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伊拉克
伊拉克也是歐佩克中已探明石油儲量超千億桶的能源大國。2009年伊拉克已探明石油儲量為1150億桶,在世界占比8.6%,排位第四;生產量在歐佩克中排名第四位,日均原油生產量248.2萬桶,占世界原油日產量3.1%,世界排名第八。據德意誌銀行估計,伊拉克潛在的生產能力為每天400萬桶,潛在投資超過200億美元。
美伊戰爭前,伊拉克曾就國內新老油田與各國際石油公司簽訂過總量近500億桶的協議,其中道達爾菲納埃爾夫公司125億~270億桶、俄羅斯石油公司75億~150億桶、中國石油公司約20億桶、埃尼集團公司近20億桶。
伊拉克是中國石油進口重要來源地之一。兩國1958年建交。1997年中國石油公司與伊拉克簽訂了一份12億美元的石油協議,2003年伊拉克戰爭爆發後該協議被取消。2006年10月中國與伊拉克就此協議重新開始談判。2007年伊拉克塔拉巴尼總統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這是建交以來伊拉克總統的第一次訪華。2008年8月底中伊兩國就合作開發巴格達南部阿達卜油田的各項條款達成一致,簽訂初期協議,預計工程總投資約為30億美元。這也是自薩達姆·侯賽因下台後伊拉克與外國企業簽署的第一份重大石油協議,體現了中國對伊拉克外交政策的成功。2009年6月30日,中石油與BP聯合競得伊拉克魯邁拉油田,這是伊戰後首次油氣項目招標的第一個中標結果。盡管每桶僅賺2美元,同時麵臨種種風險,但對中國企業而言,積極參與伊拉克石油國際合作,將為今後擴大合作打下良好基礎。
4.科威特
科威特2009年已探明石油儲量1015億桶,在世界占比7.6%,排位第五;日均原油產量248.1萬桶,占世界原油日產量近3.1%,略低於伊拉克,世界排名第九。出口商品主要有石油、天然氣和化工產品,其中石油出口占出口總額的95%。進口商品有機械、運輸設備、工業製品、糧食和食品等。
中國與科威特1971年建交。隨著中國經濟規模的擴大,科威特政府日益重視與中國的經貿關係,將雙邊關係提升到戰略夥伴高度。科威特希望其國內資金充足的石油公司到中國投資,並且與中國一起在第三國或地區開展合作,麵向全球。2003年10月22日,中石化代表團拜會科威特石油公司副主席、首席執行官納德爾·蘇爾坦先生,科方提出兩國石油公司跳出石油貿易圈,擴大合作領域。科方希望中石化不僅參與科石油下遊建設,也要加強在上遊領域的合作。科方強調一直把中國作為戰略市場,希望中國能像日本、印度一樣成為科威特石油和石化產品最大的買家之一。
2004年7月、2009年5月科威特首相薩巴赫兩次訪華,中科雙方就鞏固政治互信、加深傳統友誼,發揮兩國互補優勢、加強能源合作,以及推進務實合作、促進共同發展進行了會談。胡錦濤主席提出中方願與科方繼續拓展經貿、交通、電信、工程承包等領域的合作,為兩國務實合作注入新的活力;中方支持有實力、信譽好的中國企業赴科威特投資興業,也歡迎科威特企業來華開拓市場、尋找商機。
5.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簡稱阿聯酋,包括七個酋長國。2009年已探明石油儲量978億桶,在世界占比7.3%,位居世界第六;日產原油259.9萬桶,占世界原油日產量3.3%,位於第六。出口產品主要有石油、天然氣、石油化工產品、鋁錠;進口產品主要有糧食、機械和日常生活消費品。
1984年阿聯酋與中國建交。2004年9月,中國中東投資貿易促進中心與迪拜的傑拜阿裏自由貿易區共同組織了“中國商品迪拜分撥中心”並開業,這一大型合作項目是根據兩國政府的合作意向實施的。新型綜合商貿城的建立推動了中阿兩國雙邊經貿的發展,也使阿聯酋成為中國從中東地區獲取油氣資源的入口地。2008年、2009年該國阿勒馬克圖姆副總統兼總理和阿布紮比酋長國王儲穆罕默德先後訪華,就雙邊經貿合作進行會談,確定建立政治協商機製等事宜。
