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上述政策,對減少國內石油進口需求、阻止油價大幅度上升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不過最後導致美國進口需求大幅下降、國際油價下跌的主要原因,還是來自美國金融危機深化的影響。可以說,油價上漲對處於金融危機影響的美國經濟和世界經濟衰退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而美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的衰退反過來又促使石油需求減少(投機者預期下降),國際油價大幅下降,這是一個戲劇性相互作用的結果。
二、日本
日本是一個由4個大島、4000個小島組成的陸地麵積僅為37.78萬平方公裏的發達國家,國內汽車普及率很高,與汽車相關的費用開支是日本家庭開支中的三大項目之一。由於本土能源資源的匱乏,日本國內油氣產量幾乎為0,99% 以上的石油需要依賴進口。2009年日本經濟不景氣,能源消費同比下降8.8%,在世界能源消費中的排位落到印度之後,為第五大能源消費國。該年日本石油和天然氣消費量分別為1.976億噸和8740萬立方米,為世界第三大石油消費國和第六大天然氣消費國,即第四大油氣消費國。此外,日本煤炭資源也貧乏,2009年煤炭進口1.62億噸,為世界最大的煤炭進口國。總體上,日本的能源進口量占到能源消費總量的80%。
(一)日本的石油儲備與新能源的開發
日本國內能源的短缺以及對進口的高度依賴,使得日本近代工業和現代工業發展所麵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能源供給的安全。早期日本主要通過對外侵略擴張,占領他國領土,掠奪當地資源,來解決這一瓶頸問題。二戰後,日本轉向通過對外投資和貿易的方式,以及外交的手段來保證能源的供給。
石油戰略儲備是其保障供給的重要手段。日本的石油儲備分為國家儲備和民間儲備兩個部分。2004年日本國家石油儲備4844萬千升,可用92天;民間儲備4055萬千升,可用77天。由於石油儲備的設施建設和維護需要大量資金,國家儲備石油所需巨額資金通過來自進口原油和成品油的征稅所設立的石油專用賬戶來解決。到目前為止,日本政府已從國家預算中支出近兩萬億日元用於國家石油儲備項目。對於民間設備儲備,政府則進行必要的財政金融支持。為了減輕那些參與儲備的民間儲備公司的負擔,從1993年起,日本政府調整民間儲備目標值,將其儲備天數維持在70天。不過,根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截至2009年4月,日本的國家石油總儲備8608萬千升(1168升等於1噸),相當於184天的原油進口量。
除了石油戰略儲備外,日本也大力進行核能、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和節能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從太陽能的開發到風能的開發,從生物發電到垃圾發電,從“電油合能”汽車的投產上市到垃圾循環利用的徹底普及,日本在新型能源技術研究開發和節能技術方麵走在世界最前列。日本的太陽能和風能兩項最重要的新能源技術已經從國內進軍到國際。從2000年開始,日本太陽能光伏發電、太陽電池產量和出口量位居世界首位,約占世界產量的一半。在電力供應方麵,2006年日本擁有核電站55座,核能發電量占全國發電總量的1/3,僅次於美國。2007年日本核電巨頭三菱重工獲得美國政府兩座價值6000億日元的核反應堆訂單,這標誌著日本核電出口的開始。此外,日本也成為世界各國中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根據2002年世界銀行《世界發展報告》,日本的能源利用率為中國的7倍、美國的2倍,在發達國家中居首。在過去的30年中,日本的能源利用效率提高了37%。
