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基本概念的界定(2 / 3)

長期以來能源的安全供給以及由此引起的能源價格波動,吸引著各國政治家的目光,能源安全問題成為這些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內容。根據美國1998年的《能源發展報告》,能源安全是指以合理的價格自由地獲取國外能源資源。解讀這一定義,包含三層內容:第一,穩定的能源來源;第二,安全的運輸通道;第三,以適當的價格取得能源供應的價格安全。就戰略而言,前兩者至關重要,但就短期或一般經濟運行而言,能源價格安全直接影響著國民經濟生活與生產。下麵通過具體事例來探討能源安全的基本內容。

1.穩定的能源來源

對於能源進口國而言,維護能源安全的首要目標是供給安全的保障,它要求擁有可靠的能源供應地、充足的能源儲備量、安全的能源生產環境,以及影響世界能源市場價格擁有話語權的大公司。

(1)可靠的能源供應地。能源價格的不斷攀升,使得保障能源的安全供給成為各國關注的焦點。1994年美國政府在《國家參與和擴展安全戰略》中指出:“美國40% 以上的基本能源需求依靠石油。我們的石油需求大約45%需要進口,其中大部分來自波斯灣地區。兩次石油危機衝擊和海灣戰爭的經驗證明,中斷石油供應會對美國經濟產生重大影響。”1999年克林頓政府在發表的《新世紀國家戰略》報告中也指出:“中東、北非、西南亞和南亞這些地區的發展局勢,將深刻影響美國的未來。它們將決定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之間能否實現公正、持久的和平;這些地區的國家是否會全麵加入我們打擊恐怖主義和販毒的鬥爭;它們是否會同意停止擴散大規模殺傷性武器(WMD);高加索和中亞的油氣田能否變成可靠的能源供應地;對基本人權和民主的尊重能否被製度化。”曾負責長遠趨勢分析的美國前情報委員會主席格雷厄姆·富勒將這些關切歸納為六點:①保證能源穩定輸出;②維護以色列的安全;③不擴散大規模殺傷性武器;④打擊恐怖主義;⑤阻止任何地區霸權出現;⑥擴展民主。

從實踐看,各國主要通過以下途徑來解決能源供給地的安全問題:第一,采用政治的、經濟的、軍事的、外交的手段在國外尋找穩定的能源產地;第二,加大國內能源勘探與開發力度,包括新能源的開發;第三,提高技術水平,開發深海能源。

(2)充足的能源儲備量。如果將能源儲備量確定為一個定數,根據日開采量,很容易計算出能源儲量可提供的年限。不過,由於人們對世界能源儲量估計數目存在很大爭議,因此對未來能源供應的前景存在悲觀和樂觀程度不同的預期。根據前歐盟委員會能源總幹事巴勃羅·貝納維德斯的數據,截至2006年底,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儲量至少已經達到1.2萬億桶,其中7427億桶位於中東地區,1172億桶在非洲,1035億桶在中南美洲,其餘的分別在俄羅斯和其他前蘇聯國家,以及北美洲、亞洲和歐洲。該數據來自英國石油公司(BP)。上述數據使用的是現有技術條件和成本可采的常規原油數據,不少專家認為,石油實際儲量比之上述估計的數字要多得多。

(3)安全的能源生產環境。能源生產上的安全包括常規意義上的安全生產(如防止出現井噴、因機械故障停工、因設備老化減產等)和反恐意義上的安全生產。隨著恐怖主義在世界範圍內的肆虐,石油生產設備成為恐怖分子襲擊的主要目標,導致歐佩克將安全生產的重點放在針對油氣設施恐怖襲擊的防禦上。例如,全球第一大石油輸出國家沙特阿拉伯自2003年以來多次遭到“基地”組織的襲擊。2006年沙特阿拉伯挫敗了一起針對世界上最大原油處理中心布蓋格煉油廠的自殺性炸彈襲擊,當時多輛滿載炸彈的汽車在該煉油廠大門附近被截住,從而避免了最可怕的災難。其後沙特政府在全國範圍內對恐怖組織進行大規模搜捕,查獲7個“石油設施恐怖主義小組”。這些小組的任務是襲擊胡拜爾和朱拜勒等油田,切斷對利雅得的石油供應,誘使美國到沙特打擊“基地”組織。為此,沙特準備投資50億美元組建一支編製約為3.5萬人的石油設施保衛部隊,並購買相關的設備,如直升機、爆炸物探測器等設備。

(4)能源公司的競爭實力。在世界能源消費總量中,石油約占比重35%。20世紀很長一段時間裏,世界石油產業被七大跨國公司所壟斷,它們是埃克森、美孚、英國石油公司(BP)、殼牌、雪佛龍、德士古和海灣公司。1998年原油價格的大幅下跌,促使世界石油產業重組。1999年11月,銷售額位居世界第一的埃克森公司與美國第二大石油公司美孚公司合並為埃克森-美孚公司;2000年4月,位居世界第三的BP公司與美國海灣公司合並為新的BP公司;此後雪佛龍與德士古公司合並。由此,世界七大石油公司變為四大集團:埃克森-美孚、BP公司、雪佛龍-德士古公司、英荷殼牌石油集團。