6.委內瑞拉
委內瑞拉是歐佩克第五大石油出口國,也是南美最大的石油輸出國。2009年委內瑞拉已探明石油儲量1723億桶,在世界占比12.9%,僅次於沙特阿拉伯,排名第二;日均原油產量243.7萬桶,世界排名第11位;原油淨出口218.3萬桶(2006年)。主要出口的產品有原油、石油化工產品、鋁錠、鋼材、鐵礦砂、金屬製品等;進口的產品有機電設備、化工和五金產品、汽車配件、建築材料及農產品等。
委內瑞拉的石油主要供應給美國,自查韋斯任總統以來,該國一直對美國在拉美的勢力給予抵製,主張在該地區推進社會主義製度。2007年委內瑞拉開始推行國有化運動,將國內外國石油公司大部分股權收為國有。2008年麵對國際石油價格高漲,為減少外國石油公司在委石油開發中獲取暴利,4月該國通過法律調整稅率,開征新的高所得稅。根據該法律,當原油價格超過每桶70美元時,政府將向外國石油公司征收額外收入50%;當原油價格超過每桶100美元時,征收額外收入60%。委內瑞拉能源與石油部估計,稅率調整後政府可新增90億美元的石油收入,從而為社會改造計劃提供重要的資金。此外,該國也利用石油資源展開外交,發展與中國和俄國的合作關係,加強與南美國家的團結,以製衡美國。
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多次來華訪問,2008年8月提出將購買中國教練機與戰機,9月訪華時與中國簽訂了能源合作、購買武器、擴大雙邊貿易等內容的協定。委內瑞拉也與俄羅斯建立起戰略聯盟,8月宣布對俄羅斯在大西洋上航行的艦隊(或某架戰略轟炸機)需要在委內瑞拉港口稍作停留(或作技術停留)表示歡迎(或同意)。9月玻利維亞發生內亂,該國東部擁有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的省份要求實現省級自治。玻利維亞總統莫拉萊斯指責美國在中策劃暴亂,宣布美駐玻大使為“不受歡迎者”,要求其即刻離境。其後美國作出回應,也驅逐了玻駐美大使。查韋斯對玻利維亞表示了聲援,宣布驅逐在委美國大使,同時召回委駐美大使。查韋斯還揚言,如果美國對委發起攻擊,他將切斷對美石油供應。
在國內政策上,委內瑞拉利用其石油技術解決國內住房問題。2008年委政府宣布實施“石油住宅計劃”,使那些居住在簡陋棚屋的窮人能夠搬進新房。7月政府在卡拉沃沃州瓜卡拉市成立石油住宅公司,實施每年建造10萬套聚氯乙烯(PVC)住房計劃。所謂PVC是氯化鈉和石油或天然氣的聚合物,其承受力極強且重量很輕,不易燃燒,是很好的建築材料。根據石油住宅計劃,新房建造由當地政府進行指導,使用PVC板、水泥和鋼筋混凝土作為基本材料。瓜卡拉市已有約3700戶居住在棚屋的居民成立了自助委員會,使用PVC板建造新房,這種住房麵積70平方米,屋頂用木頭榫接,鋪上普通的瓦片。委內瑞拉專家還在研究其他節能建材產品,比如石油加工中產生的瀝青,與水泥和鋼筋混凝土結合使用,這種建築材料可大大地節省成本。
21世紀初以來,中國與歐佩克內非中東地區國家石油合作取得顯著進展的就是拉美的委內瑞拉。1974年中委兩國建交,2001年中委建立共同發展的戰略夥伴關係。2004年、2006年、2008年和2009年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4次訪問中國,2010年胡錦濤主席也訪問了委內瑞拉,兩國簽署了胡寧4石油合作項目及長期融資合作等協議。隨著高層互訪不斷,兩國經貿合作發展順利。目前委內瑞拉已是中國在拉美的第五大貿易夥伴,2009年雙邊貿易額達到71.5億美元。
7.厄瓜多爾
厄瓜多爾是南美第三大石油儲備國和第五大石油生產國,2009年已探明石油儲量65億桶,原油日產量49.5萬桶。石油是該國外彙收入的主要來源,59.4%的石油出口到美國。
