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加強與中東地區重要產油國的合作。目前中國與中東石油合作主要體現在貿易方麵,如果僅僅以石油貿易的方式進口原油,不僅成本高,而且風險係數也大。為此,中國必須進入中東進行油氣資424——
源勘探開發,以掌握一定的資源基礎。綜合考慮油氣資源儲量的豐歉、與美國等西方石油公司戰略區域關係、資源國的政治經濟形勢及其與中國已有的合作基礎等情況,中國在中東地區油氣投資的重點國家應該是蘇丹、沙特阿拉伯、伊朗和阿曼等國。
第三,消除“亞洲升水”。“亞洲升水”是一個多年來被亞洲主要石油進口國學者所關注的問題。日本和韓國的學者研究發現,中東向亞洲地區出口原油的價格長期高於向歐洲和美國出口同類原油的價格,並把這種價格差異稱為“亞洲升水”,1991~2003年其升幅為平均每桶1.02美元。造成這種現象的重要原因在於中東石油輸出國把迪拜原油價格作為向亞洲市場出口原油價格的基準參考。“亞洲升水”是長期遺留下來的問題,也是一個技術性較強的問題。由於它使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石油進口國付出了更高的石油進口成本,因此對亞洲石油進口國的經濟發展和市場競爭力產生不利影響。為此,在中國從中東進口石油日益增加的情況下,消除“亞洲升水”應成為能源安全合作的一項內容,雙方應在認真研究的基礎上,通過談判解決這一問題。
第四,擴大投資合作。開展石油領域的相互投資是維護石油進口安全和石油出口安全的互利手段。作為石油進口國,中國需要大量投資,以建立戰略石油儲備、改造和建設煉油廠,以及建設石油運輸銷售設施。吸引主要石油輸出國投資無疑也是回流石油美元,在資本項目層麵實現國際收支平衡的重要方式。而中東主要石油輸出國在當前國際石油市場激烈競爭的情況下,需要通過加強對包括中國在內的主要石油市場的石油工業下遊產業進行投資,以確保這些市場對其原油供應的需求,進而保障其未來市場份額的安全。這種戰略被中東石油輸出國稱為“國際一體化”戰略。與此同時,中東石油輸出國也需要外國投資,特別是為防止原油生產能力下降,提高生產能力,歡迎外資在石油工業上遊領域進行投資,以滿足未來市場需求和市場份額競爭的需要。根據海灣合作委員會的專家估計,假設歐佩克在2020年把原油產量提高到6000萬桶/天,即實現目前生產能力的翻番,所需資金投入將多達4000億美元。中國石油企業為實現發展和保障中國的石油進口安全,目前正在積極地實行“走出去”戰略,擴大海外投資和建立海外石油生產供應基地,因此對中東地區的投資政策持積極態度。為此,在石油領域進行相互投資和聯合投資符合中國與中東石油輸出國雙方戰略利益,能夠實現互利多贏,投資合作應當得到雙方重點推動。
第五,積極參與中東和平進程和其他地區事務。如果說,過去中國在中東地區沒有直接的重大利益,無須較多地參與中東事務的話,那麼,現在中國因石油安全問題與中東局勢緊密相連。因此,積極參與或介入中東事務,同國際社會共同努力實現該地區的安全、和平和穩定目標,理應成為中國中東政策的重要內容。應該承認,美國是中東和平進程的主導性力量。回顧過去十多年的中東和平進程,美國政策及其影響始終是中東和平談判的一個“常量”。不過,必須看到的是,由於美國在伊拉克的軍事行動及其反恐問題上的擴大化,導致美國在阿拉伯世界總體形象下降,與伊斯蘭世界的衝突關係似有惡化。特別是在地區安全、石油安全等方麵,缺少地區盟友的支持和大國協調,單靠美國或再加上英國,中東的安全、和平和穩定依然難以獲得重大突破。美國有關研究機構的報告曾斷言:“在美國—伊朗關係中,中國的地位在未來可能起到建設性作用。”中國作為一個正在和平發展的大國,長期以來在道義上支持阿拉伯國家不少事業,獲得了阿拉伯國家的信賴。因此,切實地參與到中東地區事務中去,必將有助於地區局勢的緩和。更何況,從石油集體安全和國家安全的相對性來看,如果中東局勢持續動蕩下去,勢必導致石油供應發生中斷或價格暴漲,結果必將危及高度依賴中東石油的中美兩國的經濟發展;反之,如果中國參與到國際社會對中東事務的處理和調解中去,促使地區局勢改善,那麼,中國也會獲得相對安全的石油供應。
