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需求方麵來看,石油是一種特殊商品,作為一種動力燃料和石油化工產品的原料,其價格上漲而被其他商品所替代在時間、技術和資金上都具有一定的滯後性和局限性。比如,擁有私家燃油小汽車的大部分消費者不會因為汽油價格上漲,而馬上去購買電動小車,或讓人對該車進行整體改裝,使用太陽能或電能。他們最多是擱置私家小車不開,而乘坐公共車,並等待油價的回落。公路交通、民航、海運等運輸部門,也不會因為油價上漲而停業,它們隻會將價格上漲部分納入到運輸成本中。工業中的燃油機器設備更是不會因為油氣價格上漲,而停工停產。而政府麵對石油漲價所作出的能源戰略調整或新的決策的落實,也需要有一定的時間實施。因此,在一定期間內,石油價格的持續大幅上漲,在突破人們可承受底線前,不僅難以使石油消費量大幅度下降,而且還會波及與之相關的許多商品的價格,帶來運輸成本、農產品和工業產品成本上升,商品價格上漲。而在這一物價上漲風潮中,運輸部門、非石油部門廠商沒有從中獲得什麼好處,相反因成本上升競爭力下降,漲價風潮中得到最大利潤者隻是石油生產商和石油輸出國。
以2007年下半年以來的石油上漲為例,根據2008年7月德國《商報》的估計,若該年下半年油價維持在120美元/桶的水平,全球10家最大的獨立石油企業全年從石油和天然氣生產中獲得新增營運利潤總額可能會超過1500億美元,比2007年增長2/3,淨利潤增長幅度將遠遠超過近年來的平均15% 成本增長。估計石油行業領頭羊埃克森美孚公司原油價格每上升1美元就會為其額外帶來4億美元的淨盈利,天然氣價格每上漲0.1美元盈利就再增加2億美元。如果以當前的價格水平為標準,那麼這家美國公司在石油和天然氣生產方麵的稅後收益將在250億美元以上。2008年第一季度,10家主要獨立石油企業實際淨盈利增長了1/4;第二季度這一趨勢可能還會加快。即使7月原油價格從150美元下跌到120多美元,倫敦北海布倫特原油每桶約122美元的平均報價也比第一季度高出1/4,比之2007年高出80%。
石油價格的變動直接影響到石油進口國的經濟增長速度,當油價達到很高水平時,主要的石油消費國便會通過各種外交途徑對供應國(輸出國)施加壓力,迫使其作出提高產出水平的承諾。在大國壓力下,石油輸出國會對其產量作出適當調整,但以往的經驗使它們不會提高很多。與此同時,主要石油進口國(往往同時也是石油生產國)在國內推行各種開源節能、打擊投機哄抬油價等措施。由此,一度石油供需之間尖銳的矛盾得到緩解,石油價格出現下跌。
比如,2008年在油價衝破每桶140美元後,6月八國集團財長在日本舉行會議,敦促產油國提高產量。同月14日,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同世界最大產油國沙特阿拉伯國王阿卜杜拉舉行會晤,就油價居高不下及其他地區問題進行磋商。22日沙特召集產油國和消費國舉行會議,討論如何應對能源價格不斷上漲問題。沙特承諾將石油日產量提高50萬桶,此舉將使沙特的石油日產量達到近1000萬桶,即該國曆史最高水平。7月石油價格在達到最高點147美元後開始下跌,到8月中旬石油價格已經下降到110美元,其後在美國經濟不景氣因素的影響下,進一步下跌到10月份的60多美元。顯然,各國聯手幹預石油供需,使得油價停止奔騰式上漲局麵,各種措施產生了一定的效果。
四、油價上漲對各國能源政策的影響
石油價格的上漲引起石油主要消費國政府與公眾與日俱增的不滿。各國紛紛采取措施降低成本增加帶來的不利影響,此外也通過外交途徑對產油國施加壓力,要求其增加產出。
(一)國際間的協調
2008年6月8日,八國集團(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加拿大、俄國)能源部長與中國、印度、韓國能源部門代表在日本東北部青森召開部長級會議,就能源問題進行了探討。該會前一天,美日兩國與中國、韓國、印度三個非八國集團國家代表會麵,就節約能源問題進行了討論。各國能源部長都對石油、煤炭、天然氣價格高漲表示出“嚴重擔憂”,認為價格高漲已對全球經濟增長構成日益嚴重的威脅。會後五國發表《青森宣言》,呼籲逐漸減少並最終取消對常規能源的價格補貼,認為“未被扭曲和以市場為基礎的能源定價”有助於“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並且促進對替代能源的投資”,“這樣做可以減少政府的成本並且進一步整合國內和國家的能源經濟體係”。次日,在十一國會議上,能源部長們進一步尋求從內部著手解決創紀錄的油價問題,指出提高國內能源利用效率的必要性,呼籲石油消費國通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增加對新技術的投資來抗爭油價飛漲,同時也敦促產油國擴大生產。國際能源機構也派代表參加了會議,並敦促中國和印度加入一個框架,以便萬一出現能源危機時,這兩個國家能與工業化國家合作控製戰略石油儲備和石油需求。