值得注意的是,二戰後世界石油市場中發展中國家石油公司異軍突起,實力不斷增強。20世紀70年代中東石油輸出國為了打擊以色列及其支持者,以石油為武器,通過單方麵提高油價和開展國有化運動,一舉奪回原油價格的決定權和石油資源的主權。21世紀以來,尤其是伊拉克戰爭後,石油輸出國掀起新一輪國有化浪潮,使得西方跨國石油公司在產油國的勢力被進一步壓縮。全球77%的油氣資源生產掌握到國有企業手中,出現非西方的七大國有石油與天然氣公司的崛起,“新七姐妹”的出現對昔日西方的“老七姐妹”(現合並為四大巨頭)造成很大衝擊。這“新七姐妹”包括: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沙特阿拉伯石油公司、伊拉克國家石油公司、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巴西石油公司和委內瑞拉石油公司。目前它們已經掌握了全球69%的油田,而“老七姐妹”僅掌握9%的生產。

反映的是2006年世界最大26家石油天然氣公司的綜合排名,從中可見,當前非西方的國有石油公司不僅在油氣儲量上,而且在油氣產量上也處於優勢地位,而原來老牌西方石油公司隻在煉油能力和油品銷售量上具有較強優勢,這與其原有技術、資本優勢相關。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主要石油生產國實力的擴大,使其有可能利用自身的壟斷地位操縱國際石油產量和價格,謀求暴利,如此將不利於石油進口國的石油安全。2008年1月,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就石油價格飆升問題發表社論,認為“油價變得越來越貴,但不是因為石油將被用盡……最大的障礙來自於政治……世界麵臨的不是石油峰值,而是又一輪國家主義”。第二,雖然“新七姐妹”的崛起打破了“老七姐妹”在國際油價製定上的壟斷地位,但是國際油價定價話語權仍在很大程度上掌控在發達國家及其石油大公司手中。這是因為市場份額、生產量與儲備量的大小固然影響到石油定價話語權的大小,但一國的綜合國力及對世界政治經濟的影響程度也影響著石油定價話語權。

2.安全的運輸渠道

對於能源進口國而言,不僅需要尋找到更多的能源,而且還應保證這些能源的運輸渠道的暢通和安全。就油氣貿易而言,不僅僅要關注價格,還需要關注輸送管道的安全。油氣貿易中任何不安全因素的出現,如地區武裝衝突、海盜搶劫、恐怖行動、極端民族主義行為,以及管道失修等,都會影響到油氣運輸的安全。

目前,世界天然氣和石油運輸管道主要有:裏海BTC石油管道、蘇丹石油管道、中哈石油管道、伊拉克石油管道、歐洲天然氣管道等。自2001年“9.11事件”以來,以塔利班“基地”為首的恐怖組織在世界各地不斷製造爆炸性事件,油氣管道及運輸線路成為他們襲擊的重要目標,南亞、西亞地區成為恐怖活動猖獗的地區。為了逼迫駐守阿富汗的西方聯軍撤離該國,“基地”組織將打擊目標瞄準了北約運往阿富汗的軍隊給養,這些給養不僅包括裝甲運兵車、槍支、飛機配件等軍事武器,也包括燃料。“基地”組織認為,一旦封鎖給養線成功,隻需一年的時間西方聯軍就將被迫撤軍阿富汗。“基地”組織在該地區的活動,給附近的油氣管道運輸帶來了很大的不安全因素。

從原油海上運輸安全看,世界1/4以上的貿易和石油運輸通過東南亞水域,特別是馬六甲海峽印度尼西亞一端,近年這一地區不僅成為全球海盜出沒最頻繁的地方,也成為恐怖分子關注的地方。“基地”組織將地區分部伊斯蘭團(JI)駐地設立在這一地區,並製造了印度尼西亞巴厘島和菲律賓爆炸案。而非洲海岸線的海盜更是頻頻襲擊來往船隻,迫使美歐國家、中國不得不以極大的成本派出遠洋艦艇對該海域本國船隻進行護航。這些被武裝起來的海盜搶劫活動不僅影響到石油運輸的安全,也危及來往船員的生命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尋找到油氣供應地,簽訂進出口合同,加強運輸線路或管道的安全保障措施,依然不能保證石油供應的安全,如果合同的出口方因國內政治因素不能按約履行合同,也會給進口國的石油安全帶來很大的影響。最後,對於能源進口依賴的國家,尤其是發展加工貿易的國家而言,保證能源進口安全還需要擁有一定承載量的港口(碼頭),因此大港口的建設也十分重要。

3.平穩的能源價格。

能源安全除了來源渠道多元化、運輸線路或管道安全可靠外,還必須保持能源價格的平穩。這是因為能源涉及的行業廣泛,產業鏈較長,它不僅直接影響到消費者,而且還間接影響到很多行業。因此能源價格一旦提高,能源進口國的支出就會增加,從而導致國內生產總值(GDP)下降。比如,2003年國際原油價格每桶28美元,2004年上半年後一路攀升,到8月底接近50美元。分析家指出,若以全年每桶38美元計算,比前一年上漲10美元,如此估計中國該年進口原油8.8億桶,將額外支付88億美元,高油價將使中國的GDP下降0.7~0.8個百分點。

2007年10月21日英國貿工部發言人指出:“今後幾年全球石油產量和提煉能力的提高估計快於需求。世界石油資源在可預見的未來足以維持經濟增長。困難的是這些資源的銷售要確保能源工業的持續、及時、可靠和價格可承受。”這裏的“價格可承受”實際上就是指價格的上漲不能超過人們(企業或公司、消費者)可支付的水平。