2006年5月,日本政府又出台了《國家能源資源戰略規劃》。根據該規劃,除對能源進行戰略儲備外,稀有金屬戰略物資的儲備也從原法律規定的釩、錳、鈷、鎳、鉬、鎢、鉻等七種擴大到鉑、銦、稀土等多種。
(二)日本能源戰略政策的演變
總結日本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能源戰略政策的演變,經曆了“提倡節約,開發技術,進軍世界”的過程。
1.20 世紀70年代:重點提倡節約,減少消費
1962~1972年是日本經濟高度成長時期,《國民經濟倍增計劃》在低價穩定的能源供給下提前完成,日本的能源供給結構也實現了從煤炭到石油的轉換。1962年石油首次超過煤炭成為日本能源消費中最主要的能源。然而,20世紀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機使得日本深切地感受到石油依賴帶來的危害。為了應對衝擊,日本政府在設立國民生活安定緊急對策部的同時通過了《石油緊急對策綱要》,並在全國展開消費節約運動、石油電力節省使用等活動。具體說,在居民生活方麵,通過提倡節約實用的消費模式來減少能源的消費。比如,在出行方麵,大力發展城市軌道交通,減少私人小轎車的使用。
目前日本公共交通(地鐵、輕軌、公交汽車)線路分布廣,便捷快速,出行分擔率高達90%。交通高峰時期可承載幾千名乘客的列車的運行,既可緩解城市交通堵塞的狀況,也大大降低人均能源的消費。據統計,日本交通能源的人均消費量隻有美國的一半。在居住方麵,日本人均住房麵積30平方米,僅為美國60平方米的一半。日本人口1.3億,為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國家之一,尤其是首都東京人口密集,城市土地寸土寸金,市民在住宅需求上講究實用性,而不是豪華性。由此也節省了大量的能源。
2.20 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重點調整產業結構,立法引導企業節能開源
1979年日本製定了《關於能源使用合理化的法令》(即《節能法》),1998年和2002年對其進行了修改。該法提出調整產業結構,限製或停止高能耗產業發展,鼓勵高能耗產業向國外轉移;製定節能規劃,規定節能指標;對一些高能耗產品製定嚴格的能耗標準等規定。此外,日本政府還協助推進民間機構能源節省技術的研究開發。由此促使企業在能源的高效使用方麵逐步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在一些特殊時期,企業也采取了各種節能措施。比如,2008年上半年麵對石油價格的飛漲,企業通過停工、減負等措施來減低能源消費:日本全國漁業協同組合聯合會和業界團體大日本水產會決定7月中下旬休漁1~2天;日本航空自衛隊通過減少戰鬥機訓練次數,以及降低飛機速度來減少油耗。日本航空公司“克扣”了所有國內航班的啤酒供應(頭等艙除外),機上攜帶的啤酒比過去減少了94公斤;公司各國際航班不再分發報紙雜誌,認為如此可節省25公斤重量;日本各家航空公司無一例外地在機上衛生間和洗臉池的儲水箱中隻裝過去一半的水。日本海上保安廳規定,除緊急情況,一律降低軍艦的航行速度,延長潤滑油的更換周期等。
此外,通過製定計劃與法令,推進新能源開發與使用。為了引導企業開發與使用新能源,早在1974年,日本政府就製定了以2000年為目標的《新能源開發計劃》(即《陽光計劃》),倡導太陽能、地熱能的開發與利用、煤炭液化和汽化技術、風力發電和大型風電機研製、海洋能源開發和海外清潔能源輸出技術等。1980年日本政府又製定了《促進石油替代能源的開發和導入的相關法令》(即《石油替代能源法》),同年通過《石油替代能源的供給目標》,並設立新能源產業技術綜合開發機構(NEDO)。1978年和1989年又分別提出《月光計劃》和《環境保護技術開發計劃》。20世紀90年代,為實現經濟增長與能源供應和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日本政府將上述三個計劃合並成規模龐大的《新陽光計劃》,並為保證計劃的順利實施,政府每年撥款570多億日元,其中約362億日元用於新能源技術開發。
