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後,由於世界經濟發展減緩,西方主要油氣消費國在能源政策方麵加強了協調,歐佩克內部出現分歧,加之美國政府“能源戰”等原因,國際石油價格下跌。蘇聯因世界油價下跌而導致外彙收入大量減少,財政陷入困境。由於石油價格暴跌,蘇聯在石油收入掩蓋下的經濟衰退開始顯露出來,經濟增長出現了停滯。為了維持一定的石油收入,蘇聯不得不擴大其生產量和出口量。1988年產量達到了最高峰,6.24億噸,石油出口高達290萬桶/天,蘇聯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產國和出口國。這一時期是蘇聯石油生產、出口的鼎盛時期。1989年後,蘇聯國內政治動蕩,石油生產和出口出現滑坡,這一狀況一直延續到蘇聯解體。
考察20世紀50年代至蘇聯解體這一時期,蘇聯政府從本國的整體戰略出發,憑借其石油生產和出口大國的地位,以石油為武器,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對不同的國家采取不同的石油政策,從而維護和實現國家利益。比如,60、70年代,鑒於法國奉行對美保持一定的獨立性政策,蘇聯加大對法國的石油出口量;1979年葡萄牙政府譴責蘇聯入侵阿富汗,蘇聯提出消減其對葡萄牙石油出口量的50%。蘇聯的石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軟化西歐國家,分化西方陣營的目的。
但從石油本身來說,蘇聯的石油生產和出口量經曆了一個逐步擴大、發展、興盛和衰退的過程,石油收入的多寡關係到蘇聯的經濟狀況的好壞,石油成為影響蘇聯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雖然,蘇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生產國和出口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國際石油市場的供求與價格,但是該市場主要由歐佩克和西方石油消費國主導,蘇聯始終未能在石油價格上發揮決定性作用,基本上隻能被動地接受供求的變化和石油價格的波動。
2.俄羅斯時期
(1)油氣私有化政策:
1991年12月25日蘇聯正式解體,俄羅斯繼承了前蘇聯90%左右的石油部門。1992年11月17日,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發布《關於石油工業、煉油工業、石油產品銷售業的國家企業、生產聯合公司、生產科研聯合公司私有化和股份製改造的命令》,政府對石油管理體製進行了重大的改革,推行石油公司私有化和股份製改造。此後幾年在股份化浪潮中,俄羅斯不少國有資產轉移到私人手中,出現了一夜暴富的大亨,尤其是在石油與天然氣領域,出現了以尤科斯石油公司為代表的數家私人寡頭石油公司。
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私有化和股份化改革的初衷是通過吸引外資,利用私人資本刺激石油的勘探、開采、生產以及出口,換取外彙,帶動經濟發展。但是,改革後石油產量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減少,石油出口後得到外彙並沒有流入俄羅斯,而是大量地滯留在國外。根據估計,滯留國外的資金最高時達到2000億美元。國內政治的大動蕩,政策的失誤、經濟的大衰退、石油生產技術和設備落後以及投資低迷等原因,使得俄羅斯的石油生產出現較大幅度的下降。1992年俄羅斯的石油產量約為4億噸,1993年下降到3.5億噸,1994年進一步下滑到約3.2億噸。此後5年中,石油產量一直徘徊在3億噸左右。除1996年、1997年出現下滑外,石油出口基本維持在1.3億噸的水平上。原油和石油製品的出口占到俄羅斯出口總收入的1/3左右。在經濟低迷的情況下,石油相關稅收提供了25%的俄羅斯聯邦政府的稅收收入。
(2)油氣國有化政策:
