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石油價格變動因素分析(2 / 3)

將2004年石油當期名義價格按美元價值折算,放到各年與當年名義價格進行比較:布倫特、歐佩克一攬子油價、WTI 2004年的名義價格,在2000年僅相當於27.71美元、26.13美元、30.03美元;2001年僅為28.00美元、26.41美元、30.35美元。將其同2004年名義油價相比,其中歐佩克的貶值程度分別達到27.5% 和26.7%。這說明美元貶值對歐佩克成員國收入影響較大,導致其實際購買力的下降,因此歐佩克為了維護自身的經濟利益,必然會根據美元彙率的變化情況對石油價格政策作出相應的調整。

(六)經濟周期因素

在能源供應穩步增長、煤電油運輸壓力緩解很多的情況下,石油價格仍會持續上漲,分析其原因是多方麵因素影響的結果,其中世界經濟周期的波動是一項重要因素。

一些學者認為,世界經濟波動存在著“約瑟效應”,即狀態的持續性。根據周佰成和方炬(2007)研究,美國經濟波動存在非周期循環,這種非周期循環的平均長度不同,國內生產總值(GDP)周期為43個季度,屬於裘格拉周期。同時,中國的經濟周期波動也存在這種現象,與美國不同的是,中國GDP周期為17個季度,屬於基欽周期。一個裘格拉周期約等於2~3個基欽周期。根據他們的研究,在經濟周期作用下,美國的宏觀經濟比之中國的宏觀經濟更有持續性,美國的平均周期是中國周期的2~3倍。美國和中國是世界經濟中的大國,其經濟周期非周期循環波動影響著世界經濟,影響著世界市場上商品的價格。

經濟學一般將經濟周期分為首尾銜接的四個階段,即繁榮、衰退、危機和複蘇。在今天的工業經濟社會中,經濟周期主要通過對工業產品供需及價格的影響,進而影響石油等能源價格。在繁榮階段,工業品需求急劇膨脹,眾多企業利潤上升,產量擴大,對能源等原材料產品的需求擴張,引致能源等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在衰退階段,工業品需求下降,對能源等原材料需求減少。在危機階段,工業品價格在底部長時間徘徊後,接近甚至低於自身價值,相關企業減產、虧損甚至破產,緩慢地將市場上形成的供過於求向供求平衡甚至供不應求轉變。此時,能源價格可能也跌到了穀底。在複蘇階段,工業品需求增加,價格自然緩慢回升,投資者入市積極性提高,對能源等原材料產品需求開始擴張,促使其價格上升。

經濟周期對石油價格的影響是通過石油市場的供求狀況進行的,而後者反過來又會影響到經濟周期:首先,強勁的經濟增長導致石油需求急劇上升。工業化、城鎮化的加速發展,或經濟增長速度的加快,使得能源需求增加,國內資源價格提升,能源進口增加。其後,經濟過熱,成本上升,石油需求增幅放緩。經濟過熱出現的泡沫需求,使得石油供應出現不足,油價大幅上漲,推動煤炭等替代能源需求增大;而替代能源的新投資、環境成本、資源成本、汙染成本、勞動力成本與過旺的需求一起,又推動著替代能源價格上升。最終,導致企業成本上升,虧損麵擴大,產出降低,市場物價飛漲,人們需求減少,經濟出現衰退,石油需求量相對減少。

經濟周期激發了其他經濟因素對油價產生影響。比如,經濟繁榮時期,大量熱錢進入能源領域推動價格增長;經濟衰退時期,美元對歐元等國主要貨幣彙率的貶值,導致以美元計價的國際石油名義價格走高。

(七)經濟全球化因素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國的經濟運行通過跨國的經濟紐帶緊密連接在一起,任一國經濟的波動都會通過這條紐帶向世界範圍擴散。美國經濟下滑,致使全球經濟出現波動,影響到中國等國的能源消耗。中國等新興工業國家的工業化進程和經濟增長方式,也會影響到世界石油的消費量和石油的供求關係乃至價格。而主要能源大國的能源政策與戰略,比如美國的中東和中亞能源戰略、各國的新能源政策,都會影響到世界石油價格。

二、2007~2008年國際油價大幅上漲原因分析

回顧近40年的曆史,國際石油價格不斷變化,從1970年每桶原油標價不足2美元,到2008年攀升到140美元以上,又到目前的70多美元,分析油價波動的原因存在多重因素的影響。以2007~2008年7月世界市場石油價格暴漲為例,總需求增長是一個原因,除此外還存在其他因素的影響。

(一)總供給的下降

全球能源總需求不斷增加,而供給卻跟不上。據報道,近五年全球石油產量不斷降低,老油井開采量在下降。在世界消費的每5桶原油中,有一桶即20%來自年齡超過40年的老油田。在過去30年新發現的油田中,現在已經沒有一個油田的日產量超過100萬桶。比如,墨西哥的坎塔雷爾油田,1976年被發現,高峰時期日產量超過200萬桶,但現在已下降一半,且還在不斷下降,每年產量下降24%。其他老油田,如沙特的蓋瓦爾油田、科威特的布爾甘油田、中國的大慶油田,也麵臨著同樣的趨勢。這意味著,伴隨著油田的老化、產量的降低,每年有多達2/3的新增產量用於抵消老油田下降的產量。