根據日本的新能源政策規定,電力公司有義務擴大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新能源發電有五種: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地熱發電、百萬瓦以下的小型水力發電及生物質發電。電力公司可以利用新能源發電,或從別的公司購買新能源發電。為了推動新能源計劃的實施,2003年4月,日本政府根據各個電力公司的電力銷售情況,強製規定了每個公司使用新能源發電的比例。比如,2003年度日本全國10家電力公司的新能源義務發電量總計為32億千瓦小時,預計到2010年將增加到122億千瓦小時。對不履行義務者,除了提出警告外,還將處以100萬日元以下的罰款。
在政府政策的引導下,與能源相關的企業設立替代能源技術的開發小組,發明出許多專利產品。比如,汽車行業研製開發出太陽能汽車、混合汽車(使用燃料和電能)等。日本郵政公社所屬的郵政業務公司計劃逐步將該公司2.1萬輛微型火車及普通轎車全部更換成電動汽車,並在全國主要郵電局設置快速充電裝置,麵向社會公開使用。2008年日本還研製出一種小型透明太陽能電池。這種電池可讓光和紅外線穿過,隻吸收對人身有害的紫外線並將其轉化為電能。研究人員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利用穿透玻璃窗的太陽光改善家庭工作環境,並提供用電。
在政府能源多樣化戰略的實施下,日本的能源供給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2001年能源供給中石油比重已經從第一次石油危機時期(1974年)的77%下降到49.2%,天然氣比重由2%上升到13%,核能達到13%,煤炭占17%,地熱、太陽能等新能源達到2%。
3.21 世紀初以來:重點加強能源外交,維持原油進口穩定
雖然日本在節能和新能源開發的技術領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但由於國內自然資源的嚴重缺乏以及對傳統能源的依賴尚未獲得根本性改變,加上國際法對日本戰後軍事發展的限製,使得日本在保障174——
自身能源安全方麵依賴經濟外交。憑借著本國在經濟上的優勢,日本通過對油氣資源豐富國家進行經濟援助的手段來謀求資源。比如,日本國際協力銀行與阿聯酋的國營石油公司簽署抵押融資協議,承諾為該公司融資約1200億日元,以換取該公司350萬桶原油的供應。不過近些年隨著日本在新能源技術領域的突飛猛進,日本的“能源外交”開始從純粹的“經濟援助”向“以舊換新”轉變,即利用新能源技術的出口來換取傳統能源的進口。近20年來國際社會對環境保護問題日益強調,特別是自《京都議定書》生效之後,各國為了達到協議書中溫室氣體的減排目標,紛紛使用新的“綠色能源”,這為日本的新能源技術出口提供了契機。2007年日本政府提出與中東石油供應國建立“多層次的能源合作關係”。2004年日本通產省製定了《新能源產業化遠景構想》,提出2030年前將太陽能和風能發電等新能源技術扶植成商業產值達3萬億日元的支柱產業,政府將在稅製等方麵實施優惠,促進企業參與新能源開發,並扶持新能源產業及產品向出口創彙方向發展。
可以說,日本新能源產業的發展以及“以綠色能源換取石油”的能源戰略,既為日本的能源安全提供了保障,也推進了日本對國際新能源市場的進軍。日本的能源安全戰略對中國製定未來的能源安全戰略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三)日本的石油政治與石油戰略
日本是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由於自身能源非常短缺,對國外資源尤其是石油資源的依賴度非常高。日本所需石油95% 以上來自進口,其中約90% 來自中東地區,因此日本的石油政治一直圍繞著中東地區產油國展開。