2000年5月7日普京就任總統後,政府加強了對石油這一戰略資源的有效管理,合理引導外國資本,打擊私人石油寡頭,確保國家對石油資源的主導權,並針對俄羅斯石油工業的狀況采取具體措施,如加大石油勘探的力度,發展石油生產。尤其是2003年5月政府通過《2020年前俄羅斯能源戰略》,較為詳細地分析了俄羅斯的能源現狀,明確了2020年前的能源發展方向和基本框架。
此後,為了保證俄羅斯國家石油工業的正常發展,穩定財政收入,俄羅斯政府大刀闊斧地進行了石油天然氣行業資產重組,運用行政影響將一些公司合並,組建了石油勘探、開采、加工直至銷售一條龍的大型石油集團公司,著力把國有公司打造成為“石油業龍頭”。2003年12月,國家全資的俄羅斯石油公司、國家為大股東的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和親政府的私有企業蘇爾古特石油天然氣公司結成鬆散型的戰略聯盟,成立了東西伯利亞和雅庫特地區石油天然氣開采財團。2004年12月,俄羅斯石油公司收購了俄羅斯第二大私人石油公司尤科斯石油公司的最大子公司尤甘斯克石油天然氣公司。2005年6月,政府通過購買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的部分股份,提高國有股比重,實現對其控股。10月,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收購了俄羅斯第五大石油公司西伯利亞石油公司72.7%的股份,成為集石油和天然氣於一身的能源產業“巨無霸”。2006年8月,尤科斯石油公司宣布破產;2007年8月,俄現存最大的私人石油公司——羅斯石油公司被俄羅斯鋁業公司並購。至此,俄羅斯石油工業國有化進程基本完成。
在俄羅斯政府的努力下,2000年以後該國的石油產量逐步提升,2005年石油產量達到47000萬噸,超過了1991年蘇聯解體時的產量水平。石油的出口量也出現了穩定的增長,2003年出口量突破2億噸,2008年達到2.431億噸。
(三)能源外交
能源外交是指一國為了維護和增強本國的能源進口或出口安全、追求地緣政治經濟和國家利益最大化,而與能源出口國或消費國、跨國石油公司、國際組織和關鍵人物所展開的外交活動。能源外交是經濟外交的一個分支,它在對外關係中著重發展與各國的能源聯係,為振興和發展本國經濟服務;通過外交手段處理能源事務,修正和協調能源政策,以達到維護國家對外經濟關係的權益,以及增進國家經濟利益的戰略目的。
1.能源外交政策的製定與目的
俄羅斯能源外交政策的製定從1992年開始,並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了能源發展戰略和能源安全戰略的基本構想。2000年初普京政府上台執政後,基於俄羅斯的國內外局勢,對俄羅斯的能源戰略和能源安全問題予以高度重視,推動新的能源戰略的出台。2000年4月1日,俄羅斯燃料動力部向俄聯邦政府提交《2020年前俄羅斯能源戰略(草案)》。2002年初,俄羅斯政府決定根據新的形勢對《2020年前俄羅斯能源戰略的基本原則》進行修訂。10月11日,俄羅斯能源戰略研究完成了該原則的修訂,俄羅斯能源發展和安全戰略基本形成。
俄羅斯能源外交政策製定的目的是複蘇國家經濟,擴大地緣政治影響,維護國家利益。通過利用世界能源價格上漲的有利行情,加強能源載體的出口創彙,用“石油美元”振興俄羅斯經濟;通過經濟發展,努力改變畸形的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模式,扭轉國家財政預算對能源出口的過分依賴。能源外交的實施,對俄羅斯地緣政治環境和對外經濟關係產生了深遠影響,為俄羅斯經濟複興和強國富民戰略提供了重要的支撐。普京政府時期的能源外交總布局具有“吸引美國、穩定西歐、爭奪裏海、開拓東方”的特點。遠東和東南亞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和資本市場之一,同時也是俄羅斯動力設備(核電站設備)最大的市場。隨著西伯利亞的開發和俄羅斯遠東的燃料能源特大型合作項目的實施,遠東和東南亞各國將會成為俄羅斯石油、油品、天然氣(含液化氣)、電力的巨大消費者。
