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主要石油進口國的石油政策(3 / 3)

(二)歐盟的石油需求

歐盟是世界第二大石油需求地。2009年歐盟27國石油消費總量6.708億噸,其中排在世界前16位的石油消費國有:德國(1.139億噸)、法國(8750萬噸)、意大利(7510萬噸)、英國(7440萬噸)、西班牙(7290萬噸),五國全年消費總量達4.238億噸,超過中國(4.046億噸)。而五國的人口不過3.2億,不足中國人口的1/4.換言之,歐盟的人均石油消費遠遠高於中國。顯示的是1999年以來主要經濟體每日石油消費量,從中可見,歐盟日石油消費量僅次於美國。

當量,人均消費3.2噸油當量;中國消費21.77億噸油當量,人均消費1.63噸油當量。歐盟的人均能源消費量顯然也大大高於中國。

此外,觀察可見,2007年以前歐盟一次能源消費量一直高於中國,其後中國超過歐盟,尤其是2009年接近美國。分析其原因:第一,2007年以來化石能源價格大幅上漲,使得發達國家尋求新能源替代。第二,2007年以來由美國次貸危機導致的全球性金融危機,使得西方國家經濟出現衰退,並且直到2010年實體經濟仍未恢複元氣,一定程度上影響到能源需求。而中國經濟在政府刺激政策的作用下,不僅順利度過危機,而且出現過熱狀態,加上家用汽車的普及與規模的擴大,造成能源需求迅速擴大。第三,BP統計中的一次能源包括石油、天然氣、煤炭、核能與水電這些商業性貿易的能源,而未將風能、地熱、太陽能發電以及生物燃料等新能源計算進去,而在新能源的開發利用上歐盟與美國走在了前麵。如果將這部分消費計算進去,可能其數據將更高。

從石油貿易看,2009年歐洲(不包括原蘇聯國家)石油進口6.653億噸,出口0.96億噸,淨進口5.693億噸。2006年在世界日石油淨進口前15國中,歐盟就占到6國:德國(251.4萬桶/天)、法國(189萬桶/天)、意大利(156.8萬桶/天)、西班牙(156.2萬桶/天)、荷蘭(93.5萬桶/天)、比利時(58.3萬桶/天)。石油進口的依賴使得上述這些國家在石油價格每年以4%~5%的幅度上漲的背景下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三)歐盟的能源政策

出自對石油供給安全的擔憂,以及環境保護法在能源生產上苛刻的限製,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歐盟開始力圖轉變依賴於石油的能源政策。1992年聯合國環境國際會議在裏約熱內盧召開,會議呼籲各國製訂可持續發展計劃,主動承擔起國際義務,為建設一個無公害的、清潔的世界而共同奮鬥。1993年歐盟《可持續發展規劃》出台,該年歐盟委員會在歐盟境內發起了一場有關能源政策的大辯論,各成員國政府部門、產業界、學術界等各界人士踴躍參加,從不同角度提出了許多建設性意見。在綜合了各種意見的基礎上,1995年1月歐盟委員會發表了《歐盟能源政策綠皮書》。其後經過11個月的研究、論證與修改,於年底正式公布了《歐盟能源政策白皮書》〔COM(95)682號文件〕。

根據該文件,歐盟的能源供給政策是:鼓勵燃料生產的多樣化,研究開發再生能源;加強能源科研與技術的開發,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建立嚴密的能源形勢分析與監視體係;製定石油儲備統一規章,加強和提高管理與協調水平;加強國際合作,參與國際能源市場競爭。能源供給政策的主要戰略目標是:近期通過一切手段,確保能源安全供給,增強能源供給突然中斷的應變能力;長期則應確保所有燃料價格穩定、安全供給。

