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石油價格變動因素分析(3 / 3)

(五)中東等產油區地緣政治風險的影響

產油地區形勢的不確定或動蕩會直接影響人們對未來石油安全供應的擔心,帶來石油價格的波動。目前產油區地緣政治風險最不確定的因素是伊朗的核問題。伊朗是歐佩克第二大產油國,世界第三大石油輸出國,其國土蘊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根據BP能源統計,伊朗擁有189億噸石油探明儲量,占世界總量的11.4%,僅次於沙特居世界第二位,儲采比高達86.7;天然氣探明儲量高達28.1萬億立方米,占世界總量的15.5%,僅次於俄羅斯,居世界第二位。伊朗石油日產量超過400萬桶,其中60% 以上(約250萬桶左右)的石油出口到國際市場,年出口石油1.2億噸左右。由於美伊核問題爭端,以及美要求聯合國對伊經濟製裁,使人們擔心一旦美伊軍事衝突爆發,會帶來世界石油供應量下降和石油運輸安全問題。此外,其他一些地區,如委內瑞拉曾威脅美國暫停供應石油、尼日利亞武裝組織揚言對產油設備襲擊、尼日利亞產油區的暴力衝突(導致意大利埃尼石油公司在尼日利亞的子公司原油出口量降低一半),以及俄羅斯拒絕一些私有公司進入關鍵市場等,也都對石油產量和市場價格構成負麵影響。

(六)煉油廠等事故頻發

2007年世界各地煉油廠事故頻頻發生。首先,美國煉油廠事故達到曆史之最。僅該年上半年150多家煉油廠就有1/3企業發生事故:火災、停電、泄漏和損壞等,導致數十家煉油廠停產或減產。比如,路易斯安那州、得克薩斯州、印第安納州和加利福尼亞州的煉油廠就因閃電發生火災或停電而停產;堪薩斯州的煉油廠因暴雨被淹。總體上,煉油廠停產率高於往年,2007年第一季度平均每天停產150萬桶。2008年上半年美國煉油廠仍事故不斷,4月埃克森美孚公司煉油廠發生大火,持續約半小時。除了事故外,一些企業設備陳舊也影響到生產能力。比如,2005年卡特裏娜颶風和麗塔颶風來襲,美國國內不少煉油廠被迫關閉,最多時停產500萬桶,由此能源供應一度中斷。為了彌補這段時間的損失並充分利用高油價,很多石油公司紛紛推遲對工廠設備的維修,結果一些煉油廠老舊失修,設備腐蝕,生產能力下降。為此,不少分析人士認為,北美地區煉油廠產量不足是造成能源價格上漲的一個主要因素。此外,其他經合組織(OECD)成員國,如澳大利亞的煉油廠設備也同樣處於檢修狀態。

其次,歐佩克等產油國煉油廠事故也不斷。比如,科威特沿海一家煉油廠2007年4月6日發生原油泄漏事故,煉油廠周圍海域被汙染;剛果共和國道達爾公司經營的油田因起火而關閉;沙特的石油設施因檢修停產等。2007年3月份歐佩克原油日產量下降至3000萬桶,該月全球原油日供應量減少25萬桶。2008年4月,尼日利亞輸油管道遭到破壞,迫使石油設施檢修,日產油量16.9萬桶的邦尼輕質油油田關閉,同時也迫使英荷殼牌石油公司宣布原油出口遭遇不可抗力影響。

(七)其他能源或石油產品供應的短缺和價格上漲的影響

比如,煤炭、天然氣供應的短缺或價格的上漲會推動石油價格的上漲。能源經濟學家菲利普·弗萊傑(2008)認為,對柴油的需求可能是導致原油價格高漲的重要因素。從統計數據看,美國和歐盟對柴油的需求都在不斷增長。根據美國能源部情報局的數據顯示,在過去12個月裏,各種標號的汽油平均價格每加侖上漲了1.12美元,達到4.15美元;而一年前比汽油還要便宜的柴油,價格已經上升到每加侖4.66美元,漲幅為1.81美元。由於柴油價格迅速攀升,煉油企業不斷增加低硫輕質原油的采購量。大部分原油經提煉後會產生柴油和汽油,油的質量越輕,柴油的產出比例就越大。如果用升級煉油廠的辦法從重油中提煉更多柴油,緩解目前的供應緊張可能需要兩年時間。而實際上,煉油廠不願意利用價格更加便宜的重油來提煉更多的柴油,因為那意味著會提煉出更多的汽油,而汽油由於價格高漲其銷量有所下降。2008年,美國能源采取另一項緩解柴油供應緊張的措施是,汽油供應中要摻混90億加侖的乙醇。美國對乙醇使用量的規定減少了汽油的使用量,但同時也減少了柴油的生產量,從而導致原油價格遭遇更大的上漲壓力。

總之,自2007年以來,全球石油供需矛盾仍未得到解決,這一矛盾在美國次貸危機、美元貶值、遊資炒作、原油開采成本增加、中東地緣局勢惡化、伊朗核問題懸而未決、煉油廠事故頻發等一係列因素的作用下,被大大地誇大;尤其是在原油期貨市場投機商的炒作下,國際油價被不斷地推向新高,石油價格和市場被嚴重扭曲。