應該看到,相對於中國對中東石油的依賴程度而言,中國目前在中東政策方麵尚缺乏一套涵蓋政治、經濟、外交和文化等措施的整體戰略。不過,令人欣慰的是,近年中國已經開始嚐試從製度化、機製化方麵參與中東事務,擴大在該地區的作用和影響。政府多次派出中東特使到中東地區與有關國家交換中國在該地區的立場和態度,並對426——
中東和平進程等重大問題提出自己的建議和方案,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三)促進與中亞的能源合作
中國與中亞國家能源方麵的合作正在進行,在深化雙邊能源合作方麵需注意以下策略:
第一,發揮上海合作組織的作用,維護中亞地區的和平與穩定。雖然能源消費國積極尋求能源供應保障,但國際石油公司能否從石油與天然氣生產和貿易中獲取巨大利潤,依然取決於能源生產國政治與經濟的穩定性。中亞和裏海地區能源生產國遭遇著與中東同樣的困難:國內的不穩定因素及大國的爭奪。假如國內問題沒有解決或者更為嚴重的話,豐富的資源不僅不會推動該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反而會使它成為各種衝突的焦點。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以解決邊界問題為契機,中亞五國和俄羅斯、中國共同發起創建上海合作組織,如今已經從單純解決邊界問題,發展為以反恐和經貿合作為核心的區域性組織,成為中亞和平、發展和穩定的重要力量。
第二,注意與中亞五國平衡發展外交。中亞五個國家的經濟與政治發展日益不平衡,比如哈薩克斯坦在最近幾年中經濟增長率達到10%,而烏茲別克斯坦卻逐漸變得貧窮。烏哈之間的矛盾在中亞地區形成了一種趨勢,五國之間政治矛盾重重,這給中亞地區增加了不穩定因素。2004年年初,土庫曼斯坦驅逐烏茲別克斯坦駐土大使,聲稱其與2002年11月25日的一起謀殺土庫曼斯坦總統尼亞佐夫的預謀案有關。2003年年初,一些吉爾吉斯族和塔吉克族居民示威,要求獲得在費爾幹納河穀旅行的權利。該年,烏茲別克斯坦關閉了與哈薩克斯坦2203公裏的邊界來防止哈薩克斯坦有毒食物的進入。中亞五國關係變冷的主要原因是這些國家的權力過於集中於總統手中,由於外交關係與總統們的性格緊密結合在一起,因此總統之間的矛盾無疑延伸到國與國的關係上。此外,經濟利益相爭也在逐漸割裂這些國家之間的紐帶。前些年中亞各國之間的區域合作議題開始實施,現在這些合作淡出議題中心。中亞國家之間的不團結,給中國—中亞的能源合作帶來潛在的破壞力。為此,中國在開拓中亞油氣中,應該注重平衡外交,避免招致不必要的嫉妒與仇恨。
第三,警惕“民族主義”對中國在中亞地區能源利益的威脅。中國已與一些國家簽訂了能源合作協議,但結果如何既取決於簽約方資信程度,能否遵守協議、能否保護外國企業財產,也取決於“國際秩序”對這些國家有無約束力。複雜的民族宗教狀況是中亞及其鄰近地區不穩定的根源之一。任何“沒收”外國公司或外國公民在當地產權的民族主義運動,都會使中方財產受到損失或威脅。為此,中國應將能源戰略與外交政策結合起來,通過外交途徑創造一個良好的能源合作或投資環境。
第四,加強與中亞產油國多層次的合作。單純的油氣供求關係,或者貿易上的高度互補性,都不足以保證中亞的產油國在任何情況下都會把油氣賣給中國。隻有在油氣勘探、生產、提煉以及相關的油氣化等領域的全麵合作,才能促使中亞油氣供應的安全維持在較高的水平上。為此,中國企業應“走出去”積極參與中亞油田的勘探開發。1997年中國在哈薩克斯坦境內開發油田大型招標項目中擊敗美國石油公司一舉奪標,說明隻要合作中本著戰略性商業上的可行性原則,就有可能戰勝強大的競爭對手。在參與中亞油氣勘探開發的同時,中國也應加強與中亞之間的投資合作。鑒於中亞各國受資金和技術限製以及油氣深加工能力薄弱的現狀,可采取中國出資金、技術和設施,中亞出油氣的方式在中國國內和中亞地區分別合資合營建立起若幹個煉油廠。同時,中國也應積極鼓勵中亞的石油公司和銀行到中國投資,主要從事油氣領域的基礎設施和加工領域的投資。此外,中國還應加強與中亞在油氣管道建設方麵的合作。國家也應在政策上給予“走出去”的企業以特殊扶持。