該文件也確定了歐盟能源市場政策。對內:調整與修改歐盟內部能源市場條例,廢除民族能源保護政策,促進內部市場全麵開放;建立歐盟能源統一幹涉政策,製定統一公平競爭機製,加強內部能源市場建設;統一歐洲能源標準,促進歐盟與成員國能源法規條款的相互接軌,製定歐盟內部能源市場合作與對話原則和條例;製定歐盟能源工業和投資法規,加強投資力度;製定歐盟統一的能源科技合作政策,充分發揮西歐能源技術優勢,開拓能源與環保新技術市場;建立開放的能源信息網絡,加強能源市場的監測與管理。對外:建立內部統一協調機製,以一個聲音對外;創建國際能源市場監測網絡,研究分析國際能源市場發展動態;加強歐盟應付可能出現的世界能源危機的能力;調整歐盟能源結構,促進成員國能源需求多樣化;加強國182——

際能源商務合作,不斷擴大與東歐、中歐、地中海地區、中東、亞洲及拉丁美洲的合作,建立穩定的、公平的能源貿易關係;加強與世界貿易組織、國際原子能機構等國際組織的合作與對話;促進能源研究與技術開發,進一步發揮其技術優勢,大力開拓第三世界國家能源技術市場,特別是核能、再生能源、環保等技術市場的開發;加大對發展中國家尤其是礦物燃料資源豐富的大國的能源投資與援助,與其建立穩定的合作關係。

在能源環境政策方麵,要求繼續執行歐盟《第五個持續發展計劃》:①製定二氧化碳排放稅收製,至2020年使歐盟的二氧化碳總排放量比1990年減少1/3,尤其是將電力生產領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由目前的占其總排放量的32%降到22%;②逐步加大能源研究和技術開發力度,加強清潔燃料(煤、石油等)、節能、可再生能源、核能安全(包括受控熱核聚變、核廢料運輸、處理與貯存等)、能源運輸、未來運輸工業(清潔汽車、火車、飛機、輪船等)新技術的研究和開發;③發揮歐盟科研優勢,大力開展能源環保技術研究與產品開發,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尤其是向發展中國家轉讓能源環保新技術;④增強歐盟主管能源、環境標準及法規機構的權威性,製定統一的“能源—環境”標準,不斷完善各種法規,加強管理。

該文件也製定了研究與技術開發政策,要求合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人力和財力,最佳地組織實施能源研究與技術開發計劃,縮短成果推廣、產業化及商品化周期。歐盟能源專項研究與技術開發計劃的重點是非核能源、再生能源、受控熱核聚變、節能、能源合理利用、能源環保、核能安全等領域的研究與技術開發。

進入21世紀後,隨著國際油價的不斷攀升以及環境問題的日益嚴峻,2007年年初歐盟公布了新的能源政策提案《歐盟能源政策綠皮書》,提出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費總量比重中達到20%、能源效率至少提高20%、交通生物燃料的使用比例達到10% 等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歐盟發布了《2007-2009年歐洲委員會能源行動計劃》,提出建立歐盟統一的天然氣與電力市場,保障能源供給的穩定與安全;實施全方位國際能源戰略,提高能源效率與擴大核能利用規模;研究新能源技術與開發綠色能源等具體措施。歐盟委員會還公布了新的能源政策立法建議,提出拆分能源巨頭並約束外資並購,對第三國企業收購歐盟境內能源輸送網絡的行為設限,加強和確保各成員國能源管理機構的獨立性等。

2007年油價持續上漲,最初並未引起歐洲消費者激烈的反應。究其原因,一是因為上漲的價格人們還能承受;二是因為歐元對美元的升值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油價上漲的幅度。然而進入2008年後,油價繼續上升,漸漸超過人們所能承受的限度,當達至令人瞠目結舌的高度時,歐洲多國爆發了漁民和卡車司機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麵對民憤,歐盟多次召開會議商量對策,采取措施:

(1)暫停征收燃油稅。提出該建議的是法國,但未獲得所有成員國的支持。歐盟市場上銷售的燃油因為在增值稅之上再征收一道消費稅,所以價格高於其他市場。比如1升汽油的價格為1.5歐元,加滿一輛小型汽車的油箱需要花費80歐元上下,相當於人民幣800元左右。對於普通百姓而言,在高油價下可以選擇少開車,多走路;但對於那些在能源高消耗行業工作的漁民和卡車司機而言,他們的生計則由此受到威脅。為此,法國提議各國通過暫停征收燃油稅來降低油價。反對的成員國認為,如此做既不能抑製消費,也不會促使石油生產國增產。