2008年6月,全球能源首腦會議在沙特阿拉伯的吉達召開,36個國家的政府首腦或部長以及20多個大石油公司負責人出席了會議。會上美國、德國、印度、澳大利亞和其他主要石油消費國敦促各大主要產油國增加石油供應量,以抑製不斷上漲的石油價格。參加峰會的產油國則認為市場並不存在供應不足問題,導致石油上驚人漲幅的來自投機因素,為此應采取行動打擊投機行為。雖然,此次會議最後除東道國沙特阿拉伯宣布將原油日產增至970萬桶外,未就平抑國際油價高漲問題取得任何實質性進展,但會議的召開反映出主要石油進口國對能源安全的嚴重憂慮,以及力圖通過與石油生產國之間采取對話與合作的方式來解決危機。
(二)調控市場燃油價格
石油價格的飛漲,使得運輸成本上升,物價上漲。為了控製通貨膨脹,不少石油進口國對國內燃油消費實行補貼,由此導致政府財政支出不斷增大。為此,一些對國內油價進行控製的國家不得不根據國際原油市場價格對燃油進行一定程度的調價。比如印度,國際原油市場價格上漲了200%,國內價格隻上漲50%,政府對燃油補貼達到了78億美元。2008年6月5日,印度對國內燃油采取提價措施。歐盟采取的辦法是對石油公司增稅,然後將該稅收補貼給普通百姓。中國也醞釀並最終實行燃油稅改革政策。
(三)各國開源節流措施
除了國際協調外,各國也積極地采取了開源節流措施。這些措施主要表現在:
(1)增加石油供給。石油價格的上漲帶來的高額利潤刺激了各國對深海石油的勘探,墨西哥灣、巴西以及加拿大已經相繼取得重大發現。根據Lehman兄弟公司2008年6月初的調查,由於較高的原油和天然氣價格的驅動,預計2008年全球開發與生產投資將增長20%。從398家能源公司的調查發現,全球投資將從2007年3490億美元增加到2008年4180億美元。為了保證世界經濟發展的需要,歐佩克國家計劃在2010年前投資1200億美元著手擴大石油生產能力,初步計劃將原油日生產能力由2005年的3170萬桶提升至2010年的3690萬桶(不包括伊拉克),增長16%以上。同時,歐佩克大幅擴大精煉能力,精煉日產能由2006年的1230萬桶擴大至2011年的1770萬桶,提高近50%。此外,恢複剩餘產能,剩餘產能的恢複有助於穩定國際市場油價。2008年歐佩克剩餘產能預計約為210萬桶/天。俄羅斯則為電力行業吸引投資,擴大能源運輸能力,並采取措施開放天然氣市場,降低石油行業稅。此外,美國等主要的能源消費國也對歐佩克組織施加壓力要求其增加產量,以抑製奔騰向上的原油價格。
(2)采取節能措施。開發節能車型,減少耗油水平,降低石油消費,抑製油價上漲。油價上漲帶來了現代微型車時代的到來。一些汽車公司根據節能原則開發出小型汽車(微型車)。2007年在美國洛杉磯車展上,精靈汽車公司生產的各種精靈車(Smart)引起參觀者們的關注。這類車輛車型小、行駛輕便、耗油少。一般其車身長2.64米,每40英裏消耗1加侖汽油。精靈車最初設計理念產生於20世紀70年代,但直到1989年斯沃琪(Swatch)公司創始人尼古拉斯·海克宣布將打造一款新穎小型車後才最終問世。Smart的名字來自Swatch和Mercedes(梅賽德斯)的首個字母,以及英文單詞art(藝術)。油價也推動美國等發達國家走向綠色駕車方式,即盡可能地減少駕車出行。
(3)食用廢油變燃料。2004年一些環保人士在法國馬賽創建了一個“開動我的薯條”的協會,該協會利用從餐館或集體單位食堂裏回收的炸過食物的油加工成汽車燃料。協會會長卡特琳·尼烏文霍弗認為,廢油變燃料的好處是:第一,節約耕地。新興國家動用上百萬公頃的土地大量種植花生和其他油料作物,減少了可用來養活百姓的糧食種植。而廢油則不需要利用耕地。第二,減少運輸。發達國家用飛機將生物燃料從發展中國家運來,耗費了許多機油。第三,注重環保。廢油利用,既可化廢為寶,又可減少垃圾,同時還可減少裝運燃料塑料瓶的生產,而後者不可循環使用。第四,價格低廉。經過處理的油每升不過0.65歐元,而柴油每升達到1.5歐元。該協會的這一行為受到不少人士的支持,不僅人們前來購買這種燃料,而且參加該行動或協會的人員增多。到2008年8月,該協會成員已經從創建之初的3人發展到376人,預計到該年年底人數將翻番。
(4)尋求生物燃料的新來源。2008年世界糧食價格的上漲,使用玉米生產生物燃料的計劃遭到人們的譴責,研究人員開始尋求新的生物燃料。在東南亞棕櫚油是窮人廣泛使用的食用油,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是全球主要棕櫚油生產國,兩國產量占到全球87%。2008年麵對國際油價大幅上漲情況,印尼政府除了宣布不再成為歐佩克成員外,還計劃頒布法令,通過強迫製造商利用生物燃料來滿足部分能源需求,以期在全球油價飆升的背景下減少石油進口。這項新能源政策將規定,印尼工廠使用的能源中至少應有2.5% 是棕櫚油和其他比較清潔的燃料,計劃到2025年使生物燃料占能源消費總量的5%。目前印尼已遭森林資源破壞的加裏曼地區正在開墾出大片的棕櫚種植園。
(5)推動太陽能利用工程。比如,2008年7月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宣布,將在其歐洲(位於西班牙北部薩拉戈薩)最大的通用汽車製造廠製造世界上最大屋頂太陽能發電站。計劃投資7850萬美元,鋪設18.3萬平方米太陽能電池板,以便在高峰時段提供該工廠1/4的用電。此後,還想把這一計劃推廣到它在聖彼得堡以及在歐洲其他地方的20個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