在拉美國家中,厄瓜多爾與美國的經濟關係十分密切,厄向美出口石油,從美引進資金和技術。1999年厄美簽署協議,厄允許美使用曼塔空軍基地作為美在南美地區反毒基地,租期至2009年結束不再續約。厄重視發展與拉美國家特別是同鄰國的關係,主張在拉美實行“真正的一體化”。不過,2008年由於哥倫比亞政府軍越境進入厄瓜多爾境內打擊哥反政府組織“哥倫比亞革命武裝力量”,厄瓜多爾提出強烈譴責和抗議,並隨即宣布與哥倫比亞斷交。後在美國前總統卡特的斡旋下,次年恢複厄哥代辦級外交關係。
1973年厄瓜多爾加入歐佩克組織,1992年10月退出,2007年在沙特阿拉伯第三屆歐佩克首腦會議上,又正式重返歐佩克。
在石油政策上,科雷亞上台後,宣布將加大社會福利、公共衛生、住房和就業等方麵的投入,為了提高政府財政收入,科雷亞指責外國石油公司在厄掠奪屬於全體厄人民的石油資源,表示石油利益應該屬於國家,並且模仿委內瑞拉和玻利維亞的做法,推進石油資源國有化運動。2007年10月18日,科雷亞頒布法令,宣布外國石油公司在該國開采原油高於合同約定價格,99%的額外收入應歸厄瓜多爾政府所有。這意味著在厄外國石油公司隻能獲得石油上漲後石油特別利潤的1%。厄瓜多爾期望以此迫使外國石油公司與其重新簽訂合同,收走石油收入的大部分。一些西方石油公司對此表示不理解,聲稱將提請國際仲裁。
厄瓜多爾新出台的規定雖然針對所有外國石油公司,但給中國石油公司帶來的影響最大。這是因為美、法、巴西、西班牙和阿根廷等外國石油公司已經在厄開采多年,大都收回投資。而在厄最大的外資企業——由中石油和中石化集團合資組建的安第斯公司,在厄不過運作兩年。2005年中國這兩家公司以14.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加拿大恩卡納石油公司在厄5個石油區塊的資產和開發權益。其後先是遭到當地部分鬧事者衝擊,後是麵對該國政府622號法令。為此,安第斯公司一方麵根據雙方簽訂的合同,保留就公司蒙受損失提交國際仲裁解決的權利,另一方麵積極與厄政府接觸。中國駐厄大使館也出麵進行斡旋,表達中國政府對此的關注。11月19日科雷亞到中國進行國事訪問,表示希望與中國石油企業加強合作,與中國共同開采石油,承諾將為中國企業提供良好的投資環境。他說:“厄中經濟互補性強,合作潛力巨大。我們要把目光投向中國,也希望中國把目光投向拉美。”厄瓜多爾的案例,反映出中國企業海外石油投資的風險性,以及政府外交在促使企業走出去中的重要作用。
從中厄兩國外交看,1980年建交後兩國總體關係發展平穩,近年兩國友好合作關係又有新的發展,高層交往頻繁。2003年、2007年厄瓜多爾總統古鐵雷斯和科雷亞先後訪問中國,2009年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訪問厄瓜多爾,2010年兩國議員友好小組在厄瓜多爾首都基多正式成立。在經貿方麵,兩國貿易額出現高速增長,2008年中厄雙邊貿易額達23.83億美元,同比增長119.9%。
8.利比亞
利比亞是北非重要的石油生產國,其石油蘊藏豐富。2009年已探明石油儲量443億桶,在世界占比3.3%,排名第八位;日產原油165.2萬桶,占世界比重2%。石油生產占到其GNP的50%~70%,石油出口占到其出口總值的95%以上。由於該國2/3以上的國土麵積至今尚未進行地質勘探,並且有預測顯示其潛在石油儲量可能超過千億桶,因此發展與該國的石油合作關係意義深遠。
