查顯示,中低收入者更願意參與到社區文體活動中。
2、群眾對文體活動的需求
本次調查問卷列出了14類文體活動供居民選擇,希望得出最受居民歡迎的文體活動項目。但最終的調查結果表明,除了田徑類和交通類的體育項目選擇居民相對較少以外,其餘12個項目選擇人次相差不多,可見居民對文化活動的需求是廣泛、多元的。其中女性更喜愛娛樂類活動,男性更喜愛體育和讀書類活動。
3、街道文體隊伍的基本情況
經過調查走訪,2013年東湖街道文體隊伍共有41支,而今年東湖街道增加了26支文體隊伍,現隊伍總量已達到了67支,其中社區文體隊伍62支,街道隊伍5支。這62支隊伍中,既有傳統的國學班、書法班、刮痧班、太極拳隊、手工隊、京劇及戲曲隊等,也有大眾性質的廣場舞隊、合唱隊、晨練隊、攝影隊和乒乓球隊等,還有新潮的儀杖走隊、電腦學習班、英語提高班等。隊伍類型可謂多種多樣,內容涉及方方麵麵,以文藝和體育隊伍為最多。每支隊伍最少4人,最多百人,平均一支隊伍30人左右,最早的隊伍建立已超過5年。
可見,東湖街道的文體隊伍近年來發展比較迅速,群眾的文化的需求也比較高,雖然各隊伍間水平參差不齊,但是所有隊伍的隊員都抱有極高的熱情參與到活動當中。
4、社區文體活動的組織情況
東湖街道上半年共組織各種文化體育的活動43場,除2場主要針對假期學生外,其餘41場的參與者均以中老年人群為主。其中文藝類占34.1%,包括群眾性舞蹈、唱歌、藝術團體活動、聯歡會和周末大舞台等;文化類占36.6%,包括讀書、書法、繪畫、剪紙、電影、攝影、燈謎、社區大講堂等;體育類占22.0%,包括健步走、乒乓球和氣功;其他占7.3%,主要為美食和廚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