2.能源外交的實施
在石油的出口政策上,普京上台後,特別是2003年石油價格暴漲後,從國家經濟安全的角度出發,突出出口市場的多元化,利用能源牌,以石油作為武器,在世界範圍內縱橫捭闔,大力開展能源外交。
俄羅斯是世界最大的天然氣出口國。普京執政時期,俄羅斯利用國際能源價格不斷上漲的有利環境,通過政府對國內能源資源的控製,天然氣出口,使本國逐漸由債務國變為債權國。普京的能源外交,也使俄羅斯重新樹立在中亞乃至世界的影響力,並與美國部署導彈防禦係統以及歐盟東擴展開抗衡。梅德韋傑夫接任總統後,繼續推行俄羅斯的能源外交。下麵我們看看俄羅斯對各地區是如何展開能源外交的。
(1)對中亞地區:
對於前蘇聯的加盟國共和國中資源國,如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俄羅斯通過共同開發、鋪設管道、長期購買合同的手段加強聯盟,防止美國、歐盟的外部勢力介入;對資源貧乏的國家中政治關係好的國家,如白俄羅斯,俄羅斯不僅提供政治支持,而且還以較為優惠的條件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對於爆發顏色革命的國家,如烏克蘭,俄羅斯則通過提價、切斷油氣供應等手段對其施加政治壓力。
比如,2006年1月,俄羅斯一度對發生“橙色革命”的烏克蘭中斷天然氣供應。2008年3月,俄羅斯又短暫削減了對該國的天然氣供應。此後,在與烏克蘭簽訂新的天然氣合同談判中,俄羅斯一改十多年來按補貼價供應天然氣的做法,提高新合同的供氣價格。為了抵製俄羅斯的漲價政策,烏克蘭提出俄羅斯需支付更多的管道使用費,並由俄羅斯天然氣股份公司直接向烏克蘭消費者銷售天然氣。此後,烏克蘭以此為借口遲遲不償還拖欠國家控股的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的20多億美元債務。迫使該公司於2008年12月24日宣布2009年1月1日為烏克蘭償還天然氣債務的最後期限,否則將停止向烏克蘭出口天然氣。由於俄羅斯出口到歐洲的天然氣大多通過烏克蘭境內的管道輸送,任何供應中斷都會影響到歐洲,為此俄羅斯呼籲歐洲國家對烏克蘭施加壓力,要求烏克蘭償還債務。
2008年8月,俄羅斯還與親西方的格魯吉亞發生武裝衝突,雖然導火線是南奧塞梯問題。分析俄格兩國在南奧塞梯問題上的衝突背景,有著諸多因素:首先是俄羅斯對北約東擴政策的忍無可忍與警告。自蘇聯解體後,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通過不斷地吸納前蘇聯國家或東歐國家,將勢力範圍延伸到俄羅斯的周邊地區,令俄羅斯非常地不安。2008年春天南斯拉夫境內科索沃宣布獨立,美國等北約國家很快承認了該政權,引起俄羅斯很大的不滿,而與俄羅斯接鄰的格魯吉亞準備加入北約的計劃更使俄羅斯惱火。為此,當南奧塞梯宣布從格魯吉亞中脫離獨立時,出於地緣政治考慮,俄羅斯立刻承認了其獨立,其後對格魯吉亞出兵反叛地區的行動加以阻止,這實際上也是對烏克蘭、波羅的海國家和阿塞拜疆等國的警告。其次,出自能源戰略考慮。美國和歐洲將目光放到裏海的油氣上,為了保證油氣輸送安全,美歐將裏海輸往歐洲的BTC輸油管繞開了俄羅斯,該輸油管從阿塞拜疆首都巴庫出發,穿越格魯吉亞首都第比利斯,直到土耳其港口傑伊漢,通過黑海和地中海運往歐洲。俄羅斯要確立自己在這一地區的勢力範圍,控製該地區的油氣資源,必須占領第比利斯,控製BTC輸油管的部分線路。2008年7月,梅德韋傑夫訪問包括阿塞拜疆、土庫曼斯坦和哈薩克斯坦在內的裏海地區的國家。在土庫曼斯坦天然氣管道問題上,成功戰勝歐洲和美國競爭對手,確保土庫曼斯坦和哈薩克斯坦的石油與天然氣不會改道繞開俄羅斯。
(2)對歐盟:
