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社會建設與社會管理,就是要從根本上改變過去那種見物不見人的傾向。當然,說實話,誰都知道人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但在經濟視野中的人隻是人力資源,是生產要素,或者是產品購買者。這樣的人隻被看作是經濟係統中的(活的)物件,是實現經濟增長的手段(勞動力)或實現產品利潤的工具(消費者)。這種把人降格為物或工具的做法很容易導致輕視人的尊嚴和權利。為了維持勞動力成本低廉的比較優勢,不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希望把最低工資標準盡可能壓低。為了降低生產成本,企業不願投入足夠的成本以確保產品質量或確保不汙染環境,政府也不願對本地的假冒偽劣產品的加工製造或對企業的環境汙染行為進行嚴格執法。為了本地GDP數據的增長,政府更願意把公共財政的很大一部分用於經濟建設或投資,而不是用於社會保障和福利的建設。於是,盡管經濟指標增長了,但勞動者、消費者或公民的正當權利卻常常受到削弱。而權利被傷害者必然會采取這樣那樣的措施來維護自己的權益,當正規製度沒有有效地維護他們的正當權益,他們或者忍氣吞聲,或者在忍無可忍的狀況下采取極端的方式來維權(如被欠薪的農民工用聲稱要跳樓的方式來討薪)。許多社會問題的出現,就是源於我們的製度設計缺乏對個體權利的尊重和保護。
盡管現在從上到下都重視社會建設與社會管理,但並非沒有隱憂。許多人把社會管理當作“維穩”的工具,而忘記了社會管理的根本宗旨。社會管理的根本宗旨是服務,是保障公民的社會權利,是滿足人的社會需求,是把人當作目的而不是當作手段。但現在有這樣一種理解:社會管理就是盡可以按過去的老套路來做事,因為出了亂子有“社會管理”的專人來給兜著。要是這樣來理解的話,那就不可能真正搞好社會管理。
究竟如何來搞好社會管理,並沒有一個現成的答案。西方發達國家有許多成熟的經驗可供借鑒,但我國的一些獨特情況也不能不加以考慮。目前國內學者正在對社會管理進行探索,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觀點。可以說,社會管理對本書作者而言也是一個陌生的領域。因此,本書的作者是抱著學習的態度來編寫此書的。本書的初衷是對國內同行的研究成果進行綜述(當然也包括作者自己的研究心得)。在援引他人觀點時,本書都明確注明出處。
本書一共十講。對這些內容的安排,遵循的是現實問題和應用導向的標準,即選擇國內社會領域的突出問題及其相應的社會管理機製進行專門論述。本書由我擬定提綱,然後分給各講作者去分頭寫作。第一講對社會管理的基本概念進行討論,第二講論述利益訴求與社會矛盾和衝突的化解機製,第三講討論風險預防與社會保障機製,第四講分析社會問題的處理與矯正機製,第五講對弱勢群體的救助與扶助問題進行研究,第六講對災害與社會應急機製進行論述,第七講探討流動人口與社會監控機製,第八講對網絡民意的采集與管理機製進行分析,第九講對社會治安與社區管理機製進行了闡述,第十講則探討了社會自我管理的機製。
最後,衷心感謝南方日報出版社周洪威社長、譚庭浩副社長、劉誌一主任、付惠平編輯對本書寫作的大力支持和鼓勵,感謝他們對本書的出版所付出的大量心血。由於本書作者學識有限,同時也由於寫作時間短,本書一定存在很多不足與錯誤,懇請讀者不吝指教。
2011年6月25日於中山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