(2)利用稅收杠杆“劫富濟貧”。英國、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國宣稱出台對中低收入階層的減稅計劃(其中英國減稅金額將達27億英鎊);同時在意大利的提議下,歐盟考慮對石油巨頭征收一項特別的“暴利稅”,以幫助弱勢群體。

(3)提供燃油補貼。一些歐盟成員國主張對漁業等受油價上漲影響較大的行業提供燃油補貼,但歐盟和大多數成員國反對這種扭曲市場競爭的做法。歐盟委員會主張通過重組和縮編捕魚船隊來應對高油價。此外,歐盟委員會也同意成員國在推進漁業重組過程中,可以提供短期的救助性補貼或資助漁民更新船舶和設備。

(4)修改現行緊急石油儲備製度。歐盟委員會發起公眾谘詢,準備對現行的緊急石油儲備製度進行修改。

(5)繼續推行能源供應多樣化戰略。近年來歐盟一直致力於推行能源供應多樣化戰略,大力推廣可再生能源和生物燃料。麵對發展生物燃料多引發的糧價上漲問題,歐盟委員會仍表示堅持發展生物燃料,但會堅持可持續標準,以避免人車相爭“口糧”。

(6)開展節能計劃。歐盟除英國外,大多數國家是石油進口國。為了應付石油價格的飛漲,歐盟各國政府起草和實施起大規模的節能計劃。比如,從2008年8月起,西班牙成為全歐洲最大的節約汽油、柴油和煤電試驗場,該國采取嚴格措施來限製車輛道路行駛速度和能源消費。

在這些國家中,西班牙是歐洲碳氫化合物原料依賴進口程度最高的國家,其石油、煤炭需求的84% 來自進口。近一年來,該國為進口石油花費了170億歐元,若仍保持這樣的購買規模,則2008年年底該國外貿赤字將達到430億歐元。為了節約能源,西班牙發布了政府令,采取了31條措施。比如:第一,限製車輛運行時速。將全國機動車道的最高時速降至80公裏,居民點附近的時速為40公裏。第二,控製空調溫度。所有政府機構和公共場所(商店、餐廳、電影院、體育館等,除醫院以外)的空調溫度夏季不應低於26攝氏度,冬季不應高於21攝氏度。第三,鼓勵生物燃料的使用。要求所有政府機構都應將1/5的汽車燃料改為生物燃料。第四,減少照明設備。西班牙各城市的照明設施將減少到目前的一半。第五,發放節能燈。為了使國民養成節能習慣,政府計劃發放5000萬盞節能燈,4年後徹底換掉普通燈。根據歐盟專家計算,如果歐洲每戶人家購買和安裝1盞節能燈,1年就可節省電費20億歐元。

西班牙政府所要求的生活方式反映了整個歐洲乃至全世界未來的生活方式。事實上,限速令在各國交通管理上都有,原目的是為了行駛安全,而現在則成為節能的重要舉措。在意大利,為了約束那些無視限速令的性急司機,從2008年7月底開始,都靈市中心的開車時速被限製在30公裏之內。如果試點成功,將推廣到整個城市。這開創了歐洲國家的先例。

英國盡管擁有油氣資源,但仍是一個油氣淨進口國。為此,也麵臨著來自成本和節能方麵的壓力。從2008年夏天起,英國飛機、火車(從電動火車到地鐵列車)、輪渡、班車、公共汽車以及大型載重火車等交通工具的運行速度較以往大大降低。兩家大型國有航空承運公司——英國易捷航空公司(Easy Jet Airline company Limited)和英國中部航空公司(BMI)為了節省開支,把所有航班的時速降低2%。新西蘭航空、加拿大航空公司、布魯塞爾航空公司、美國西南航空公司和捷藍航空公司紛紛效仿。