對於高度依賴俄羅斯油氣供應的歐盟,俄羅斯實行又打又壓的政策,以向亞太出口石油為威脅,迫使歐盟作出一定的讓步。但由於俄羅斯也離不開歐盟這一至關重要的出口市場,因此與歐盟外交談判達成了一些政治性協議。此外,俄羅斯和歐盟在裏海能源出口、油價的高低上存在較大的分歧。作為能控製國內油氣資源生產和出口的能源大國的俄羅斯,頂住了歐盟的壓力,堅持在能源價格上的話語主導權,在油氣資源價格上未作出讓步。麵對近年來全球性的油氣供應偏緊和價格高漲,歐盟不得不同意將問題暫時擱置。俄羅斯與歐盟間的這一分歧也為未來俄歐之間的能源合作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
(3)對亞太地區:
亞太地區,尤其是東北亞的中國、日本、韓國是能源需求量巨大的國家,同時也是增長速度很快、潛力很大的市場。長期以來,前蘇聯和俄羅斯的油氣市場重點在歐洲,對東北亞的油氣出口占其出口份額不大,但隨著東北亞能源市場的增長以及俄羅斯遠東地區油氣資源的開發,俄羅斯越來越重視向東北亞出口油氣。值得指出的是,俄羅斯與東北亞地區國家的能源合作既出於相互需要,也是將這一合作作為對歐美談判的籌碼,同時希望在向遠東輸出油氣資源時,對中、日、韓三國開展能源外交,以獲取最大的利益。
(4)對中東地區:
俄羅斯盡管國內油氣資源豐富,但其能源巨頭也致力於世界能源的開發或與歐美國際能源公司展開合同爭奪戰。2008年4月,作為總理身份的普京訪問了利比亞,與該國商定聯手管理利比亞的所有能源資源。7月,身為世界第一大天然氣承包商的俄羅斯能源巨頭Gazprom宣布,計劃修建一條穿越地中海的管道,將利比亞的天然氣輸往歐洲,其中該公司將負責利比亞出口歐洲和美國的石油、天然氣、液化天然氣的全部生產活動。不僅如此,Gazprom還試圖在尼日利亞購買開發許可證,並提出修建一條從尼日利亞通往阿爾及利亞的管道,製訂一項在歐洲“聯合”銷售天然氣的計劃。如果該計劃成功,這意味著一直身處非洲市場的歐洲和國際企業將被迫扮演Gazprom的配角。俄羅斯涉足利比亞的能源管理,並取得在非洲的進展,無疑打亂甚至破壞了美國在中東乃至全球的能源戰略。數年前美國允許利比亞革命領導人卡紮菲重返國際社會,其主要原因是看重利比亞豐富的能源資源。而歐洲各國也一直在排隊等待布什政府打開商業機遇。現在俄羅斯橫插一杠,可以想象華盛頓是多麼的憤怒。美國立刻發起反擊,在其占領的巴格達拿出30份利潤豐厚的石油買賣合同,並確保俄羅斯企業被排除在外。但這並沒有激怒俄羅斯。7月14日,Gazprom總裁阿列克謝·米勒抵達德黑蘭,與伊朗總統內賈德商討建立天然氣生產國組織事宜。10月底利比亞領導人穆阿邁爾·卡紮菲訪問莫斯科,就石油、天然氣、軍購等問題進行會談,最後與俄羅斯簽訂一項民用核合作協議。兩國還呼籲成立類似歐佩克的天然氣生產國組織。
(5)對拉美國家:
為了對抗北約東擴擠壓俄羅斯的戰略空間,俄羅斯再度重視起與拉美國家之間的關係。目前已經與該地區16個國家簽訂了新的合作協定,其內容涉及經濟、軍事技術、地區或全球安全等方麵。其中尤其重視發展與巴西、古巴、委內瑞拉等9個左派掌權的國家之間的關係。比如,加強與委內瑞拉在油氣領域和軍事技術方麵的合作,以期提高在世界能源市場上的發言權和擴大在拉美的軍工產品銷路。2008年9月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訪俄,獲得10億美元的軍事技術產品貸款,同時確定11月底與俄羅斯舉行聯合海軍演習。11月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訪問委內瑞拉,兩國簽署了關於能源和科技等七項合作協議,根據協議兩國將在和平利用核能方麵展開合作。
(6)對美國:
美國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消費國和最大的石油進口國,其需求變化深刻影響著全球石油市場。2000年以前,俄羅斯對美出口的石油量僅占美國石油進口量的約1%。2001年“9.11”事件後兩國關係升溫,俄羅斯利用這一時機推動俄美間石油合作的擴大。2002年5月,俄美總統發表《關於俄美新的能源對話的聯合聲明》。2003年俄美之間簽訂擴大俄羅斯向美國供應石油的意向書。7月,美國能源部代表團到俄羅斯摩爾曼斯克港考察,並與俄方簽署了修建石油管道的備忘錄。俄美能源合作迅速深化,既有冷戰後政治對抗減少、國家關係改善的原因,也有經濟利益上兩國互相需要的實際考量。盡管俄美之間的油氣合作有了很大進展,但兩國之間的能源競爭依然非常激烈,在裏海油氣、俄羅斯能源擴張等問題上存在著很大的分歧。