(四)加強海峽兩岸能源合作
加強海峽兩岸的合作有利於增強中國在南海與東海能源開發中的實力。在中國大陸與周邊國家發生東海、南海油氣開發及主權爭執時,中國台灣也加入這一地區的主權紛爭中。馬英九上台前,盡管台灣一直以“中華民國”的名義宣稱擁有釣魚島及東海廣泛海域的主權,但在李登輝和陳水扁執政時期,台灣地方當局采取親日台獨態428——
度,對東海、南海的主權紛爭采取回避政策,李登輝甚至還說出“釣魚台就是日本的”等媚日之話。馬英九上台後,隨著兩岸關係緩解以及能源危機的突現,2008年10月馬英九主持召開“國安會議”,要求台灣經濟部成立南海小組和東海小組,加強台灣在相關海域的經濟主權的維護。會上要求台灣的中油公司應盡快在太平島和釣魚島附近進行油氣勘探,在台灣有駐軍的南沙群島太平島附近,中油公司將徑自展開油氣勘探,包括水文資料搜集、海上物理探測。此外,台灣也加緊與大陸商討有關能源開發之合作事宜。
2008年4月中旬,台灣中油公司董事長率團訪問大陸,與大陸的中海油以及其他石油公司舉行商談。6月,台灣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訪問北京,會談公報簡短而謹慎地提及油氣合作計劃。不過,雙方合作也將觸及到以下一些問題:
(1)台灣政治地位的問題。長期以來,由於台灣堅持其當局的合法地位,不承認中國大陸是包括台灣在內的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因此台海的管轄權處於爭執的狀況。不過,基於務實目的,雙方活動通常限於兩岸互相尊重的海峽中線靠己一方。現在雙方海上油氣合作計劃將突破這一局限,合作探采的油氣必然會跨過這條中間線。關於這點雙方可擱置爭議,作為兩岸公司之間的合作進行開發。
(2)美國與台灣石油合作事宜。台灣曾經為了探采台海油氣,將美國拉入到爭端中,20世紀70年代初台灣的中油與若幹美國石油公司簽署合約,授權這些公司探采台海油氣資源,因為美國政府擔心會招致中國大陸的激烈反應,美國國務院每年都要求相關美國公司援引合約中的“不可抗力條款”,打算等到兩岸關係得以改善、確保不會有麻煩時再執行合約。一旦海峽兩岸進行合作後,美國公司的合約是否執行,屆時中國政府將如何對待?如果美國公司作為台方合約部分履行合同,問題就會變得很複雜。較好的做法:一是大陸的中石油公司將美國石油公司與台灣合約中的權利獲得,兩岸公司合作探采;二是大陸公司、台灣公司與美國公司共同簽署合約,合作開發;三是由大陸公司邀請美方公司介入,與兩岸公司合作探采。
(3)雙方合作的範圍。目前大陸的中海油和台灣的中油公司推動合作的還隻是台潮和南日島計劃,雖然雙方公司已針對遠至厄瓜多爾和澳大利亞的地點做過探油調查,但台灣也希望研究其他海域探油機會,參與東海油氣田的開發。台灣一直以“中華民國”的名義宣稱擁有釣魚島及東海廣泛海域的主權,這點與中國大陸主張這一地區曆史上屬於中國不發生衝突。台灣學者認為,大陸若接受台灣參加到東海油氣田的開發中,不僅可以分攤投資風險,還可合作對抗日本對該海域主權的要求,並成為兩岸逐步邁向政治和經濟整合的另一象征。
中日東海油氣合作開發之事宜正在進行,台灣的介入,肯定會使日本感到壓力加大,這對中方有好處,但同時也要看到台灣現有海域掌控空間的擴大,也將給未來增加不確定變數。
三、能源戰略儲備