雖然2008年7月中旬後國際油價隨著經濟衰退下跌,但上述不少節能措施卻被保留了下來,成為長期性的舉措。

(四)能源經濟對外交政策的影響:中法新能源領域合作案例

能源經濟對一國外交政策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一個典型案例就是中法關係的變化。希拉克就任總統期間,中法兩國之間的友好關係超過了中國與其他所有發達國家。2005年法國“中國年”巴黎埃菲爾鐵塔一片中國紅的景象至今還令人難以忘懷。然而,自右翼人士薩科齊擔任總統後,中法關係摩擦不斷,2008年4月北京奧運會火炬傳遞在巴黎受阻,巴黎市長公開鼓勵“人權分子”、“藏獨分子”抵製北京奧運會,接見達賴喇嘛,授其“巴黎榮譽市民”稱號。而作為總統的薩科齊不僅不對這種破壞中法關係的行為加以指責,相反追隨這股反華浪潮,在各種公開場合指責中國內政,公開宣稱不參加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等,使中國民眾對這位右翼總統和法國的反華勢力充滿了反感與厭惡,兩國關係一度跌入最低點。不過,隨著奧運會開幕式的臨近,薩科齊最終改變初衷,出席了開幕式。西方輿論對此的解釋是,中國的大市場最終戰勝了法國的政治理念。

事實上,當初希拉克總統以及其前任總統密特朗,正是從務實的態度出發,利用美國對中國高科技限製政策,中美之間的經貿摩擦,在科技、貿易、商業等各方麵與中國進行良好的合作,推動法國企業、商業的資金、技術、商品、人員進入到中國市場。比如廣東大亞灣核電站的建立,展現出在核領域法國是中國最主要的合作夥伴;中國對“空中客車”飛機的大量購買,為空中客車公司帶來巨大的利潤;法國大型商場家樂福在中國的紅火經營,更是為國外跨國公司描繪出13億消費市場的光明前景。然而隨著奧運會火炬傳遞在法巴黎受阻消息的傳來,法國在華家樂福等超市受到一些中國消費者的抵製,薩科齊的對華政策受到人們的譴責,迫使薩科齊考慮中國市場對法國經濟的意義。此後,薩科齊先是給中國殘疾運動員金晶書寫歉意信,後是參加北京奧運會閉幕式,中法交惡關係得到緩解,兩國之間的各種經貿合同繼續進行。

2008年8月10日,法國電力公司與中國廣東核電集團簽署成立合資企業的協議,準備在中國建造兩座核反應堆。根據該協議,合資企業定名為廣東省台山核電合資有限公司(TNPC),法國電力公司持有股份30%,年限50年;法國阿海琺集團和阿爾斯通公司將提供設備;新公司將以法國西北部城市弗拉芒維爾的核電廠為藍本,在台山市建造新一代核電站。兩個核反應堆中的一個已經在2007年底開始建設。法國總統薩科齊同日發表聲明,稱讚此協議“展現了法中在民用核領域合作的質量,……鞏固了法國在核能領域作為中國主要夥伴的地位”。

四、印度

印度的能源消費結構以煤炭為主。2009年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占比52.4%,石油占比31.7%,天然氣占比10%,水力等占比5.1%,核能占比0.8%。

印度是一個擁有11.8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國內的工業化進程使得能源消費量逐年增大,消費量超過生產量,而不得不依賴進口。2002年印度各煉油公司的原油進口量就已達到約8200萬噸,相當於日本進口原油的40%左右。2006年印度石油淨進口量每天達到171.8萬桶,在世界石油主要淨進口國中排名第七位。2009年印度原油產量3540萬桶,占世界產量的0.9%,在世界主要原油生產國中排名第23位;石油每天消費量318.3萬桶,全年消費量達到1.485億噸;石油每天淨進口量上升到240.3萬桶,全年石油淨進口1.207億噸,為世界第四大淨進口國。

從煤炭資源看,2009年印度煤炭已探明儲量586億噸,占世界儲量比重7.1%。該年印度煤炭產量2.115億噸油當量,在世界產量中占6.2%,但國內煤炭消費量則達到2.458億噸油當量,為曆史最高。2006年印度煤炭出口20萬噸,但進口卻達4279萬噸,成為日本、韓國、中國台灣之後的世界第四大煤炭進口地。2009年印度石油消費量達到1.485億噸,為世界第六大石油消費國。