(7)天然氣出口國論壇的建立:
世界主要天然氣生產國有俄羅斯、利比亞、阿爾及利亞、卡塔爾、伊朗等。歐佩克組織在世界石油市場的影響力,使得天然氣主要生產國也希望成立一個類似歐佩克的組織形式來確保自身的利益。由於這些國家中不少被美國視為“麻煩”的國家,比如伊朗被美國稱為“邪惡軸心國”,利比亞長期以來受到美國製裁,而俄羅斯更是長期以來被美視為戰略對手。因此天然氣歐佩克一旦成立,將對美國控製全球的能力和經濟製裁的效力帶來很大的削弱。
2007年初時任伊朗總統的阿裏·哈梅內伊與俄羅斯安全會議秘書伊戈爾·伊萬諾夫會晤時曾提出建立一個天然氣歐佩克組織,受到俄羅斯的歡迎,但後來鑒於歐美對成立該壟斷組織的批評,俄羅斯最終還是拒絕了。2008年下半年隨著美國金融危機的深化與擴散,原油價格上升達到最高點147美元後開始持續下跌,到12月下旬原油每桶價格已經下跌到34美元,天然氣價格也不斷下跌,加之歐美在南奧塞梯問題上的態度,俄羅斯對成立天然氣組織重新表示出熱情。
12月俄羅斯總理普京主張必須在天然氣市場製定長期“遊戲規則”,以確保能源安全與穩定。該月23日,由世界主要天然氣生產國家參加的天然氣出口國第七屆部長會議在莫斯科召開,普京出席了會議,強調必須使該論壇成為可以代表天然氣生產與輸出國利益的機構。會上俄羅斯、伊朗、阿爾及利亞、卡塔爾、赤道幾內亞五國就創建一個由天然氣生產國組成的正式的國際機構達成一致意見,正式簽署憲章和協定,宣布天然氣出口國論壇成立,決定成員國內設立執行委員會和秘書長,秘書處設在卡塔爾的多哈。雖然,與會者否定了該組織是“天然氣歐佩克”,認為它不是卡特爾,不會為天然氣定價和協調各自的開采量,組織成立的首要目標是製定行動規則,以協調成員國在天然氣領域所有的主要行動包括投資計劃,結束廉價的天然氣時代。但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仍認為該組織的成立“具有重大意義,它能對市場產生真正的、足夠強大的影響”。
3.能源外交的效果
俄羅斯積極展開能源外交,利用油氣價格高漲時機大打能源政治牌,提高了蘇聯解體後一度處於低穀的俄羅斯在地緣政治及國際政治舞台上的發言權。而油氣出口價格的提高和出口規模的擴大為俄羅斯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不僅政府的財政收入大大增加,而且在油氣出口收入的帶動下,國民經濟也獲得較快增長,成為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金磚四國”之一。根據世界銀行一項統計,俄羅斯政府約有37%的預算收入來自石油和天然氣的稅收,每桶石油價格上升1美元,俄羅斯聯邦政府收入就增加GDP 的0.35%。
當然,俄羅斯油氣資源的出口中仍然存在很多不容忽視的問題,比如關於石油價格的定價權問題。在能源價格高漲的今天,俄羅斯作為油氣資源大國既能從石油供求關係的角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石油的價格,又能從國家關係和能源外交的角度影響石油的價格,但是俄羅斯石油出口依然要根據紐約商品期貨交易所以及北海布倫特的交易價格來確定其價格,俄羅斯並沒有獲得油價變化的主導權,雖然俄羅斯政府也在積極推動出口石油以盧布定價。此外,在能源價格高漲時期,俄政府的能源外交可以長袖善舞,但是一旦大環境發生變化,俄羅斯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世界石油產量和油價,也值得懷疑。2008年下半年受世界經濟衰退影響,國際市場油氣價格大幅下跌,依賴油氣出口的俄羅斯經濟遭到猛烈衝擊,建立在以油氣出口基礎上的俄羅斯經濟顯示出其脆弱性。
四、中亞五國
中亞五國鄰近裏海,油氣資源豐富。其中油氣儲量最多的是哈薩克斯坦,其石油產量在獨聯體國家中僅次於俄羅斯;土庫曼斯坦天然氣資源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