二戰結束後,隨著日本能源結構由煤炭向石油的逐步轉變,日本開始重視起中東地區石油的獲取。1958年日本建立了日本阿拉伯石油公司,並與沙特阿拉伯建立外交關係,進行海夫吉油田的開發。50、60年代,日本奉行追隨美國的全球戰略,在美國的支持下,從中東地區進口大量廉價石油,推動日本經濟騰飛。在這一時期,為防患於未然,日本於1968年開始建立起石油儲備。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海灣地區的阿拉伯國家不滿日本追隨美國偏袒以色列,對日本實施提高油價並減少供應,這給嚴重依賴於中東石油的日本經濟帶來了沉重打擊。此後,為了獲取石油,日本一方麵將本國外交政策調整為親阿拉伯政策,以經濟手段發展與產油國之間的友好關係;另一方麵尋求石油來源地的多元化,增加了來自印度尼西亞、中國等國的進口量。80年代後,日本進一步強調開發利用核能、天然氣等替代能源,並製定政策,鼓勵節能。一係列措施的實施使得日本對中東石油的依賴度從1968年度最高時的91%降至1987年度的67%。1991年第一次海灣戰爭爆發後,為了確保石油的穩定供應,日本積極追隨美國,提供130億美元作為多國部隊的軍費。冷戰結束後,日本一方麵積極開展對中東的石油外交,通過政治、經濟手段保持與產油國的良好關係;另一方麵,對裏海地區的中亞國家展開能源外交,以期獲得新的油氣供應。
進入21世紀後,麵對油價不斷上漲的情況,日本政府在強調節能開源的同時,在對外關係上推出了能源多元化的舉措:
(1)協調與中東各產油國之間的關係。20世紀90年代,在美伊關係上,日本一直采取支持美國對伊經濟製裁乃至發動戰爭的行為,由此與阿拉伯國家的關係惡化。2000年沙特阿拉伯終止與日本合作開發海夫吉油田,此後科威特也宣布日本阿拉伯石油公司長達40多年的石油勘探特權於2003年1月4日終止。2003年美伊戰爭後,為了確保穩定的石油供應,日本加大了對沙特阿拉伯、阿聯酋的開發援助,甚至不惜冒犯美國。2004年2月日本與伊朗達成協議,聯合開發伊朗的阿紮德甘油田。2006年以來,日本領導人頻頻光顧中東地區。7月,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訪問巴勒斯坦、以色列和約旦等中東三國;次年4月底至5月初,安倍晉三首相率領一支由180多名內閣大臣、大型能源資源開發企業和商社領導人組成的龐大代表團訪問了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科威特、卡塔爾以及埃及等國。
(2)謀求中亞、俄羅斯以及非洲的油氣資源。“9.11”事件後,日本通產省推出“裏海石油戰略”,2004年日本外相川口順子首次到中亞訪問,聲稱“幫助中亞諸國另尋出海口”;2006年8月28~31日,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訪問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希望開發兩國的油氣資源和鈾礦。對於俄羅斯的油氣資源,日本則提出“安納線”希望取代中俄間的“安大線”,並還提出與俄合作開發薩哈林島的油氣資源。此外,日本也通過經濟援助加深與非洲國家之間的經濟聯係,為開發北非和西非的油氣資源提供良好合作基礎。
(3)加強海底油氣和島嶼的爭奪。日本本土石油資源的匱乏使其希望從海底尋找油氣資源。為此,在東海油氣資源開發上、在釣魚島主權問題上日本不斷強調自己的權益,與中國發生摩擦(關於這點後麵另題闡述)。
(4)完善本國石油儲備體係,推行石油儲備的國際合作。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日本逐漸建立起包括政府的官方儲備和民間儲備相結合的比較完善的石油儲備體係。日本的石油儲備體係在其應對油價波動和石油危機,減少石油供應問題對本國經濟的衝擊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進入新世紀後,日本認識到僅靠一國的力量來規避能源風險變得越來越困難,為了更好地應對日益複雜的能源問題,日本建議建立東亞國家的共同儲備體係。在日本的推動下,2004年7月13日,東盟10國與中、日、韓在柬埔寨召開部長級能源會議,討論亞洲地區建立戰略石油儲備問題,13國代表就建立亞洲地區能源夥伴的能源合作,包括石油戰略儲備、節約能源等方麵達成共識。