從該國對外關係看,自1969年卡紮菲推翻親美的伊德裏斯國王以來,利比亞與美國關係一直緊張。1970年利比亞宣布收回美國設在的黎波裏附近的惠勒斯美軍基地,兩年後兩國維持代辦級外交關係。1980年美國裏根政府上台,指責利比亞支持國際恐怖主義,關閉利比亞駐美人民辦事處,驅逐其外交人員,兩國關係迅速惡化。1986年美以打擊恐怖主義為由,空襲利比亞首都的黎波裏和第二大城市班加西。1988年洛克比空難事件發生,1991年美、英指控利比亞兩名情報人員策劃了該事件,並推動安理會通過有關決議對利實施製裁。2001年“9.11”事件後,利比亞對美表示出同情並重申堅決反對恐怖主義,利美關係有所緩和。2003年利比亞在洛克比問題上對美英做出重大讓步,表示願支付27億美元巨額賠償並為利官員行為承擔責任。2004年利美恢複代辦級外交關係,美國宣布全麵取消對利比亞的經濟製裁,其後2006年宣布全麵恢複與利比亞的外交關係,並將利比亞從支持恐怖主義國家名單中刪除。2008年1月,利比亞外長沙勒格姆訪美;8月,兩國政府簽署《利美公民就其所受傷害提出訴訟和索賠問題的協議》,徹底解決兩國公民間賠償問題;9月,美國務卿賴斯訪問利比亞,兩國關係實現正常化。
利比亞是中國在北非的一個重要的、有潛力的石油合作夥伴。1978年利比亞與中國建交,2002年4月江澤民主席訪利,雙方簽署《中利石油領域合作協定》,開啟了兩國的油氣合作。該年12月,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的管道公司在利承建的油氣雙線管道工程正式開工,2004年5月工程竣工。2008年中利就建交30周年相互致電。2009年胡錦濤主席派特使、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薑偉新出席了利比亞“九·一”革命勝利40周年慶典活動,就開展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合作交換了意見,雙方關係平穩發展。
9.阿爾及利亞
阿爾及利亞是中國在北非的另一個重要的石油合作夥伴。2009年阿爾及利亞已探明石油儲量122億桶,在世界占比0.9%,排名第16位;日產原油181.1萬桶,占世界比重2%,排名第15位。
中阿建交於1958年,當時阿爾及利亞抗法臨時政府成立3天後,中國即予以承認,是給予阿爾及利亞外交承認最早的國家之一。1963年、1965年周恩來總理兩次訪問阿爾及利亞,為紀念周總理的訪問,阿爾及利亞政府將首都阿爾及爾的一條大街改名為“北京大街”。當時中國自身發展都很困難,但為了支持阿爾及利亞抗擊殖民統治的民族解放戰爭,1963年中國向獨立不久的阿爾及利亞派出醫療隊,從那時起到2008年,中國已經向阿爾及利亞派出21批醫療隊,共計2800多人次。中國白衣天使不畏艱難、治病救人的敬業精神,在當地民眾中播下了友誼的種子。1971年阿爾及利亞作為“兩阿提案”國之一,為恢複新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作出了卓越貢獻。兩國雖然相距遙遠,但人民始終心心相印,保持著兄弟般的友好情誼。2003年阿爾及利亞北部發生地震,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地震發生後,中國立即向阿爾及利亞派出救援隊,這是中國首次向國外派遣救援隊。2008年中國汶川地震,阿爾及利亞政府向中國災區捐款100萬美元。兩國首腦近年互訪也比較頻繁,1999年、2004年江澤民主席和胡錦濤主席先後訪阿,2000年、2006年布特弗利卡總統兩次訪華,確定兩國戰略合作關係。中阿兩國良好的政治關係有力地推動了雙方在經貿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根據中國海關統計,2007年中阿雙邊貿易額達38.28億美元,同比增長83%。2008年中國在阿爾及利亞注冊的公司約達40個,管理、工程、技術和勞務人員近3萬人,列非洲第一。阿爾及利亞已成為中國最重要的海外工程承包市場之一。
近年中阿兩國能源合作也獲得一定進展。2003年12月6日,中石油中標該國謝裏夫盆地102A-112區塊和烏埃德姆亞盆地350區塊的油氣風險勘探項目,這是中國公司首次進入阿爾及利亞油氣風險勘探領域。同年7月,中石油同阿方簽署石油合作合同,承擔德拉油田的開發、煉油廠的建設和經營、銷售上下遊一體化項目。目前,隨著中國能源供應渠道多元化的逐步深入,中石油正在阿爾及利亞積極拓展業務,確立自己在該市場的地位。