當前,幾乎所有的國家都把石油安全置於能源戰略的核心位置,在一定意義上“能源儲備”幾乎被認作是“石油儲備”問題。中國一直以來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國家戰略石油儲備,所謂的儲備實際上是指包括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三大公司在內的生產性存貨,2005年這種商業儲備僅僅為21.6天,這與國際公認的安全儲備天數相距甚遠。麵對中國4/5的進口原油通過馬六甲海峽海上運輸的危險局麵和陸上輸油管線的命運多舛,采取經濟措施建立國家能源儲備就顯得格外重要。值得高興的是,目前國家戰略石油儲備問題已經受到國家的重視。
(一)中國的石油戰略儲備
“十五規劃”時,中國石油工業製定了“立足國內、開拓國際、加強勘探、合理開發、厲行節約、建立儲備”的方針,首次提出逐步建立和完善國家戰略石油儲備體係,以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保障國家石油供應的安全性。所謂石油儲備,分為戰略石油儲備和商業石油儲備。戰略石油儲備不承擔平抑油價的作用,國家隻有在石油供應中斷等緊急時刻才會動用這一儲備,在石油價格動蕩的時候,相關企業也要在正常的周轉庫存外建立和增加相應的商業儲備,作為對國家戰略性石油儲備的重要補充。戰略石油儲備具有商業儲備無法取代的特殊作用,當國際石油供應突然發生中斷或國際油價暴漲,危及國家安全與社會經濟正常運轉時,戰略石油儲備的動用往往具有抗拒風險、保障安全、平衡供需、抑製油價的功能。在平時,戰略石油儲備對穩定國際油價、影響石油輸出國的政策及調整市場心態,亦具有不可忽視的靜態威懾作用。
戰略石油儲備是一個國家應對政治和軍事危機的最重要工具,被視為是減輕能源安全脆弱性的關鍵武器。作為一種防禦性的威懾力量,戰略石油儲備的作用絲毫不次於核武器。根據國際能源署的要求,其成員國必須擁有至少90天的純進口量的戰略石油儲備,這是加入該組織最關鍵的條件。在全世界石油進口大國中,中國是唯一沒有任何戰略石油儲備的國家。因此,中國的戰略石油儲備的目標就是按照國際能源署對其26個成員國的要求,使戰略石油儲備達到90天的石油淨進口量。
關於建立戰略石油儲備,國內一直存在著不同意見:一種意見認為,從經濟角度考慮,中國的石油戰略儲備應當承擔雙重使命:在戰爭或突發災難時用以維係經濟的常規運行,而在石油供應緊張、油價上漲時,充當資源調配的角色,以平衡油價。另一種意見認為:石油戰略儲備不以平抑油價波動為主要目的,而是以在戰爭或自然災難時保障國家石油的不間斷供給為目的。以平抑油價波動為目的的石油儲備不是戰略儲備,而是平準庫存。
中國建立石油儲備體係的構想應兼顧國家戰略儲備與商業儲備。國家戰略儲備是指由國家投資控製的石油儲備,而商業儲備是企業除了用於日常生產周轉外的石油儲備。國家的石油儲備一般不用於平抑油價,而是用於非常緊急的狀態。目前的初步規劃是,到2015年,四大石油戰略儲備基地建成後可以承擔60天的儲備任務,而大型石油企業的商業儲備適當加大其生產性庫存,使其達到30天的儲備量,這樣,中國即可初步達到國際上公認的90天儲備量的基本安全線。而要達到這一目標,必將麵臨資金、技術等諸多問題,這也是中國本世紀能源安全戰略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在《中國2020年能源發展戰略思路》報告中指出,重新啟動石油資源的儲備,即指國家應有計劃地將某些勘探好的或開發好的油田或天然氣田封存或減量開采,作為戰略儲備資源。目前,中國已經啟動建立石油儲備基地工程,決定先期在鎮海、舟山、大連及黃島建設一批大型油庫。2008年大連、黃島(屬於青島市區)、鎮海、舟山這四大石油儲備基地基本竣工,到2015年,中國戰略石油儲備的遠期目標可望實現。除此外,中國也要積極探討海外石油儲備的可行性。
(二)發達國家石油戰略儲備的借鑒
在加緊建立國內戰略石油儲備的過程中,應注意借鑒發達國家的有益經驗。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主要石油消費國也相應采取了一係列的能源政策,並且都積累了比較成熟的石油儲備經驗。