(5)開展節能技術的研發,發展新能源,降低對石油資源的依賴度。20世紀70年代以來,日本的能源使用效率提高了30%,2006年5月日本出台了《新國家能源戰略》,提出2030年將能源使用效率再提高30%的目標。根據該戰略,日本將實施原子能立國戰略,大力開發、利用核能;積極推進新能源發展,支持燃料電池、風力、太陽能和垃圾發電等新能源技術的研究開發;開發普及環保、高效、潔淨的煤炭利用技術,繼續加強水能和地熱等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由此,大規模降低對石油的依賴,由目前對石油近50%的依存度,降低到2030年的40%。
從上可見,日本的石油外交主要是圍繞著美國的全球戰略,隻有在特定的時期,跟隨美國使本國的能源安全受到威脅和損害時,才會適當調整能源外交政策。進入21世紀後,在新的形勢下,日本采取了更為主動的石油外交政策,積極推動和參與國際合作,到國外去尋求更多的石油資源,同時設定新能源發展戰略,以減少對進口石油的依賴。
三、歐盟
歐盟的油氣資源主要在北海。北海油田不僅原油油質好,而且因為開采國家政局穩定,並擁有歐洲消費市場,在國際油氣市場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北海油田發現於20世紀60年代初期,1971年進行開采,1975年油氣通過管道從英國提茲塞德輸送上岸,輸往本土以及愛爾蘭、德國、比利時、荷蘭、法國、意大利等國。但是,直到80年代國際油價大幅上漲前,由於海上開采成本過大,北海油田沒有被大規模地集中開采。80年代後隨著油價不斷上漲,海上石油開采變得有利可圖,北海油田由此吸引眾多國際石油公司前來投資。到1999年北海油田的產量已經達到日產600萬桶。2001年北海油田天然氣產量接近10萬億立方英尺(折合2831.7萬立方米)。
(一)英國的石油儲量
北海油田被認為是“成年”油田,其油氣主要位於英國和挪威的領海之下,其他部分在丹麥、荷蘭和德國所屬海域。雖然北海中部的蘇格蘭東部盆地為主要產區,但北海北部儲量也十分可觀,此外另有小儲油點分布在北大西洋海域謝夫島(Shefland)西部。目前眾多油氣公司活躍在這一地區,100多個油氣開采點在運作。北海油田最早生產的原油品種之一是布倫特原油,這是一種混合油,在紐約商品期貨市場交易,被作為石油定價的參考標準。
英國是歐盟最大的原油和天然氣生產國,也是歐盟最大的能源消費國。英國大部分油氣資源分布在蘇格蘭海岸。2000年英國已探明原油儲量52億桶,幾乎全部分布在北海區域。1999年英國曾創下原油日產量295萬桶的最高紀錄,但是隨著資源消耗,英國的能源產量也在下降。2009年英國原油日產量下降到144.8萬桶,占世界原油日產量的1.8%,儲采比隻有5.8.
從天然氣儲量看,根據BP統計,1999年英國已探明天然氣儲量1.27萬億立方米(TCF)。大部分氣田分布在英吉利海岸,毗鄰荷蘭的北海地區。1996年前英國天然氣公司(BRITISH GAS)一直是英國唯一的天然氣供應商,此後政府才允許其他公司進入天然氣供應市場。1998年英國油氣產業監督會成立,這是由政府和私營油氣公司代表組成的機構,其目的是致力於石油產業前景研究,以及通過政企聯手來避免石油產業產量大幅下降現象的出現。同年英國首條連通歐洲大陸的天然氣管道開通。次年11月,又一條連通愛爾蘭和蘇格蘭的管道建造計劃通過審批。2000年4月,經過威爾士貫通愛爾蘭和英格蘭的輸氣管修建計劃也被宣布。2001年英國天然氣價格全麵放開。天然氣管道的鋪設和天然氣產業私有化的發展,不僅促進了天然氣產量的提高,而且也降低了價格,由此改變了英國長期依賴煤炭作為發電能源的曆史。2009年英國天然氣產量5960萬立方米,在世界天然氣生產中占2% 的比重。
北海油田的發現及開采使得英國由一個貧油國成為石油輸出國,英國出口的商品中除了機械設備、運輸設備、化學製品等工業品外,在食品、飲料、煙草等初級產品出口中,燃油成為一項重要的出口品。不過,隨著北海油田資源的逐漸消耗,英國重新成為油氣淨進口國。2009年英國天然氣管道出口達到1217萬立方米,天然氣進口則達到4112萬立方米(其中天然氣管道進口3088萬立方米,液化天然氣進口1024萬立方米),淨進口2895萬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