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石油安全
石油安全主要是指石油供給安全,其內涵包括保障供應、穩定價格和儲備充足。石油安全是將能源安全的關注點放在石油上,這是因為世界能源消費中石油占據主要比重,許多能源消費大國的石油消費比重超過了35%,如美、日、德、法、韓、英、意。2009年石油消費比重超過40%的國家有日本、韓國、意大利。
在石油安全內涵中,目前最為強調的是石油價格的波動。油價持續下跌可能對石油勘探、生產等部門帶來很不利的影響,但若油價持續上漲則可能給許多部門的生產和國民經濟整體帶來不利影響。關於這方麵的分析,本書後麵有專門章節加以闡述。
導致油價波動的因素很多,如供求失衡、人為操作、投機炒作、美元貶值、庫存變動、地緣政治等。從長期來看,主要取決於能源的生產量或供給量與需求量之間的平衡狀況。而短期,來自庫存變動、投機因素、煉油廠事故、氣候變化、政治事件等因素。
2003年以來國際油價上升幅度很大,如何穩定油價,以維護石油供給安全,成為國際社會、學術界、企業界和政府部門關注與探討的問題。從各國政府采取的措施看,主要有以下幾方麵:增加石油產量;加大新油田的勘探與開采;改變業界慣用的交易貨幣以美元為支付手段的做法;節能開源;開征關稅;能源多樣化戰略的確定。
事實上,早在二戰前石油安全問題就被一些政府首腦所關注。英國前首相丘吉爾曾指出:“石油的安全與確定性存在於品種多樣性。”
解讀該思想,就是實現能源品種的多樣化,使石油擁有更多的替代品。自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發達國家開始考慮石油替代品的問題。到今天,各種非石油能源已經在主要能源消費國的能源消費結構中占據相當比重。比如2009年核能在一次能源比重中,德國占到10.5%,日本占到13.4%,韓國占到14.1%,法國則達到38.4%;水能比重加拿大占到28.3%。未來的趨勢是在全部能源比重中,新能源或可再生能源比重將越來越大。本書把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開發與利用視為石油安全保證的重要措施。由於石油價格波動與石油安全問題涉及其他能源價格和能源安全問題,因此在一些地方該概念會以能源安全來替代。
(三)經濟安全
經濟安全一般特指的是國家經濟安全,它是指在開放條件下主權國家的經濟發展、經濟利益不受內部或外部威脅和侵害而保持穩定、均衡和可持續發展的狀態和能力。一方麵,經濟安全可能來自外部的威脅和侵害。比如,當一國處於開放條件下時,進出口貿易、外資引進與並購、跨國公司經營活動等有可能對該國的產業、企業,甚至環境帶來衝擊,乃至危及到國家經濟安全。另一方麵,經濟安全可能來自內部的威脅。比如國內空氣汙染、水源汙染、耕地退化等生態環境的惡化,將直接威脅到國民的生存環境,使得國家要花很大成本去治理環境。曹榮湘(2006)曾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探討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安全問題,將國家經濟安全劃分為資源安全、金融安全、產業安全、財政安全四個類型。觀察這四種類型,無論從哪個角度分析,都直接影響到國家的經濟安全。
本書從資源角度探索經濟安全問題,所設定或追求的“中國經濟安全”模型是,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建立在“能源—經濟—環境”三者相互協調的態勢上。本書之所以從資源角度探討,這是因為能源、經濟、環境之間存在著一種相互關係:第一種關係是零反饋,當經濟發展特別是工業發展數量不大的情況下,能源資源的消耗量很少,經濟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很小,因而環境對經濟活動的反饋作用也很小,基本上可以不考慮環境的反饋作用。第二種是負反饋關係,當經濟發展特別是工業發展數量很大的情況下,能源資源的消耗量很大,經濟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很大,因而環境對經濟活動的反饋作用也很大,這就不得不考慮環境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副作用。第三種是正反饋關係,當經濟發展促進了科技發展,使自然界存在的環境生態問題能有效地得到解決,變廢為寶,經濟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減少,環境則產生對經濟活動有益的正反饋作用。
從中國來看,中國正處於經濟快速增長,特別是工業發展規模日趨擴大的情況下,能源資源消耗量很大,經濟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很大,經濟的發展與能源資源的利用之間存在著負反饋關係。因此中國應該在能源、經濟、環境綜合協調發展的思路下,尋找能源資源持續協調發展的方法:即既不片麵追求社會經濟效益而忽視環境生態效益,也不使環境保護超越經濟力量所能承受的程度,經濟發展與能源資源節約、環境保護並重。不走先汙染後治理之路,而是在發展中預防或減少汙染的產生,並且有汙必治。能源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核心是經濟發展與保護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協調一致,讓子孫後代能夠享有充分的資源和良好的自然環境。能源的可持續發展的實質是建立一種滿足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動態能源結構,努力做到經濟發展與能源利用的協調,最終使得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達到整體協調。
