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中國能源消費結構中以煤炭消費為主,雖然中國的煤炭資源分布較廣、蘊量豐富,但是對其開采對地表生態和地下水係產生很大的破壞,而煤炭的燃燒所帶來的煙塵、粉塵、CO2等也使空氣質量下降,溫室效應產生,中國既承受國際社會要求減少CO2排放量的很大壓力,為治理環境付出更多的費用,也正在為環境的惡化付出代價。
第二,近年中國石油安全指標測度體係總體安全性有所上升,但是石油進口集中度提高,儲采比不斷下降,價格波動逐年增大;石油進口依存度、戰略石油儲備度、能源可轉換與替代度仍處於不安全狀態。
第三,由於以石油為代表的能源在世界各國分布極不平衡,主要石油生產國便成為世界經濟與政治關注的焦點,這些國家或地區(如中東、中亞、俄羅斯)的地緣政治便成為油氣進口大國製定能源安全戰略必須關注的要點。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各種能源安全理論揭示出能源(石油)安全問題早已不是一個單純的經濟問題,還是一個政治問題。美國國防部“動蕩弧”論的提出,更是反映出能源戰略已經成為西方國家全球戰略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由於中國油氣進口的主要來源地或經過地與此美國“動蕩弧”區域重合,因此在美國的能源安全戰略下,中國的石油進口安全無論從來源地還是從運輸安全來看,都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或不安全性。因此,中國除了通過經480——
濟手段加大對新能源的利用、降低對煤炭的依賴性外,還應該通過技術的途徑減少采煤、用煤過程中對環境的破壞。由於短時間內中國能源消費結構還得依賴煤炭,因此通過技術途徑減少采煤、用煤過程中對環境的破壞是務實的做法。
第四,可再生能源的開發與利用是解決能源問題的根本措施,也是能源發展的方向,及早地掌握新能源技術將有利於提高中國的經濟實力與國際地位。在援助發展中國家的國際行動中,可以幫助當地建立風力發電站和裝置太陽能設備,由此既解決當地的能源問題,又可帶動相關產品的出口。此外,在一些地區,比如非洲可以通過新能源技術的出口來換取傳統能源(石油、天然氣)。
第五,中國經濟的發展主要依賴於高投資、低效率、高耗能,能源消費係數和能源消費彈性係數與發達國家水平差距較大。由於中國當前的工業技術水平和能源消費結構有很大關係,要提高能源的利用水平和效率,不僅需要節約能源消費,降低石油進口量,發展工業節能技術,而且還要改變能源消費結構,改變經濟增長方式,盡量減少國際石油價格波動對國內經濟的不利影響。同時,中國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也應密切關注石油價格衝擊,權衡石油價格所導致的經濟衰退、失業增加與通貨膨脹。
(9)中國是能源生產大國,也是能源消費大國,為保證穩定的能源來源:
第一,除了加大油氣資源勘探、尋找穩定的能源供應地外,更需要投入資金大力研究開發可再生能源,這是穩定油價的最好辦法。
第二,中國煤炭資源豐富,但並未達到取之不盡的地步,應該減少煤炭出口,加大儲備;此外,礦物性能源的開采應該由中央政府企業或國有企業統一經營,企業在當地招募工人,創造就業,同時給予地方政府以一定的財政補償;或者以地方參股的形式經營,但國有股應占主要比重,吸納當地政府或私人資金,如此來防止國有礦產資源因亂開亂采造成的破壞與浪費,遏製礦難的頻頻發生。
第三,堅持石油進口來源多元化戰略與務實外交,堅持國際社會和平共處等五項基本原則,不幹預他國內政,利用國際政治或地緣政治,加強與能源出口國的貿易合作,開拓石油輸出國家的能源市場,重視海外和中國海域的能源勘探開發。
第四,加強中國國防軍事力量的建設,尤其是建立一支強大的、能夠保衛國家領海安全、能夠遠洋護航的海軍艦隊,出擊海盜猖獗地區(如南沙群島與馬六甲海峽、亞丁灣),保護石油運送安全,這不僅是實現經濟安全、能源安全的保障,而且還可以通過遠洋護航行動增強海軍的實戰能力。
第五,研究與借鑒他國能源政策及做法。比如,印度對周邊國家石油銷售市場的拓展、對石油公司的收購戰略等,對中國海外石油尋找、石油來源多元化戰略產生很大影響;美國石油戰略儲備中的進口原油戰略儲備與石油產地的儲備,以及規定對他國沒有增加碳排放成本的進口產品征收“碳關稅”的《清潔能源和安全法案》;歐盟成員國能源政策一體化、新能源開發與環保技術的結合以及技術標準的製定;日本節能技術的重視和新能源技術的研製開發,“以綠色能源換取石油”的能源戰略等。這些能源政策措施中對中國經濟產生一定的影響的需要進行研究,而好的做法可以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