美、德、日三國的儲備體製各具特色,這對於中國的戰略石油儲備體製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在今後的戰略石油儲備建設中,中國應該通過立法,實行官商協作的方法,來解決戰略石油儲備基地建設資金不足問題。
四、資源勘探開發
根據對全球115個國家的統計,中國是世界第五大原油生產國,也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石油缺口居世界第七位。作為一個大國,依靠能源進口來維持經濟發展不是長久之計,為此,中國應該:
(一)加大油氣資源的勘探與開發
中國擁有豐富的陸上及海域油氣資源,總量居世界第11位,占世界總量的2.3%。隨著勘探技術的進步,中國油氣資源量勢必會進一步增加。當然,從戰略儲備的角度看,中國內陸油氣資源應該成為戰略儲備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不應過多地開采。此外,加大對海洋資源的開發。
能源價格的提高為海上油氣開發提供了可能,目前世界石油大公司都在尋找這類項目。因此,為解決開發中資金與技術不足問題,中國可以通過優惠政策吸引國外石油公司與本國石油公司合作勘探和開發。對內海、臨海、近海海域油氣資源的勘探與開發的重點應放在中國所屬專業區的東海、南海和渤海。為此,完善海陸油氣資源對外合作條例,加強海洋權益的保護,應成為中國能源戰略和經濟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於領土爭議不斷、鄰國頻頻出台開發措施的南海,中國政府應盡快通過對話協商、利用聯合國爭端解決機製,或以合作開發方式來加以解決,而不僅僅局限於口頭警告,拖延時機,使其變為事實存在。或者以優惠條件,吸引國外石油開發公司到該地區進行油氣勘探,開發油氣資源,以打破周邊國家單方麵使南海問題國際化的陰謀,使中國領海的石油資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海洋是世界主要國家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渠道,應高度重視海洋資源對大國未來經濟安全的意義。1985年美國的海洋產值達到3400億美元,而英國由於北海油田的開發使其由一個石油進口國一躍成為世界重要的石油輸出國。
中國目前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還處於起步階段。根據中國地質調查局介紹,通過新一輪海洋地質調查並結合中國以往油氣資源勘探成果,中國管轄海域又圈定了38個沉積盆地,經綜合評價計算共有油氣資源量351億~404億噸石油當量,其中近海海域11個沉積盆地油氣資源量可達213億~245億噸石油當量。調查首次在中國南海北部陸被區發現了被譽為“21世紀新型高效新能源”的天然氣水合物等一係列重要地球物理標誌,獲得了其存在的重要證據,僅西沙海槽區就估算其遠景資源量達45.5億噸石油當量。這一發現不僅使中國躋身於該領域的世界先進行列,而且對中國未來的能源建設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將產生重要影響。
如何盡快地將海洋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已是擺在我們麵前的一項十分迫切的任務。我們必須保護好自己的海洋國土和海洋資源,調整海洋石油開發布局,使之更具合理性和科學性。目前中國三大石油公司是各自獨立的經濟實體,各有自己的勢力範圍,在競爭中內耗很大,不利於一致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