2007年全球石油需求增加2.4%,而供給則比前一年降低了0.9%。為了取代產量下降的現有油田,未來8年還需要2/3的額外產能,而目前石油的剩餘產能達到曆史最新,歐佩克每天200萬桶的剩餘產能似乎難以提高。一些批評者認為,實際上歐佩克沒有采取什麼重大舉措來提高剩餘產能。如法國石油研究所所長奧利維耶·阿貝爾指出,產油國基本喪失了在短時間內增加產量的能力,而收入急劇增長的產油國也認為沒有必要提高產量,它們對1998年油價跌落到10美元以下心有餘悸,不想浪費資源,隻想盡可能地保有這些資源,使其產生最大的利益。一名沙特阿拉伯人就曾這麼對他說:“為什麼要投資石油來取悅那些不喜歡我們的人?倒不如拿錢去建學校,蓋醫院和修公路。”

根據美國能源情報署報告預計,2008年全球石油供給量為8739萬桶/天,同比增加253萬桶,增長率為3%,增速較上年大幅提高。但是各產油區情況卻有所不同,其中歐佩克國家日產量增長4.5%,增量為158萬桶,占全球增量的62.6%;非歐佩克國家日產量增長2.1%,增量為95萬桶,占全球增量的37.4%。在非歐佩克國家中,巴西的產量增長非常迅速,日產量增加39萬桶,同比增長17%;美國石油日產量增加23萬桶,同比增長2.8%;此外,前蘇聯地區產量增加較快,阿塞拜疆和哈薩克斯坦日產能分別增加15萬桶和9萬桶,同比分別增長17.4%和6.2%;俄羅斯盡管也有15萬桶的增量,但僅與過去的兩年持平,明顯低於2003~2005年60萬~80萬桶左右的增量水平。受儲量等因素的限製,墨西哥、英國、挪威等國的產量在逐年下降,其中2008年英國石油儲量和產量分別下降5.3%和6.5%,天然氣儲量和產量分別下降16.8%和3.9%。2008年5月印度尼西亞宣布退出歐佩克組織,理由是已從石油淨輸出國轉為石油淨進口國。從上可見,一方麵全球經濟發展對石油需求不斷上升,另一方麵短時間內產油國難以大幅度地提高產量,石油供需平衡上的這種落差,通過價格信號反映出來,由此造成油價不斷攀升。

(二)美元貶值對油價的影響

石油供需矛盾固然是油價上漲的主要原因,但美元的貶值也是促使以美元計價的油價上升的原因。這是因為美元一直是石油輸出國石油交易的結算貨幣,由於美國財政、貿易雙赤字的不斷擴大,美元持續貶值,石油輸出國實際石油收入縮水,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歐佩克等產油國抬高油價,此外也使美元進行標價的石油價格呈現出上漲趨勢。為了保持和增加收入,石油輸出國聽任投機資金推動石油價格上漲的速度超過美元貶值的速度,而這些收入作為石油資金回流到市場,又進一步造成原油價格的走高。

(三)原油期貨交易的投機炒作

投機行為對國際油價的推波助瀾不可忽視。自2003年以來,全球對石油的需求上升了8%,美元對全球主要貨幣貶值超過25%,但國際油價的增幅卻高達277%。尤其是從2007年下半年以來石油的漲幅已經攀升到令人不可思議的地步。麵對石油消費國對其供給不足的指責,歐佩克首先認定造成油價猛增的罪魁禍首是投機商們。美元的疲軟和美國次級住房貸款危機帶來的金融混亂,導致大量投機資金撤出股票市場和其他投資領域,轉而進入原油期貨市場,原油期貨成為國際遊資投資的一種資產類型。2007年7月,多美年證券公司在美國證券市場展望中,將能源領域稱為“在新興經濟體迅速工業化的支撐下,前景最看好的幾個長期投資領域之一”。該證券公司最青睞的企業包括鑽探公司、綜合石油公司、煉油公司和石油經銷公司。投資原油股票或期貨,一時間被投機者視為穩賺不賠的買賣。

根據英國石油公司2008年7月8日在北京公布的一份《世界能源統計》報告,全球石油期貨交易金融高達800億~1100億美元,是實際石油貿易額的8~10倍。石油期貨合約有七成是由與石油毫無關係的金融資本持有。在石油需求增加的情況下,大量投機資金驅使原油行情不斷創新高。例如,2007年11月,紐約商品交易所一天的原油交易量激增到近5億桶,是實物原油交易量的5倍以上。其中對西得克薩斯中質原油期貨進行的投資超過一半來自不需要原油和為了賺取差額利潤的投機資金。香港研究與谘詢機構中亞能源有限公司的總裁鄺社源認為,投機因素給當時的油價增添了25%的溢價。他估計“至少20%~25%美元是石油交易商製造的投機溢價”。無疑,原油期貨交易的投機炒作,擴大了石油供需間的矛盾,推動了世界油價的飆升。

(四)美國原油庫存的影響

在石油期貨市場上,美國國內石油儲備狀況對石油期貨價格的漲落起到較大的影響,往往是市場擔心庫存不足時油價會上漲,而庫存充足時油價又會回落。比如,2006年12月美國原油庫存連續4周下跌,推動石油價格不斷上漲。2007年1月,原油庫存結束下跌趨勢,增加了680萬桶,達到3.215億桶,超過往年這一時期平均變動範圍的上限,加上這一時期氣候變暖,紐約商品交易所的石油期貨價格出現回落。

既然能源會隨著開采而減少,價格也會不斷上漲,因此為了保證國內生產不因為能源供應短缺和價格上漲而發生重大問題,主要的能源進口國就需要進行能源戰略儲備,以保證供應。美國是最早重視能源戰略儲備的國家。2004年美國的石油戰略儲備能力是7.01億桶,而目前的儲備水平為97%。美國學者認為這不足以應付出現石油供應嚴重混亂,為幫助美國經濟渡過難關,建議提高到10億桶。根據美聯社報道,為了應對石油危機,美國每天購買約7萬桶石油用於增加戰略石油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