三、俄羅斯
俄羅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生產國和出口國之一,該國領土廣闊,石油、天然氣地質條件優越,蘊藏豐富,產油曆史悠久,自1864年在北高加索阿納普附近打出第一口油井起,已經曆經近一個半世紀。
(一)能源基本狀況
從能源儲量來看,2009年俄羅斯已探明石油儲量742億桶,世界占比5.6%,排列第七;天然氣已探明儲量44.38萬億立方米,世界占比23.7%,位於世界第一;煤炭儲量1570.1億噸,世界占比19%,僅次於美國。
從能源生產來看,2009年俄羅斯全年石油產量達曆年最高水平,4.942億噸,世界占比12.9%,超過沙特阿拉伯,居世界第一;天然氣全年產量5.275億立方米,世界占比17.6%,僅次於美國;煤炭全年產量1.407億噸油當量,世界占比4.1%,排名第七。
從能源消費看,2009年俄羅斯能源消費6.353億噸油當量,世界占比5.6%,位於美國和中國之後,是世界第三大能源消費國。其中石油消費1.249億噸,世界占比3.2%,位於美、中、日、印之後,排名第五;天然氣消費3.897億立方米,世界占比13.2%,僅次於美國;煤炭消費8290萬噸油當量,世界占比2.5%,位於第七。
值得一提的是,俄羅斯也是核能利用大國,2009年其核能消費量37百萬噸油當量,世界占比6.1%,位於美、法、日之後,排位第四;水電消費量39.8百萬噸油當量,世界占比5.4%,位於中、加、巴西、美之後,排位第五。
(二)能源開采曆史
回顧曆史,除了沙俄時代,能源開采曆史可以分為蘇聯和俄羅斯兩個時期。
1.蘇聯時期
外高加索油區,又稱巴庫油田,開發始於1873年,直到二戰結束,該油田始終是蘇聯最重要的油田。蘇聯早期的原油開采與生產主要用於滿足國內需要,對外出口量很小。
20世紀50年代,蘇聯發現伏爾加—烏拉爾油區後開始大規模開采,石油出口逐年增加,1950年為30萬噸,1960年增加到1783萬噸,蘇聯也成為世界石油出口大國。但這一時期,由於石油冶煉技術落後,蘇聯主要出口的是原油。
20世紀60年代,蘇聯的西伯利亞油區和位於哈薩克西部的曼格什拉克油區進入到有計劃、大規模開發階段。70年代隨著石油生產能力的不斷提高,蘇聯的石油出口量迅速增加,出口量在全球市場占據12%比重,石油成為蘇聯出口的大宗產品,蘇聯也日益成為世界主要石油生產國和消費國之間的“第三種力量”,具有一定的影響國際石油市場的能力。
就出口結構而言,蘇聯的石油和石油產品主要輸向東歐和西方國家。20世紀60年代,為了分化資本主義陣營,同時打開西歐的石油市場,蘇聯利用西歐石油消費國希望擺脫對中東石油依賴的機會,采取低於世界市場價格,甚至低於其提供給東歐國家的價格向西歐國家出口石油。總體而言,1973年第一次能源危機爆發前,東歐各國除了羅馬尼亞以外主要從蘇聯進口油氣,經濟互助委員會(簡稱“經互會”)國家92%的石油由蘇聯提供,石油也成為蘇聯控製東歐經濟的手段之一。1973年能源危機爆發後,世界油價猛漲,石油出口成為蘇聯獲取硬通貨的主要來源。為了賺取外彙,蘇聯限製增加對東歐的供應量,並轉為增加對西方的石油出口,同時也大幅度地提高輸往西歐的石油價格。
直到80年代初之前,蘇聯一直處於石油生產和出口的黃金時期。1975年蘇聯石油生產達到4.96億噸,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產油國。1976年突破5億噸,1980年躍至6億噸,1982年達到6.1億噸。石油價格上漲和出口量的增加使得蘇聯賺取了大量外彙,不僅維持和促進了蘇聯經濟的發展,而且還加強了蘇聯在冷戰中的優勢地位,石油成為蘇聯維持其超級大國地位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