三、2008年7月後油價下跌原因分析

2008年7月國際油價直叩每桶150美元後開始下跌,到8月初價格跌至120美元/桶,其後又下降到110美元/桶,12月初下跌到40美元/桶。分析油價回落的原因主要在於:

(1)國際金融市場危機加深,信貸收縮,令熱錢炒作不得不收斂。為了刺激次貸危機帶來的個人消費疲軟,美國政府出台了減稅、減息政策,由此帶來通貨膨脹壓力加大。美聯儲開始出現要求加息的呼聲。但是在房產價格企穩、整體經濟有明顯改善之前,美國加息機會不大。因為市場預計美元利率在現有水平保持穩定,這樣過去美元貶值推動原油價格上漲的力度在減弱。

(2)美國經濟疲軟,對石油需求減少(據報道2008年上半年日需求量減少80萬桶),而一些產油國在國際社會壓力下增加石油生產量,從而使得供需矛盾有所緩解。

(3)人們預期因美國等發達國家經濟不景氣,以及各國替代能源戰略的出台,將減少未來石油的消費量,由此期貨市場投機炒作石油上漲因素減弱。

(4)暖冬減少能源需求。2007年1月18日,在美國政府宣布原油和汽油庫存出現高於預計的增長之後,紐約市場WTI原油期貨價格跌至每桶50.48美元,與2006年7月份創下的77.03美元的曆史高位相比,下跌了34.47%,為近20個月最低價位。國際能源機構指出,暖冬減少能源需求,同時該組織也減低對美國經濟增長的預期。為此,有分析認為,暖冬導致取暖用油需求減少,庫存高於預期,在供求基本麵、地緣風險、遊資投機等因素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天氣是影響國際油價走勢的最重要因素。

(5)主要石油進口國與石油輸出國共同幹預的結果。2008年6月針對石油日益高漲問題,全球能源首腦會議在吉達召開,會議呼籲各國管理者采取行動抑製投機行為。美國是世界石油消費最大的國家,石油上漲對於經濟不景氣的美國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6月美國國會就能源價格問題舉行了至少8次聽證會,消費者和議員對石油市場上的投機行為,特別是對新型的金融投資者,包括養老金基金和對衝基金公司憤恨不已,認為正是這些金融商人將油價推高到如此高位。根據一項提議,美國將禁止機構投資者擁有農礦產品的股份。上述這些因素都推動7月中旬後油價的不斷下滑。

麵對油價的下滑,歐佩克一些成員國提出減少石油生產量,以維持石油高價;一些則認為油價隻有維持在每桶90美元才是最合理的。有分析人士認為,油價下跌不過是短期調整,而並非徹底轉勢,這是因為:其一,即使美國因金融風暴而推延了石油需求,但全球對石油需求仍然旺盛,總需求量隻會增加不會減少;其二,產油國的石油儲備量明顯萎縮,而布什總統簽署的近海石油開發解禁令肯定會被民主黨控製的國會否決,至於巴西和伊朗發現的大油田產量仍是未知數。換言之,石油的供求現象沒有任何轉變,因此在經過一段回落調整之後,油價還會再度上衝,低油價的年代肯定將一去不複返。

不管怎麼說,國際油價下跌事實再次說明:從油價變動的規律看,導致油價變動的最主要因素是供需狀況,尤其是美國經濟的變化狀況,而投資因素或人們的心理預期則對這一變動趨向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四、2009年以來的國際油價走勢

2009年上半年世界經濟尚未脫離不景氣軌道,需求疲軟,導致能源勘探、生產與需求減少,但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國家較早複蘇,一定程度上遏製住需求大幅下降的勢頭。下半年不少國家走出衰退,經濟出現回升,油氣需求增多,價格有所回升。而各國政府鼓勵新能源開發政策的出台與落實,使得無論是新能源的技術研究,還是開發規模都獲得突破與進展,新能源在全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有所增長。一些國家以新能源開發為突破口,為本國經濟增長注入活力。

分別顯示了這一時期國際原油價格(包括期貨與現貨價格)的基本走勢。從中可見,油價基本在70~80美元/桶區間浮動。

可以說,油價的基本走勢由供需關係所決定,而供需關係受到經濟周期、石油生產等經濟因素影響;油價的局部變動則受到偶發事件、投機因素等影響。值得一提的是,影響油價的各個因素在不同時期起到的作用有所不同。反映的是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際油價變動的基本情況,從中可見一些因素在某一時期成為油價暴漲或暴跌的主要原因。

不管怎麼說,石油作為一種特殊的國際性戰略商品,其價格波動的影響因素多而複雜。顯示的是各種因素對國際油價的影響。從中可見,供需平衡狀況決定石油價格總水平;突發事件引起油價大幅波動;歐佩克對油價的作用也十分重要;非歐佩克國家石油產量和出口增加、替代能源比例增長以及銷售方式變化,均對石油波動產生影響。雖然原油價格受到供求關係原理的作用,但是由於影響它的因素極其複雜和多變,較之其他商品,其具有更強的不可控性和不可測性,人們更多的時候隻能在事後才看清其走勢和走勢背後的主導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