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單月情況看,2007年煤炭庫存量單月最高時也未超過1.7億噸,該年年底為1.49億噸,這一數據意味著隻夠電廠10~15天的消耗量,相當多的電廠煤炭庫存不足,僅夠用3~5天。由於中國能源結構中,煤炭占據主要比重,因此煤炭庫存的嚴重不足,使得中國的能源安全處於十分脆弱的境地。2007年四季度開始,貴州、重慶的一些電廠再次出現停機待煤現象,到2008年2月,這一狀況擴大到17個省級電網,停機待煤裝機容量超過4000萬千瓦,連產煤大省山西、陝西也出現電煤供應緊張的情況。
雖然中國增加了對核能、水電、風能和太陽能的利用,但在較長時間裏,煤炭仍將是中國主要依賴的能源。中國對煤炭的依賴也使其付出了高昂的環境及其他代價。2008年10月綠色和平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等三家環保組織聯合發表的《煤炭的真正代價》報告稱,中國對煤炭依賴的代價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7% 以上,這一比重並未將下列代價計算在內:大氣和水汙染、生態係統的惡化、基礎設施的受損,以及人受到的傷害和死亡率。估計未計算在內的代價近達2490億美元。如果將氣候變化影響也考慮進去,代價會更高。為此,該報告建議中國為減少煤炭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開征“碳排放稅”,認為中國應將其依賴煤炭的真正代價考慮在內,這對其未來的能源安全至關重要。根據BP統計數據,2009年中國煤炭消費153740萬噸油當量,比前一年增加9.6%,占世界比重46.9%,仍高居世界第一。煤炭在全部能源中的比重占到70.6%,比前一年(70%)的比重提高了0.6%。
從煤炭價格變動情況看,近年來,總體上呈穩步上升的趨勢。但隨著世界油氣價格的反複無常,國際煤炭市場也麵臨著很多不確定因素,各國在煤炭進出口方麵的多種政策,引起國際市場煤炭價格的起伏不定。
2003年開始的石油價格上升,推動世界煤炭價格也隨之上漲。2004年美國中央阿巴拉契亞現貨煤炭價格指數達到64.90美元/噸,較2003年增長68.48%。該年日本進口動力煤到岸價51.34%美元/噸,進口煉焦煤到岸價60.96美元/噸,到2005年分別提高到62.91美元/噸和89.33美元/噸,分別較上年增長22.5% 和46.5%。
2009年油氣價格的下跌抑製了2007年以來煤炭價格急劇上升的趨勢,而地區經濟的不景氣及全年的經濟走勢影響到煤炭年平均需求以及年平均價格的大幅波動。
2008年世界煤炭全年平均價格突破100美元/噸,各類煤炭價格達到118~179美元/噸。2009年全年煤炭(除煉焦煤、動力煤)平均價格下跌到68~70美元/噸,一些地區煤炭下降幅度超過50%。比如,2009年西北歐煤炭價格從前一年的147.67美元/噸下降到70.66美元/噸,下降了52.2%。美國中央阿巴拉契亞煤炭價格下降幅度雖不如前者,但也達到42.7%。日本煉焦煤和動力煤每噸價格下跌了10多美元,下降幅度分別為6.3%和10.3%。不過盡管如此,大部分地區的煤炭價格仍高於2007年的全年平均價格。
(三)新能源價格變動現狀
新能源由於規模和技術的製約,大多通過不同的新能源轉換為電力形式來表現。通過各種新能源的投資成本和發電成本的預測,能相對得出該種能源的一種轉換為電力的價格。
有關新能源發電單位投資和成本預測。以2000年幣值計算,陸上風力發電投資將從2002%年的875%美元/kW下降到2030%年的625%美元/kW,成本從45~55%美元/(MW·h)降到25~50%美元/(MW·h);光伏發電每千瓦投資從5880%美元降到3120%美元,成本從350~600%美元/(MW·h)降到135~210%美元/(MW·h)。可見,風力發電、低熱發電、太陽熱發電、潮汐/波浪發電及光伏發電成本趨勢下降,其中在新能源中最為經濟的還數風力,尤其是陸上風力發電成本最低。
二、油價變動與當前主要可替代能源供需變動相關性分析
石油價格的上漲,使得替代能源供需發生變化,這裏首先就石油價格變動與當前主要可替代能源(煤炭、天然氣以及新能源轉換的電能等)之間的相關性進行分析。
在進行實證分析前,需要說明幾點:①由於各種替代能源的供需與石油價格密切相關的時間段不同,所以選擇不同的時間段進行分析。②分析的數據來源:煤炭的消費量來自美國能源信息管理署,天然氣和進出口量來自聯合國貿易統計數據庫(COMTRADE),石油價格的數據來源同本章第二節的數據來源。③各種替代能源的供需量與石油價格之間的相關性用相關分析曲線圖表示,同樣采用典型相關分析測定相關係數。
(一)石油價格與煤炭消費量之間的相關分析
石油和天然氣的價格的日漸走高,使得煤炭再次成為更具競爭力的基本發電燃料。煤炭消費量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相對燃料價格、政府關於燃料多元化和氣候變化或空氣汙染的政策,以及清潔煤技術在發電中的發展情況。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中,由於對環境問題的強調,煤炭用量增長緩慢,增長量主要來自美國。在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在中國,煤炭仍然是主要能源,中印兩國的煤炭消費量占全球的45%。根據世界能源組織預測,到2030年中國和印度拉動煤炭增長占全球增長量的4/5以上。