(四)能源—經濟—環境(3E)理論下的能源安全
能源安全屬於現代發展詞彙範疇。盡管世界工業化已有300多年的曆史,但在20世紀50年代前,能源安全概念並未單獨出現。50年代後,隨著石油與天然氣應用增多,以工業化國家為代表的能源消費結構與生產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由於油氣資源空間分布的集中度較高,且又是現代化學合成材料的主要來源,從而引發了能源安全概念的產生和發展。70年代初,集中了世界石油約2/3資源量、1/3產量和3/5出口量的中東地區爆發第四次中東戰爭,歐佩克成員國1973年12月將其基準原油價格從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每桶10.651美元,觸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為了確保既得利益,世界主要發達國家於1974年成立了國際能源機構(IEA),以穩定原油供應價格,能源安全概念被正式提出。80年代中期以後,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和大氣環境質量的急劇下降,發達國家開始以可持續發展的眼光審視能源安全問題。在各國製定的新一輪能源發展戰略中,能源安全目標開始增加了“使用安全”的概念。與此同時,能源資源短缺的日本於1980年發布了《國家綜合安全報告》,“經濟安全”的概念首次出現在官方文件中,日本將保障能源安全與經濟安全的戰略思路和政策運作貫穿於整個經濟發展過程中。隨後,美國、俄羅斯、印度等國也相繼在其官方文件中強調起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性。從此,經濟安全和生態環境成為了能源安全的兩大有機構成。
能源—經濟—環境(3E)理論下的能源安全,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可以持續、穩定、及時、足量、經濟和安全地獲得所需能源的能力。其可延伸出七種基本含義:①數量的含義,即數量要充裕,對於國民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所需要的各類能源,都能夠保障供給。既有總量的充裕,也有人均量的充裕,但後者較之前者更具意義。②質量的含義,即質量要有保證,若低質能源資源比重偏大,會帶來能源資源更新、改造、開發利用難度加大和投資、技術條件要求的提高。③結構的含義,即能源供給的多樣性,供給渠道的多樣性是供給穩定性的基礎。④均衡的含義,指的是地區均衡。能源分布的不均衡,亦即能源的非遍布同質性,增加能源供給的時間和成本,是導致能源安全問題的原因之一。⑤經濟或價格的含義,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可以從市場(特別是國際市場)上以較小經濟代價(如較低價格)獲取所需能源的能力或狀態。這一點在常態(非戰爭狀態)下非常重要,因為一般而言,任何國家都可以從市場上獲取其所需的能源,隻是其所付出的經濟代價不同而已。能源安全追求的是以最低的經濟代價獲取所需能源。⑥穩定的含義,就是能夠隨機應變,對影響能源有效供給的各種突發事件,如戰爭、自然災害等,能夠進行科學防禦,並能夠在一定時期內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需求。⑦安全的含義,即能源的安全有效使用,減少對環境的汙染,達到能源、環境、經濟的協調發展。
3E係統下的能源安全應由三個有機部分組成:第一,能源供應的安全性與穩定性,即滿足國家生存與發展正常需求的能源供應保障的穩定程度,其範圍涉及了社會生產與居民生活的能源消費需求和國防軍事活動的可靠燃料供應;第二,能源使用的安全性,指能源消費及使用不應對人類自身的生存與發展環境構成任何威脅;第三,能源的經濟安全性,是指能源產業部門適應現代企業發展特點的經營效果的好壞,包括能源價格變動對企業經營效果的影響。這主要是站在企業的立場上來分析能源生產的經濟性能。這種供應安全、經濟安全和使用安全緊密結合的安全觀就是本書設定的“能源—經濟—環境”(3E係統)下的能源安全含義。
各國的實踐表明,能源供應安全、經濟安全及其使用安全三者間存在著一種互動演進的關係:能源供應保障是國家能源安全的基本目標所在,而能源使用的安全則是國家能源安全更高目標的追求。換言之,能源供應安全是國家能源安全的基本目標,是個“量”的概念,是為能源使用安全的發展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能源使用安全是國家能源安全更高目標的追求,是個“質”的概念,是為能源供應安全的發展提供不斷的創新動力;而能源經濟安全則是處於能源供應安全與能源使用安全之間的中間過程,是個連接性的概念,也是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