從天然氣資源看,2009年印度天然氣探明儲量1.12萬億立方米,產量3930萬立方米,占世界產量比重1.3%。該年天然氣消費量5190萬立方米,淨進口1262萬立方米。

除了進口石油、煤炭、天然氣滿足國內能源需求外,印度也在積極地投資海外石油項目,收購國外石油公司股份,以保證能源的供給安全。由於中國、日本等亞洲國家對中東和海外油氣的依賴程度都很高,因此印度石油和天然氣公司在海外投標和購入石油現貨方麵的價格,一定程度地影響到麵向亞洲的中東原油的行情和國際市場油氣合同的爭奪。

從主要能源企業看,印度擁有在煉油和銷售領域最大的國營企業——印度石油公司、主要負責印度國內油田和天然氣開發的國營石油和天然氣委員會、在海外擁有石油權益的石油天然氣公司,以及在國內天然氣銷售方麵擁有90% 以上市場占有率的印度國營天然氣公司。

1997年印度政府允許石油開發公司參與國內銷售,使得國內石油公司在銷售領域競爭激烈。印度石油開發公司在同那些想實現民營化的國營石油公司的銷售競爭中一直處於劣勢。2004年以來,為了奪回國內市場的占有率且推進國外業務,印度石油公司實施起國內外大規模增設加油站和石油製品中心計劃,大幅度擴充國內據點,加強對周邊國家石油銷售。根據計劃,印度石油公司將在國內增設約1000個加油站,使國內加油站達到1萬個以上;在鄰國斯裏蘭卡,在已有150個石油加油站的基礎上,再設100個;在孟加拉國,兩年內將飛機燃料銷售額從25萬噸提高到35萬噸。此外,該公司還推進了向東南亞和加納、塞內加爾、尼日利亞等西非國家的發展計劃。比如在毛裏求斯,該公司投資約1800萬美元,建立煉油廠,開設25處加油及液化天然氣設施,把該國作為向肯尼亞、坦桑尼亞等東非國家發展的跳板。由此提升印度的煉油能力。

印度石油公司的計劃刺激了印度其他國營石油公司和天然氣公司推進相似計劃,如有的公司計劃開設隻以女性為對象的加油站,有的公司則推進國外拓展計劃,尤其是印度的石油天然氣公司與周邊國家展開激烈競爭。比如,印度國家石油天然氣公司擁有俄羅斯“薩哈林—1”大陸架項目20%的股份。自2001年以來,該公司曾多次試圖擴大在俄羅斯的存在,但始終沒有成功。2008年該公司提出以每股12.9英鎊(合25.48美元)的價格收購俄羅斯的帝國能源石油公司的股份。俄公司的業務主要在托木斯克州,其擁有12張俄羅斯石油開采許可證和1張哈薩克斯坦石油開采許可證。根據德戈利爾—麥克諾頓審計公司的評估,截至2007年末,該公司的證實儲量和可能儲量(即2P儲量)為1.255億噸油當量。在對俄羅斯進軍或收購計劃中,印度與中國出現了競爭,因為中石化也提出了收購俄帝國能源石油公司的方案。中石油公司目前在俄羅斯擁有烏德穆爾特石油公司49% 的股份和“薩哈林—3”項目中韋寧區塊開發項目25.1% 的股份。

顯然,印度對周邊國家石油銷售市場的拓展,對石油公司收購等戰略,對中國海外石油的尋找、石油來源多元化戰略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五、韓國

韓國國土麵積不大,石油資源匱乏,曾擁有豐富的煤礦資源,但經多年開采,儲量下降,2009年煤炭探明儲量1.33億噸。韓國能源消費結構以石油為主,2009年韓國一次能源消費2.375億噸油當量,其中石油占43.9%,煤炭占28.9%,核能占14.1%,天然氣占12.8%,水電占0.3%。2009年煤炭生產110萬噸油當量,但消費量達6860萬噸油當量,石油消費達1.043億噸。無論是煤炭還是石油均依賴進口,其中2006年韓國煤炭進口量達到8481.4萬噸,僅次於日本。

不過,隨著世界各國對深海油氣田的勘探與開采,韓國也開始對其專屬經濟區進行勘探,最終在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