導致煤炭用量增長的主要因素除了這些國家煤炭資源豐富以外,還來自石油價格上漲因素的影響。
使用SAS計算程序計算出石油價格與煤炭消費量之間的相關性。
在2002年以前,煤炭消費量與石油價格之間的相關性很難確定。但是從2002年以後,二者之間基本呈現正相關關係。這一檢驗結果與本章第一節中有關石油價格在第五階段上漲情況吻合:日益攀升的石油價格,使得能源消耗國去尋找新的能源替代,煤炭是其重要的選擇。而且經計算,世界煤炭的消費量與石油價格之間的相關係數為0.875621,檢驗總體中所有的典型相關均為0的假設時,概率水平遠小於0.0001,說明在1%的概率下典型相關成立。
(二)石油價格與天然氣進出口量之間的相關分析
根據《世界能源展望2007》資料分析預測,天然氣年均消費量增長1.9%,全球消費總量從2004年的99.6%TCF(萬億立方英尺)增至2015年的129%TCF,2030年將達到163.2%TCF,屆時工業部門的天然氣消費將占全球天然氣消費的43%。這暗示隨著世界石油價格上漲,工業和電力部門將采用更加清潔的燃料資源來代替石油消費。
反映的是1990~2005年國際石油價格變動對天然氣進出口的影響。從中可以看出,隨著石油價格的提高,天然氣進出口量都有所增加。
使用SAS計算程序,計算出石油價格與世界天然氣進出口量的相關性。同煤炭相關情況近似,2002年後石油價格與天然氣進出口量之間的相關性呈現明顯的正相關。根據計算,第一典型相關係數為0.850858,並且典型相關為0的假設概率水平為0.0002,在0.01的顯著性水平下,可以拒絕典型相關為0的假設。第一典型相關的結構為“世界石油價格=0.85086天然氣進口量+0.7673天然氣出口量”。
(三)石油價格與電能進出口量之間的相關分析
作為終端能源的電能,也是世界石油的替代能源之一。將電能作為終端能源的代表,分析它與石油價格的相關性。使用SAS計算程序計算出石油價格變動與電能進出口相關性。
從2002年後,電能的進出口量與石油價格呈現正相關,但是相關近似程度低於煤炭和天然氣。
計算結果顯示,電能的進口量與世界石油價格的第一典型相關係數為0.669781,其0假設的概率水平為0.0155,在0.05的概率水平下,拒絕典型相關為0的假設。第一典型相關結構為“世界石油價格=0.6698電能進口量+0.0098電能出口量”。
(四)國際石油價格與其他替代能源的相關分析
根據埃克森公司研究,其他形式的能源,諸如核能、水電能、風能、生物能及其他可再生能源,總計年增長率達1.6%,其中核能的需求量年均增長率達1.4%。2020年後隨著許多新建項目的出現,核能增幅量需求最大的地區將是亞太地區。2006年中國、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斥巨資實行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計劃(ITER)。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的原理類似太陽發光發熱,即在上億攝氏度的超高溫條件下,利用氫的同位素氘、氚的聚變反應釋放出核能。核聚變燃料氘和氚可以從海水中提取,核聚變反應不產生溫室氣體及核廢料。由於原料取之不盡,不會危害環境,因此作為石油的替代能源,核能具有其發展優勢。ITER計劃的實施結果將影響人類從根本上解決能源問題的進程,其意義十分重大。
水力發電的需求量年均增長率目前為2%。中國的三峽電站正處於開始運轉的初期階段,預計中國、印度和其他一些發展中國家水電需求將進一步擴大。生物能源所包括的大部分傳統燃料,諸如木材和
動物糞便等都在發展中國家得到利用,而木材廢料和下腳料在發達國家得到利用。此外,預計風能和太陽能的年均增長率,在政府補助金和法令的鼓勵與推進下將高達11%。盡管所估計的增長率如此之高,但到2030年,這兩者所占能源份額隻不過在1%左右。
上述能源雖然發展前景廣闊,但是短期內由於消費量很小,還不能對世界石油價格形成直接的影響。
三、油價變動對石油供需的影響
石油作為世界上當今最重要的能源,其價格變動對全球經濟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石油供需狀況變動對石油價格產生影響,石油價格的變動反過來又會影響石油的供需狀況。
從供給方麵來說,石油價格變動直接影響到石油生產企業的利潤,並影響到石油的生產。一般來說,當某類商品價格不斷上漲時,廠商(生產商和營銷商)一方麵可以從漲價中獲得更多利潤,但另一方麵也可能因為價格上升消費者轉而消費替代商品或減少購買影響到商品需求量的擴大,從而影響到生產商更多利潤的獲得。為此,廠商的營銷戰略往往是根據商品需求彈性狀況確定價格,而不是簡單地根據供需狀況製定價格。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石油作為一種不可再生資源,其生產具有某種壟斷性。在國際市場上,為了獲得壟斷利潤,石油輸出國家通過限產措施保證生產利潤,從而使得石油價格上漲並不必然導致供給的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